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险 → 礆险”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典故
剑米危炊
  
参军谈瞎马
 
夜半深池
 
淅米茅头
 
剑炊
 
淅米矛头
 
矛头淅米
 
矛头岂容淅
 
险句矛头

相关人物
桓玄
 
殷仲堪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下〈排调〉~820~
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顾恺之曰:「火烧平原无遗燎。」桓曰:「白布缠棺竖旒旐。」殷曰:「投鱼深渊放飞鸟。」次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目故也。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列传·顾恺之〉~2404~
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桓玄时与恺之同在仲堪坐,共作了语。恺之先曰:「火烧平原无遗燎。」玄曰:「白布缠根树旒旐。」仲堪曰:「投鱼深泉放飞鸟。」复作危语。玄曰:「矛头淅米剑头炊。」仲堪曰:「百岁老翁攀枯枝。」有一参军云:「盲人骑瞎马临深池。」仲堪眇目,惊曰:「此太逼人!」因罢。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简释

淅米矛头:指危险或不可能的事。金元好问《感事》:“富贵何曾润髑髅,直须淅米向矛头。”

典故 
五丁力尽
 
五丁愁
 
五丁凿
 
五丁开
 
五丁开道
 
五丁开险
  
壮士死
  
金牛假道
 
开山力士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五十三〈扬雄·蜀王本纪〉~44~
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徙蜀山。王无五丁,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号曰石牛。千人不能动,万人不能移。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成都而县之。成都在赤里街,张若徙置少城内。始造府县寺舍,令与长安同制。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亦无道出于蜀。蜀王从万馀人,东猎褒谷,卒见秦惠王。秦王以金一笥遗蜀王,蜀王报以礼物,礼物尽化为土。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贺曰:「土者,地也,秦当得蜀矣。」。《秦惠王本纪》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焉。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将其妻女适蜀。居蜀之后,不习水土,欲归。蜀王心爱其女,留之,乃作〈伊鸣之声〉六曲以舞之。武都丈夫化为女子,颜色美好,盖山之精也。蜀王娶以为妻。不习水土,疾病欲归,蜀王留之。无几物故,蜀王发卒之武都担土,于成都郭中葬之。盖地三亩,高七丈,号曰武担以石作镜一枚表其墓,径一丈,高五尺。于是,秦王知蜀王好色,乃献美女五人于蜀王。蜀王爱之,遣五丁迎女。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出。五丁共引蛇,山乃崩,压五丁。五丁踏地大呼,秦王五女及迎送者皆上山,化为石,蜀王登台,望之不来,因名五妇侯台。蜀王亲埋作冢,皆致万石,以志其墓。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开明位号曰丛帝。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保子帝攻青衣,雄张獠、僰。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黑】黄白黑帝也。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
《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六〈蛇一·蜀五丁〉
周显王三十二年,蜀使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拽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拔蛇,山崩,同时压杀五丁及秦五女,而山分为五岭,直上有平石。蜀王痛悼,(「悼」原作「复」,据明抄本改。)乃登之,因命曰「五女冢山」,于平石上为「望妇侯」。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上〉
来敏《本蜀论》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简释

五丁:喻指功勋卓著的功臣名将。唐张枯《读狄梁公传》:“五丁抉造化,一柱正乾坤。”

金牛:指蜀道。唐李商隐《井络》:“将来为报奸雄辈,莫向金牛访旧踪。”


例句

七圣心迷运方厄,五丁力尽路犹窄。 元稹 望云骓马歌

凛凛三伏寒,巉巉五丁迹。 岑参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

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张祐 读狄梁公传

千里烟霞锦水头,五丁开得也风流。 李山甫 蜀中寓怀

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 李峤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 蜀道难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李隆基 幸蜀西至剑门

前驱二星去,开险五丁忙。 杜牧 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十八韵

即事壮重险,论功超五丁。 杜甫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伯禹访未知,五丁愁不凿。 王维 燕子龛禅师

