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一字不忘  拼音:yī zì bù wàng
一个字也不曾忘掉,全部记得。《初刻拍案惊奇》卷八:「陈大郎飒然惊觉,一字不忘,他虽不甚通文理,这几句却也解得。」
《国语辞典》:一字半句  拼音:yī zì bàn jù
极少的言语。如:「他一去半年,从没写过一字半句回来。」
分类:言语
《国语辞典》:一字不差  拼音:yī zì bù chā
一个字也没有差错,完全正确。《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安住从头念了一遍,一字不差。」
分类:差错正确
《国语辞典》:一字不识(一字不识)  拼音:yī zì bù shì
一个字也认不得。《隋唐演义》第八二回:「及取副封一看,咄咄称奇,原来那字迹与他来书无异,一字不识,传与众官看了,无不骇然。」《孽海花》第一四回:「后来看看那书,装潢得极为盛丽,翻出来却一字不识。」
《国语辞典》:一字不提  拼音:yī zì bù tí
一个字也不提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龙光以为弥轩见面之后,必有一番说话,谁知他却是一字不提,犹如无事一般。」
分类:不提提起
《国语辞典》:不留一字  拼音:bù liú yī zì
原指修改文章甚为严格,最后竟使原稿的每一字句都被更动。现今泛称文稿被删改到与原貌不同。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三。文贵精工》:「世传欧阳公平昔为文,每草就纸上,净讫即黏挂斋壁,卧兴看之,屡思屡改,至有终篇不留一字者,盖其精如此。」
《国语辞典》:不易一字  拼音:bù yì yī zì
落笔后不需更改一字。形容人才性横溢、才思精敏。《新唐书。卷二○一。文艺列传上。王勃》:「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国语辞典》:不著一字  拼音:bù zhuó yī zì
1.不撰一字。唐。司空图《诗品。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2.不执著文字。
《国语辞典》:一字儿(一字儿)  拼音:yī zì ér
成一排的行列。《三国演义》第四二回:「江西南上战船一字儿摆开,乘风唿哨而至。」《荡寇志》第二○回:「正西上先起造那九阳钟楼,一字儿造了四座炮台,八座碉楼。」
分类:行列
《国语辞典》:一字眉  拼音:yī zì méi
描成一字式样的眉形。为元代妇女流行的画眉式样。
《国语辞典》:一字髯  拼音:yī zì rán
一字形的胡须。在国剧脸谱中代表角色性格粗暴,共有黑、白、红三色。
《漢語大詞典》:红一字(紅一字)
传统戏中所用一字形的假须,红色。黑色者称黑一字。均为上唇短髭,连鬓。带此须者,多为莽壮而不修边幅的角色,如《战宛城》中的 典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