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晒腹中书
 
晒腹人
 
晒腹囊
 
袒腹晒书
 
郝隆晒书

相关人物
郝隆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下〈排调〉~803~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典故
相关人物
周勃

参考典故
左袒


《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太尉将之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

例句

左牵犬马诚难测,右袒簪缨最负恩。 韩偓 八月六日作四首

典故
相关人物
吕后
 
周勃


《汉书》卷三《高后纪》
禄遂解印属典客,而以兵授太尉勃。勃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唐·颜师古注:「袒,脱衣袖而肉袒也。左右者,偏脱其一耳。」

《國語辭典》:左袒  拼音:zuǒ tǎn
本为古代丧礼中脱下左袖,露出左臂的礼仪。《仪礼。士丧礼》:「主人出,南面,左袒。」后指帮助、偏护某一方。《史记。卷一○。孝文本纪》:「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二出:「内阁高弘图、姜日广,左袒逆党,俱已罢职了。」
《國語辭典》:袒裼  拼音:tǎn xí
脱去外衣,露出里衣。《礼记。内则》:「不有敬事,不敢袒裼。」
《國語辭典》:袒免  拼音:tǎn wèn
袒露左臂、脱帽束发、以布缠头,是古代丧服中最轻的服制。《仪礼。丧服》:「朋友皆在他邦,袒免,归则已。」也作「袒絻」。
《國語辭典》:偏袒  拼音:piān tǎn
1.裸露肩臂。《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传》:「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墨、曾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聊斋志异。卷一。画壁》:「一老僧说法座上,偏袒绕视者甚众。」
2.私心庇护一方。如:「我用心公正,绝不偏袒谁。」
《國語辭典》:肉袒  拼音:ròu tǎn
原指脱去上衣,裸露上身。常用来表示请罪或降服。宋。苏轼〈留侯论〉:「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三国演义》第九○回:「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國語辭典》:肉袒牵羊(肉袒牽羊)  拼音:ròu tǎn qiān yáng
裸露上身,牵著羊。表示请罪降服。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清。洪繻 停战遣使纪事诗:「更闻上相欲亲使,包羞忍耻成何事。幄帷画虎付虚空,肉袒牵羊甘跋踬。」
《漢語大詞典》:袒跣
(1).谓脱袜赤足。古人致敬谢罪的一种礼节。史记·吴王濞列传:“ 胶西王 乃袒跣,席稾,饮水,谢太后。”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於是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饮之国,莫不袒跣稽顙,失气虏伏。”
(2).表示对神灵的虔诚。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先时不雨,先君袒跣,遍祷羣祠,涕泣卧祠下,誓不雨不止。”
(3).袒胸赤足。 唐 白居易 《不出门》诗:“披衣腰不带,散髮头不巾。袒跣北窗下, 葛天 之遗民。” 明 徐渭 《避暑豁然堂大雨》诗:“止取醉饱为,安能谨趋避。袒跣择树依,叫号枕砖睡。”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记桃核念珠:“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行者、坐者……袒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
《國語辭典》:袒臂  拼音:tǎn bì
露出手臂。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
《漢語大詞典》:袒右
(1).脱去右袖,露出右臂。古代罪人受刑的标志。仪礼·乡射礼“司射适堂西,袒决遂” 唐 贾公彦 疏:“凡事无问吉凶,皆袒左……惟有受刑袒右。”参见“ 袒左 ”。
(2).脱去右袖,露出右臂。古时表示参加起事的标志。战国策·齐策六:“ 王孙贾 乃入市中曰:‘ 淖齿 乱 齐国 ,杀 閔王 ,欲与我诛者袒右。’市人从者四百人,与之诛 淖齿 ,刺而杀之。”汉书·陈胜传:“乃诈称公子 扶苏 、 项燕 ,从民望也。袒右,称 大楚 。” 颜师古 注:“袒右者,脱右肩之衣。当时取异於凡众也。”
(3). 汉 吕后 死,太尉 周勃 入北军,“行令军中曰:‘为 吕氏 右袒,为 刘氏 左袒。’军皆左袒。” 周勃 遂率兵尽杀 吕 党。事见史记·吕太后本纪。后遂以“袒右”表示对旧势力的拥护。 李大钊 《新旧思潮之激战》:“若是公众袒右你们,那个能够推倒你们。”
《漢語大詞典》:右袒
(1).脱右袖,露出右臂、右肩。汉书·高后纪:“ 勃 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 吕氏 右袒,为 刘氏 左袒。’军皆左袒。”后以“右袒”表示倒向不义者一方。 宋 岳珂 《百韵诗》:“虏焰犹繁炽, 吴 都忽震惊。东巡传警蹕,右袒半公卿。” 清 李渔 《义士李伦表传》:“詎意集众之令未下,而所属文武已先易服以示右袒。”
(2).脱右袖,露出右臂、右肩。佛教礼仪之一。 晋 慧远 《沙门袒服论》:“佛出於世,因而为教。明所行不左,故应右袒。”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釐国:“时 三菩伽 於众中右袒长跪,扬言曰:‘众无譁!钦哉,念哉!’”
《漢語大詞典》:裸袒
赤身露体。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文身裸袒之国,靡不奔走贡献,懽忻来附。”南史·颜延之传:“ 文帝 尝召 延之 ,传詔频不见,常日但酒店裸袒挽歌,了不应对,他日醉醒乃见。”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俗云:虾蟆一跳八尺,再跳丈六,从春至夏,裸袒相逐。”
分類:赤身露体
《高级汉语词典》:裸袒
裸露上身
《高级汉语词典》:袒衣  拼音:zhàn yī
古代王后六服之一。白色。亦为世妇和卿大夫妻的礼服
分类:袒衣
《國語辭典》:袒衣  拼音:tǎn yī
著衣而未扣好纽扣以至有裸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