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2—1669 【介绍】: 明末清初安徽桐城人,字尔止,一名一耒,号明农,一号峹山。明诸生。与复社、几社诸名士友善。入清,隐居南京。工诗。有《峹山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十六
方文,又名一来,字尔止,一字明农,桐城人。明诸生。有《涂山集》。
人物简介
方文,字尔止,桐城人,崇祯诸生,顺康间隐居,有《嵞山集》。
《國語辭典》:一来(一來)  拼音:yī lái
1.来一趟。唐。白居易 赠昙禅师诗:「五年不入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
2.一来到。如:「他一来就破口大骂。」
3.略略动作、行事。如:「用手那么一来,箱子就开了。」、「你那么一来,岂不害了他?」
4.并说数事,分别叙述之词。《二刻拍案惊奇》卷九:「龙香一来晓得姐姐的心事,二来见凤生腼腼,心里也有些喜欢。」《文明小史》第一回:「一来尽了我们的东道之情,二来店家弄坏了他的东西,……。」
《分类字锦》:一往一来(一往一来)
王禹偁尺蠖赋知进知退造几微于圣人一往一来达消长于君子
分类:杂虫
《國語辭典》:一来二去(一來二去)  拼音:yī lái èr qù
逐渐、渐次。《红楼梦》第八三回:「林丫头一来二去的大了,他这个身子也要紧。」《三侠五义》第八一回:「到一来二去,我也大些了,常听见人说:『知情不举,罪加一等。』」
《国语辞典》:一来照顾郎中,二来又医得眼好(一来照顾郎中,二来又医得眼好)  拼音:yī lái zhào gù láng zhōng,èr lái yòu yī de yǎn hǎo
比喻一举两得。《西游记》第一八回:「这正是『一来照顾郎中,二来又医得眼好。』烦你回去上覆你那家主,……往西天拜佛求经者,善能降妖缚怪。」
分类:一举两得
《国语辞典》:一来一往(一来一往)  拼音:yī lái yī wǎng
形容动作的反覆或交替。元。无名氏《渔樵记》第四折:「便央及煞俺也不相怜,折莫便一来一往,一上一下,将咱解劝,总盖不过你这前愆。」《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在河里,上下明亮。」
分类:反覆交替
《漢語大詞典》:一到
(1).到一次。 唐 刘禹锡 《再经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诗:“故池春又至,一到一伤情。” 宋 杨万里 《憩怀古堂》诗:“朝来偶一到,又觉景特奇。”
(2).犹一来,一经来到。朱子语类卷八:“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许地山 《别话》:“一到楼口,那脚步又退后走,不肯下去。”
(3).一旦到了。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疗病》:“一到疾痛无聊之际,势必念及私爱之人,忽使相亲,如鱼得水,未有不耳清目明,精神陡健,若病魔之辞去者。”
《國語辭典》:来复(來復)  拼音:lái fù
来回、往复。本指易道中由剥至复的过程。易经剥卦坤下艮上,仅剩上九一阳爻,卦气上升,转为坤卦,坤下坤上,一阳不馀,转至复卦,震下坤上,初九一阳始生。故由剥之上九一阳将尽至复卦一阳始生,来复七爻,于时可代表七日。《易经。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唐。孔颖达。正义:「阳气始剥尽,谓阳气始于剥尽之后至阳气来复时,凡经七日。」后亦用来代表七天的循还周期。称一星期为一个来复,星期日为「来复日」。
《漢語大詞典》:无来(無來)
(1).不知所自来。鹖冠子·天权:“夫德知事之所成,成之所得,而后曰我能成之。成无为,得无来。”
(2).犹言无一来者。 晋 丘道护 《道士支昙谛诔》:“渟心独得,标想千仞。虚以应物,无来不顺。”
(3).没有到来。 宋 苏轼 《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昔年本不住,今者亦无来。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
《漢語大詞典》:四向(四嚮)
(1).向着四面;四出。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自度不得脱……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嚮。 汉 军围之数重。”南齐书·孔稚珪传:“吉日於静屋,四向朝拜,涕泗滂沱。”新唐书·韩愈传:“执兵之卒,四向侵掠。”
(2).四周;四方。《北史·牛弘传》:“堂高三尺,以应三统;四向五色,各象其行。” 唐 孟郊 《北郭贫居》诗:“三年失意归,四向相识疏。” 宋 范仲淹 《知郡职方》:“有饥民自四向乡下萃来。”
(3).佛教谓须陀洹(预流)向、斯陀含(一来)向、阿那含(不还)向、阿罗汉(无生)向为“四向”。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为小乘四果,向其果位进修,故谓之“向”。 南朝 梁 王僧孺 《忏悔礼佛文》:“四向四果,八贤八圣。”
《漢語大詞典》:七日来复(七日來復)
(1).指阳气自剥尽至复来共七天。《易·复》:“反復其道,七日来復,天行也。” 王弼 注:“阳气始剥尽至来復,时凡七日。” 孔颖达 疏:“天之阳气絶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一说“七日”指“七月”。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经说·七日来复》:“七日来復者,昔之计月,非其正岁,则以日数之,即《豳》诗‘一之日’、‘二之日’是也。” 宋 朱熹 《近思录》卷一“七日来復” 清 茅星来 注:“日即月也,犹言‘一之日’、‘二之日’也。以卦配月,则自五月阳始消而为姤,至十一月阳生而为復,凡七月也。”
(2).泛指阴阳循环。 清 严复 《原强》:“今微论西洋教宗如何,然而七日来復,必有人焉。”
(3).称一星期为一来复,星期日为“来复日”。
一来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向之一,(参见:四向)
【佛学常见辞汇】
四向之一。
四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须陀洹向,旧译曰入流,又曰逆流,新译为预流向。为断见道十五心间三界见惑之位。是为向须陀洹果之因位,故曰向。二斯陀含向,译曰一来。因之新就译名谓之一来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之位。向义同前。三阿那含向,旧译曰不来,新云不还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后三品之位。向义同前。四阿罗汉向,译曰不生,新旧皆就梵名谓之阿罗汉向。为断色界无色界一切修惑之位。(参见:子果)
【佛学常见辞汇】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参见:四向四果)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并法华玄义)
〔一、须陀洹向〕,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
〔二、斯陀含向〕,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此人将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二果也。
〔三、阿那含向〕,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三果也。
〔四、阿罗汉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此人将入阿罗汉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四果也。
一来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果之一,(参见:四果)
【佛学常见辞汇】
四果之一。
四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旧译家以梵名,谓为须陀洹果Srota%panna phala,巴Sota%panna phala,斯陀含果Sakrda%ga%mi,阿那含果Anga%mi-,阿罗汉果Arahat-,新译家以前三果翻名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一须陀洹果,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二斯陀含果,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馀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馀,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四阿罗汉果,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槃,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又】一黄蓝花沙门,须陀洹之圣者也。二芬陀利花沙门,斯阿含果之圣者也。三柔软沙门,阿那含之圣者也。四柔软中柔软沙门,阿罗汉果也。见增一阿含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罗汉。
一来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
一来者,谓二果斯陀含。于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虽尽,后三品犹在,故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是名一来。(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九品者,上中下三品,每品中又分三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