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之十界,皆为吾人一心之所作,故其体平等,无有差别。观此平等之理谓之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佛学常见辞汇】
由佛界一直到地狱界的十种境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来的,所以其体性平等没有差别。观察这种平等的道理,叫做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三自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自)
三自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正道分有自调自净自度三种。是二乘自利之三学也。如图。见智度论六十一。【又】(术语)具曰三自一心摩诃衍法。具自体自相自用三大之一心。即起信论所说之一心,华严宗所明之一真法界也。释摩衍论五曰:「三自一心摩诃衍法,一不能一假能入一,心不能心假能入心。(中略)如是胜处为明无明,如是胜处无明边域非明分位。」秘宝钥上曰:「十地不能窥窬,三自不得齿接。」
三界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界唯一心)
三界唯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古来华严经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虽习之。而此经中无此成语。八十华严经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华严经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取此二颂文一经之主意者。不知为谁创造。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三界唯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古来华严经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虽习之。而此经中无此成语。八十华严经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华严经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取此二颂文一经之主意者。不知为谁创造。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万法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之法,尽为此心所生之唯心论的见地也。唐华严经三十一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晋华严经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无造。」心地观经八曰:「心如画师能画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贼,能令自身受大苦故。」般若经五百六十八曰:「于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
一心真见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论所明菩萨乘之见道,有真见道相见道之二。于世第一法之后念生无漏之根本智,断分别起二障之位为无见道,于次一念證所显真理之位为解脱道,此二道称为真见道。次生后得智分别思想所證之真理,谓之相见道。此有三心相见道,十六相见道之二。而真见道有无间解脱之二道,虽涉于多刹那,然非别之所作。以其相等,故名为一心。唯识论九曰:「真见道,谓所说无分别智,实證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
利他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利他者,他力之意也:「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见净土论。开会一心,则为无量寿经之至心,信乐,欲生三心。此对于观无量寿经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等自力之三心,而谓为利他之三心,一心三心,于行者之信上非有相异。三心者,非言初至心,中信乐,后欲生。归命之刹那,不外乎一念。三心有拘泥字义之观。
权智实智之一心三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所證之一心三观,为实智之一心三观,如来所说之一心三观,为权智之一心三观。以本迹二门配之,则迹门法华,当于权智之一心三观,本门法华,当于实智之一心三观。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所證的一心三观,是实智的一心三观,而如来所说的一心三观,却是权智的一心三观。
一心(二)
【佛学次第统编】
摩诃衍有法与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
一、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
二、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一心圆融
【佛学次第统编】
谓万有之实体真如,唯是一心,止观曰:一心具十法界。
一切诸法,皆于一心中而圆具之,是故应了一心圆具之法也。
一心约教有异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谓贤首祖师一宗判教有五,盖小教,假四谛而说,心得悟解。始教,约第八识心,了一切缘生之法皆空,各无自性,而受异熟之果。终教,言恒沙一切性妙功德,具于如来藏心。顿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无染无净,顿显理性。圆教,主伴圆融,法法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总该万有。然教虽有五,而不出一心;是名一心约教有异。(第八识即藏识也。异熟果者,如以前世善恶之业为因,而感今世善恶之果,以其异生而熟,故名异熟也。)
事中修一心精进
【三藏法数】
谓行人于道场三七日中,行仪纯备。当礼佛时,一心虔恳,观想金容端严殊妙,俨然在目,心不异缘,乃至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令与行法相应,无有懈怠,是名事中修一心精进。
理中修一心精进
【三藏法数】
谓行人初入道场,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所作行仪,常当照了一心寂静。如礼佛时,即知能礼所礼本性空寂,虽曰空寂,而自然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盖由理体平等,生、佛不二。虽无能礼之人,而有我身礼诸佛前;虽无所礼之佛,而有诸佛随心显现。如是念念,无有懈怠,是名理中修一心精进。(生、佛者,众生诸佛也。)
第一心
【三藏法数】
谓菩萨度脱三界四生之类,不欲令證声闻小果,要皆令入无馀涅槃,是名第一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无馀涅槃者,惑业与身俱灭,名曰无馀。)
一心支
【三藏法数】
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初證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散乱,若喜乐心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三藏法数】
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三藏法数】
心与定一,名一心。谓行者初證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之散;若喜乐心息,自然心与定一也。
【三藏法数】
心与定一,名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也。
【三藏法数】
心与定一,名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为一,澄渟不动也。
【三藏法数】
心与定一,名一心。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之定,用前舍念二支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寂静,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