我思五丁力,拔入九重城。 白居易 答桐花

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 雍陶 蜀中战后感事

五丁功再睹,八难事难忘。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

五丁卓荦多奇力,四士英灵富文艺。 骆宾王 畴昔篇

剑门千仞起,石路五丁开。 骆宾王 钱郑安阳入蜀

典故
一丸
 
一丸封
 
一丸泥
 
一泥丸
  
丸泥塞险
 
丸泥封
 
丸泥封函关
  
函谷泥
 
函谷泥封
 
封函谷
  
封泥古
 
泥一丸
 
泥丸封
 
泥函谷
 
相关人物
王元
 
隗嚣


《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隗嚣〉~524~
初,嚣与来歙、马援相善,故帝数使歙、援奉使往来,劝令入朝,许以重爵。嚣不欲东,连遣使深持谦辞,言无功德,须四方平定,退伏闾里。五年,复遣来歙说嚣遣子入侍,嚣闻刘永、彭宠皆已破灭,乃遣长子恂随歙诣阙。以为胡骑校尉,封镌羌侯。而嚣将王元、王捷常以为天下成败未可知,不愿专心内事。元遂说嚣曰:「昔更始西都,四方响应,天下喁喁,谓之太平。一旦败坏,大王几无所厝。今南有子阳,北有文伯,江湖海岱,王公十数,而欲牵儒生之说,弃千乘之基,羁旅危国,以求万全,此循覆车之轨,计之不可者也。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北收西河、上郡,东收三辅之地,案秦旧迹,表里河山。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若计不及此,且畜养士马,据隘自守,旷日持久,以待四方之变,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要之,鱼不可脱于渊,神龙失埶,即还与蚯蚓同。」

简释

一丸封:喻指勇士守险。宋王安石《西帅》:“一丸岂虑封函谷,千骑无由饮渭桥。”


例句

未见泥函谷,俄惊火建章。 唐彦谦 送樊琯司业归朝

不将千里隔,何用一丸泥。 张说 奉和圣制潼关口号应制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李世民 入潼关

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 李益 再赴渭北使府留别

空留三尺剑,不用一丸泥。 李贺 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

系越有长缨,封关祗一丸。 独孤及 贾员外处见中书贾舍人巴陵诗集览之怀旧代书寄赠

典故
公孙恃险

相关人物
公孙述


《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公孙述〉~534~
述恃其地险众附,有自立志,乃使其弟恢于绵竹击宝、忠,大破走之。由是威震益部。功曹李熊说述曰:「方今四海波荡,匹夫横议。将军割据千里,地什汤武,若奋威德以投天隙,霸王之业成矣。宜改名号,以镇百姓。」述曰:「吾亦虑之,公言起我意。」于是自立为蜀王,都成都。……建武元年四月,遂自立为天子,号成家。

例句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典故
人心之险甚山川


《庄子集释》卷十上〈杂篇·列禦寇〉~054~
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釬。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唐·成玄英疏:「人心难知,甚于山川,过于苍昊。厚深之状,列在下文。」
典故
世路险孟门


《昭明文选》卷五十五南朝梁·刘孝标(峻)《广绝交论》
「呜呼!世路险巇,一至于此!太行、孟门岂云?绝?」唐·李贤注:「孟门、太行,二山名也。」

例句

世路险孟门,吾徒当勉旃。 苏涣 变律(本十九首)(今存三首)

典故
五尺险


《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传》
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庄蹻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乃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秦时尝破,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馀岁,秦灭。及汉兴,皆弃此国而关蜀故徼。巴属民或窃出商贾,取其莋马、僰僮、旄牛,以此巴蜀殷富。

