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63,分10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张惟一( 平原郡开国公 )
李栖筠(字 贞一 世称 赞皇公 赞皇县子 文献 行第 十五 )
释怀一
僧灵一( 吴 )
张署(行第 十一 )
李嘉祐(字 从一 行第 二 )
崔子向(行第 十一 )
僧道邃( 尤重 号 一寺为国清 )
刘从一
李素(字 贞一 )
李夷简(字 易之 行第 十一 )
赵元一
王起(字 举之 魏郡公 文懿 行第 十一 )
卫光一
其它辞典(续上)
于逖(行第 十一 )张惟一( 平原郡开国公 )
李栖筠(字 贞一 世称 赞皇公 赞皇县子 文献 行第 十五 )
释怀一
僧灵一( 吴 )
张署(行第 十一 )
李嘉祐(字 从一 行第 二 )
崔子向(行第 十一 )
僧道邃( 尤重 号 一寺为国清 )
刘从一
李素(字 贞一 )
李夷简(字 易之 行第 十一 )
赵元一
王起(字 举之 魏郡公 文懿 行第 十一 )
卫光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汴州浚仪人。穷老山野,终身未仕。曾与李白、高适、元结等交游。工诗,气格淳朴高古。元结《箧中集》选录其诗。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十一,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穷老山野,终身未仕,天宝中与李白、萧颖士、高适、李颀、独孤及、元结等人交游。十四载(755),萧颖士客韦城,左胁下生肿,于逖与张南容言于汴牧李公,李公贻以莲蕊散,萧肿获瘳。生平事迹散见于萧颖士《莲蕊散赋序》、李白《留别于十一逖裴十三游塞垣》、《唐诗纪事》卷二七。孙望撰《箧中集作者事辑》,有于逖条。逖性淳质,诗气格高古。元结《箧中集》选其诗2首。《全唐诗》存诗2首。唐诗汇评
于逖,生卒年里贯均未详。玄宗时人,久居大梁(今河南开封),白首未仕。与李白、李颀、高适、独孤及等友善。天宝十四载,萧颖士客韦城,肿生左胁,逖为求药治之。乾元三年,元结编沈千运等七人诗为《箧中集》,逖诗入选。《全唐诗》存诗二首。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魏州昌乐人。张锡孙。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为河南廉使僚佐,平宥萧颖士父罪。天宝中,历监察御史、侍御史知杂、户部郎中。肃宗乾元二年,为华州刺史。后移荆州长史、荆州防御使。以受制于司马陈希昂,遂以吕諲代之。全唐文·卷四百六
惟一。天宝朝官侍御史知杂事。历户部郎中。乾元二年出为华州刺史。封平原郡开国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9—776 【介绍】: 唐赵郡人。字贞一。第进士。幼孤,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通晓,士多慕向。肃宗时累官给事中,进工部侍郎。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以治行封赞皇县子。代宗欲相之,惮载而止,遂郁愤而卒,年五十八。赠吏部尚书,谥文献。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9—776 字贞一,排行十五,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李吉甫之父。玄宗天宝七载(748)进士及第,调缑氏县主簿。十三载,受辟为安西节度使府判官,与岑参同在幕中。安史乱起,肃宗驻灵武,栖筠选精兵七千赴难,擢殿中侍御史。肃宗至德二载(757),累迁吏部员外郎、山南防御观察使。后历仕给事中、工部侍郎,遭元载忌,出为常州刺史,封赞皇县子。代宗大历三年(768)任苏州刺史,加御史大夫,七年入京任御史大夫兼京畿节度使。十一年病卒,赠司徒,谥文献。生平详见《新唐书》本传、权德舆《李栖筠文集序》。有文集,早佚,《新唐书·艺文志》未著录。《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栖筠字贞一。赵人。第进士。累擢工部侍郎。进银青光禄大夫。封赞皇县子。授浙西都团练观察使。召拜御史大夫。卒年五十八。赠吏部尚书。谥文献。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景龙中。力造精舍于爱同寺东。既就功绪。而地无水源。众患之。忽地有二禽。翔舞其上者。一遽命穴之。深才尺馀。泉觱沸以供伏腊。涝不加溢。而旱不加耗。苟溢耗则寺之休咎系焉。或谓之灵泉。永泰二年一示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8—762 【介绍】: 唐僧。广陵人,俗姓吴。九岁出家,及冠受具足戒。居馀杭宜丰寺。禅诵之暇,辄赋诗歌。与朱放、张籍、皇甫曾等为尘外友,酬赠甚多。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762 诗僧。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9岁出家,13岁削发。从扬州僧法慎学相部律,造乎精微。初住越州会稽山南悬溜寺,常与僧友讨论佛教义谛。后住扬州庆云寺,复住余杭宜丰寺。曾著《法性论》,探究佛理。工诗什,与当时诗人皇甫冉、独孤及、李纾、朱放、张继、张南史、陆羽、严维、皇甫曾、徐嶷等为诗友,常相互唱和,过从颇频。代宗宝应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龙兴寺,36岁。事迹见《毗陵集》卷九《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传》卷一五。其诗以写山林禅居生活及与诸诗友酬寄赠送之作为多,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人所称道,高仲武曾将其诗收入《中兴间气集》,刘禹锡称其为江左诗僧“导其源”(《澈上人文集纪》)。有《灵一诗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诗》本、清江标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书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诗集八种》本,分为上下二卷。《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凡42首又2句。除一首与护国互见之诗外,皆为近体诗。唐诗汇评
