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合契
(1).相符合;相一致。后汉书·张衡传:“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陈政,则与议説合契。” 唐 包佶 《祀雨师乐章·奠币登歌》:“惟乐能感,与神合契。”
(2).融洽;意气相投。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君臣鉴戒:“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諫,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西游记》第一回:“ 美猴王 领一群猿猴、獼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 花果山 ,暮宿 水帘洞 ,合契同情。” 清 姚鼐 《哭陈东浦方伯三十二韵》:“纵非情合契,应惜韵孤标。”
(3).符契。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牙璋,判合之器也。当於合处为牙,如今之合契。”
(4).核验符契。 明 王世贞 《说部》:“若悬券而责之,又若合契焉。”
《漢語大詞典》:叶齐(叶齊)
协力一致。 唐 陆贽 《奉天论李晟所管兵马状》:“卿宜授以谋略,分路夹攻,务使叶齐,剋平寇孽。”
分類:协力一致
《國語辭典》:骈肩(駢肩)  拼音:pián jiān
肩膀与肩膀相互连接。形容人数众多。宋。欧阳修相州书锦堂记〉:「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唐。舒元舆〈牡丹赋〉:「弄彩呈妍,压景骈肩。」
《國語辭典》:佥同(僉同)  拼音:qiān tóng
一致赞成。《书经。大禹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
分類:一致赞同
《漢語大詞典》:一和
一会;一番。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九出:“説与我每一和,又説与我公一和。”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一个是一方长老,一个是一代名儒,俗谈没半句,那一和者也之乎。” 元 石德玉 《黄粱梦》第四折:“睡朦朧无多一和,半霎儿改变了山河。”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沉吟一和,怎离却双亲膝下?”
《漢語大詞典》:同辙(同轍)
(1).同道者。谓思想、行为一致。 唐 王建 《荆南赠别李肇著作转韵诗》:“ 孔 门忝同辙, 潘 馆幸诸甥。”
(2).比喻统一。 唐 梁肃 《受命宝赋》:“致四海於升平,混车书以同辙。”参见“ 同轨 ”。
《國語辭典》:同步  拼音:tóng bù
1.同时起步,行动协调一致。
2.科学技术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在时间进行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
3.在一个系统中所发生的事件之间,因协调作用,而在时间上出现一致性的现象。
《國語辭典》:协同(協同)  拼音:xié tóng
共同。《后汉书。卷七五。吕布传》:「将军宜与协同策谋,共存大计。」《儒林外史》第一三回:「烦贵县查点来文事理,遣役协同来差访该犯潜踪何处。」
《國語辭典》:合辙(合轍)  拼音:hé zhé
1.不同车辆行走的轨迹相吻合。比喻相符、相同。如:「守信用的人言行合辙。」
2.戏曲中指韵调相谐。如:「合辙押韵。」
3.恢复常轨。如:「长期假期结束后开始上班,生活又合辙了。」
4.习惯。如:「刚到一处新环境不熟悉,日子久了自然就会合辙。」
5.个性相投。如:「他们个性合辙,很少闹意见。」
《漢語大詞典》:相一
统一;彼此一致。 汉 桓宽 盐铁论·水旱:“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后汉书·刘盆子传:“诸将日会论功,争言讙呼,拔剑击柱,不能相一。” 宋 陈亮 《廷对策》:“夫天下之学,不能以相一。”
《國語辭典》:定说(定說)  拼音:dìng shuō
已确定的说辞。如:「关于他的谣传众多,至今仍无定说。」
《漢語大詞典》:连鸡(連雞,連鷄)
亦作“ 连鷄 ”。
(1).缚在一起的鸡。喻群雄相互牵掣,不能一致行动。战国策·秦策一:“诸侯不可一,犹连鷄之不能俱上於栖之明矣。” 鲍彪 注:“连谓绳繫之。”后汉书·吕布传:“﹝ 陈珪 ﹞曰:‘ 暹 奉 与 术 ,卒合之师耳。谋无素定,不能相维。子 登 策之,比于连鸡,埶不俱栖,立可离也。’” 唐 陆龟蒙 《寒泉子对秦惠王》:“ 齐相 , 晋文 之伯也,始若胶附,终若冰拆,岂连鸡不能俱止于栖而已哉!” 王闿运 《常公神道碑》:“ 江 湘 千里,曾无空垒,东南羣帅,惟知奔命,虽犬牙相错,而连鸡不飞。”
(2).指联盟。《隋书·高祖纪上》:“ 青 土连率,跨据东 秦 ,藉负海之饶,倚连山之险,望三辅而将逐鹿,指六国而愿连鸡。”旧五代史·梁书·刘鄩传:“昨者,比欲西取 太原 ,断其归路,然后东收 镇 冀 ,解彼连鷄,止於旬时,再清 河朔 。”
《漢語大詞典》:玄同
(1).谓冥默中与道混同为一。老子:“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鋭,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苏辙 解:“默然不言,而与道同矣。”庄子·胠箧:“削 曾子 之行,钳 杨 墨 之口,攘弃仁义,天下之德玄同矣。” 成玄英 疏:“与玄道混同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 鲍敬言 著论云﹞万物玄同,相忘于道。”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途经华山》:“灵居虽窅密,睿览忽玄同。”
(2).相一致;混同。《晋书·陆玩传》:“臣闻至公之道,上下玄同,用才不负其长,量力不受其短。” 章炳麟 《印度人之论国粹》:“ 带氏 曰:‘今日为 亚洲 计,独立其先也;均平生分其稍次也;玄同彼是,泯灭政法,其最后也。’”
《漢語大詞典》:群然
协和一致;共同。大戴礼记·四代:“子曰:羣然、戚然、颐然、睪然。” 王聘珍 解诂:“羣然者,论语曰‘羣而不党’、《学记》曰‘敬业乐羣’是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迨其文成矣,其书传矣,天下后代,既羣然知之,復羣然称许而赞叹之矣。” 清 侯方域 《朋党论下》:“有人焉,采其议论而高其风节,羣然兴起,推而挽之,以待澄清之一日。”
《國語辭典》:一众(一眾)  拼音:yī zhòng
1.一群。《九命奇冤》第六回:「这里海顺带著一众无赖,恣意蹂躏一番,撇下了空棺,一哄而散。」
2.俗称一个和尚。《西游记》第二○回:「三藏道:『多蒙老施主不叱之恩,我一行三众。』老者道:『那一众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