例句

途轻五尺险,水爱双流净。 权德舆 送袁中丞持节册南诏五韵

《國語辭典》:险阻(險阻)  拼音:xiǎn zǔ
1.地势艰险阻塞,崎岖难行。《战国策。魏策一》:「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薛仁贵征辽事略》:「过此山别无险阻,散漫平坦,直到平壤城。」
2.比喻遭受的困难挫折。《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朕起自寒微,艰难险阻,身备尝之。」
《國語辭典》:天险(天險)  拼音:tiān xiǎn
地势高峻、天然险要的地方。《魏书。卷六五。列传。邢峦》:「剑阁天险,古来所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
《國語辭典》:设险(設險)  拼音:shè xiǎn
在险要处,设置防禦工事。《易经。坎卦。彖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
《國語辭典》:夷险(夷險)  拼音:yí xiǎn
1.铲平险阻。唐。柳宗元〈兴州江运记〉:「公能夷险休劳,以惠万代。」
2.比喻顺境与逆境。如:「夷险不测」。
《漢語大詞典》:险艰(險艱)
险阻艰难。北齐书·段荣传:“吾昔与卿父冒涉险艰,同奬王室,建此大功。” 唐 杜甫 《彭衙行》:“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清 唐孙华 《文信国祠》诗:“忆昔时摽季,逢危歷险艰。”
分類:险阻艰难
《漢語大詞典》:地险(地險)
(1).大地险阻;地面险阻。易·坎:“《彖》曰: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 孔颖达 疏:“言地以山川丘陵而为险也。”《宋书·礼志三》:“地险俗殊,民望絶塞,以为分外,其日久矣。” 清 黄景仁 《邓家坟写望》诗:“方今万里一,地险安足论!”
(2).指险要之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上戴山阜,下临絶涧,俗谓之为‘ 鲁般桥 ’,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 唐 李商隐 《南朝》诗:“地险悠悠天险长, 金陵 王气应瑶光。” 清 黄遵宪 《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沈文肃公祠》诗:“天骄横肆地险失,坐令蚍蚁咸无援。”
《漢語大詞典》:险夷(險夷)
(1).崎岖与平坦。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晡至 林虑山 ,横峙天西,如城壁相衔,争雄角鋭,泼黛凝青,而高下险夷不一。”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马鞍山》:“洞仅一斗室, 庞洞 颇深邃,悬崖陡絶,岂以两地险夷略肖二子心术?”
(2).艰难与顺利。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何以祝之,祝公之福,险夷不渝,保是宠禄。” 宋 苏轼 《父池赠太师追封温国公》:“躬蹈险夷之节,庶几 颜 閔 之行。” 周恩来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诗之一:“险夷不变应嚐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漢語大詞典》:险绝
极险。例如:山势险绝。
分類:险绝
《漢語大詞典》:剑头炊(劍頭炊)
形容处境危殆。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次復作危语。 桓 曰:‘矛头淅米剑头炊。’”
分類:处境危殆
《國語辭典》:五丁  拼音:wǔ dīng
传说中的五位力士。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注》:「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唐。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诗:「即事壮重险,论功超五丁。」
《國語辭典》:地崩山摧  拼音:dì bēng shān cuī
土地崩裂,山岭塌陷。形容遭受巨大变故或重大灾难。如:「地震来袭,一时地崩山摧,居民死伤无数。」唐。李白〈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國語辭典》:金牛  拼音:jīn niú
1.祥瑞之器。梁。孙柔之《瑞应图。金牛》:「金牛,瑞器也。王者土地开辟,则金牛至。」
2.金质的牛。《太平御览。卷七一。地部。渚》:「《幽明录》曰:『淮南牛渚,津水极深,无可算计,人见一金牛,形甚瑰壮,以金为锁绊。』」
3.比喻利用财力而拥有政治权位的人。
《漢語大詞典》:丸封
谓封闭严密。 明 张煌言 《山头重建海塘碑记》:“当我国家盛时,海波不扬,邑多贤长吏。而滨海丸封,又鲜戎马骚驛。” 清 李福 《探春慢·黄梅花》词:“明是春消息,又底事、丸封珍重。”参见“ 丸泥 ”。
分類:封闭严密
《國語辭典》:丸泥  拼音:wán ní
1.一粒泥丸。《抱朴子。外篇。备阙》:「弹鸟,则千金不及丸泥之用;缝缉,则长剑不及数寸之针。」
2.汉代王元说服隗嚣守兵函谷关东拒刘秀,曰:「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见《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后比喻封守要塞。宋。陆游〈书悲〉诗:「何当受诏出,函谷封丸泥。」
《漢語大詞典》:函谷丸
《后汉书·隗嚣传》:“ 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后遂以“函谷丸”指称易守难攻的 函谷关 。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少年负壮气,耿介立衝冠。怀纪 燕山 石,思开 函谷 丸。”
《國語辭典》:封泥  拼音:fēng ní
古人未有纸时,以简素传递信息,为防私拆,在绳结开启处,以泥封紧,加盖印章,故称为「封泥」。其残存者,对古代文字及官爵、地名的研究,颇有助益,如马王堆一号墓「轪侯家丞」封泥。
《漢語大詞典》:隗嚣泥(隗囂泥)
东观汉记·隗嚣载记:“ 嚣 将 王元 説 嚣 曰:‘……今 天水 完富,士马最强,北取 西河 ,东收 三辅 ,案 秦 旧迹,表里山 河 。 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此万世一时也。’”后因以“隗嚣泥”指据险固守之力。 唐 罗隐 《南园题》诗:“病怜 王猛 畚,愚笑 隗嚣 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