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470,分365页显示  上一页  243  244  245  246  247  249  250  251  25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一哄而上
一掴一掌血
一官一集
一棺之土
一贯道
一规寒玉
一轨同风
一棍子打死
一锅面
一锅煮
一国两制
一国三公
一官半职
一鬨而散
一后晌
《國語辭典》:一哄而上  拼音:yī hōng ér shàng
大夥儿一下子集中进行同一件事。如:「比赛后,大家一哄而上把教练抬了起来。」
《漢語大詞典》:一掴一掌血(一摑一掌血)
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朱子语类卷十:“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摑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摑一掌血。”
《漢語大詞典》:一官一集
旧时士大夫以所署官作为撰集之名,始於 南朝 梁 王筠 。南史·王筠传:“ 筠 自撰其文章,以一官为一集,自《洗马》《中书》《中庶》《吏部》《左佐》《临海》《太府》各十卷,尚书三十卷,凡一百卷,行於世。” 宋 楼钥 《送杨廷秀祕监赴江东漕》:“一官定一集,流传殆千卷。”
《漢語大詞典》:一棺之土
谓墓穴。《淮南子·精神训》:“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 北齐 刘昼 新论·惜时:“生为无闻之人,殁成一棺之土,亦何殊草木自生自死者哉!”
分類:墓穴
《國語辭典》:一贯道(一貫道)  拼音:yī guàn dào
清末新兴的民间信仰,因其教义揉合儒、释、道,强调「万教归一」理念,乃据论语「吾道一以贯之」命名。创教人王觉一,经刘清虚、路中一后,四传予张光璧,其信仰始扩大发展至全国。一贯道以无极老母(无生老母)为最高神,信教者依其资历分道长、点传师、坛主、文牍、乩手、引传师、道教等。
《分类字锦》:一规寒玉(一规寒玉)
陆游 上元诗 一规寒玉挂楼角。
分类:
《國語辭典》:一轨同风(一軌同風)  拼音:yī guǐ tóng fēng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语本《礼记。中庸》:「车同轨,书同文。」后指国家统一,政令一致。《晋书。卷一一三。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國語辭典》:一棍子打死  拼音:yī gùn zi dǎ sǐ
比喻全盘否定。如:「你不能只因为出现了一个害群之马,便将整个团体一棍子打死。」也作「一棍打一船」。
《國語辭典》:一锅面(一鍋麵)  拼音:yī guō miàn
南宋时民生艰困,百姓期望真德秀能改善物价昂贵的情况,故民间有谚云:「若欲百物贱,直待真直院。」等到真德秀任参知政事,却首提尊祟道学,以正心诚意为第一义。人们大失所望,在谚语后续上两句:「吃了西湖水,打作一锅面。」因南宋京城为杭州,故讥刺他虽进身朝廷,做事不切时务。见元。周密《癸辛杂识。前集。真西山入朝诗》。后比喻做事糊涂。
《國語辭典》:一锅煮(一鍋煮)  拼音:yī guō zhǔ
指将不同性质的事情混杂一起,而以相同方式处理。如:「办事情要有科学的方法,不能老是一锅煮。」
《高级汉语词典》:一国两制  拼音:yī guó liǎng zhì
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
《國語辭典》:一国三公(一國三公)  拼音:yī guó sān gōng
春秋时晋献公命士蔿为重耳和夷吾筑城,士蔿敬守君命,但为免除后患,只得草率完工,赋诗:「孤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典出《左传。僖公五年》。后比喻政令出于多门,事权不统一,使人无所适从。唐。刘子元〈上萧至忠论史书〉:「十羊九牧,其命难行,一国三公,适从安在?」
《國語辭典》:一官半职(一官半職)  拼音:yī guān bàn zhí
泛指低微的官职。《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今黄榜招贤,我欲赴选,求得一官半职。」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都只为一官半职,阻隔得千山万水。」也作「一阶半级」、「一阶半职」。
分類:普通官职
《國語辭典》:一鬨而散  拼音:yī hòng ér sàn
大夥儿吵吵闹闹一下子后各自散去。《花月痕》第一二回:「士规大家道声打扰,一鬨而散。」《文明小史》第四八回:「吃饭罢之后,众人一鬨而散。」也作「一哄而散」。
《國語辭典》:一哄而散  拼音:yī hōng ér sàn
大夥儿吵吵闹闹一下子后各自散去。《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看的人见没得买了,一哄而散。」《文明小史》第二○回:「不提防堂倌一声呼喊,说是打烊,只见吃茶的人,男男女女,一哄而散。」也作「一鬨而散」。
《漢語大詞典》:一后晌(一後晌)
方言。一晚上。《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他妈説:‘好,好,好长进的话!你爹信了那神灵的话,只怕还哄杀你不偿命哩!’乱哄一后晌。”
分類: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