灵一(727—762),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九岁出家,十三削发。初师扬州法慎,后居若耶溪云门寺,又徙杭州宜丰寺。与李华、朱放、李纾、张继、皇甫冉、张南史、严维等为尘外之交,讲德论道,朗咏终日,酬和甚多。终于杭州龙兴寺,独孤及为撰塔铭。有《灵一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广陵吴氏。九岁即薙落。弱冠受具。遂习毗尼有成效。家本货殖。诸昆弟以侈靡相尚。一独纳衣锡杖自若。始从惟扬法𫺤师学相部律。又依禅者隐空乾靖于会稽山南悬溜寺。以讨论第一义谛。或游庆云寺及馀杭之宜丰寺。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天台道土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皆引分愿交。扣襟尚友。其所尤善者。慧凝明幽灵祐昙一义宣。诚同门之三益。住世之四衣矣。然工辞章。乐吟咏。既著法性论。或遇良辰胜境。必掇笔申楮。以遣兴趣。好事者录之。名间气集。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示灭于杭州之龙兴寺。寿三十五。弟子以遗命。行阇维法。树浮图。以表其地。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相与悼梁木之坏。虑陵谷之迁。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灵一。姓吴氏。广陵人也。神清气和方寸地虚。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暨乎始冠受其具足。学习无倦律仪是修。示见谈笑。欲明解脱。示人文艺以诱世智。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德全道成缘断形谢。以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寂灭于杭州龙兴寺。春秋三十五。凡满十五安居。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时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县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相与悼梁木之既坏。虑陵谷之当迁。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昧应真之德行。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一家富货殖。既而削发。推千金之产。悉让诸孤昆弟。所取者惟纳衣锡杖。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造乎微而臻乎极。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宴坐必择山椒树下。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接禅者隐空乾靖讨论第一义谛。或游庆云寺。复居馀抗宜丰寺。寺邻生丹山。门对佳境囧然独往。暴风偃山正智不动。巨浪沃日浮囊不飘。于是著法性论以究真谛。此一之了语也。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无愧古人。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一迹不入族姓之门。与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讲德味道朗咏终日。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一居寺高隅。初无井泉。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挹之弥清𣂏之无竭。盖精至之感矣。诗行于世。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
作品评论
独孤及《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
(灵一)肤清气和,方寸地灵,与自然妙有合其纯粹……骚雅之遗韵,陶、谢之缺文,公能缀之。《宋僧传•灵一传》
(灵一)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唐才子传
(灵一)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唐诗品》
一公诗虽复剪刻,弥精律调,要之泓泛微波,未胜皎然,而净密之致,终当独步。如“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又“水容愁暮急,花影动春迟”,又“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辉”,皆有雅思可采。林居静僻,游心象外,固宜有尔,然超悟会心,尚在烟花山水之间,未能了入真境。唐诗镜
(灵一为)越中云门寺律师,持律甚严,以清高为世所推,尤善声诗,与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相倡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16 【介绍】: 唐河间鄚人,排行十一。德宗贞元二年登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累迁监察御史。十九年,因谏宫市,贬临武令,与韩愈同时南行。后累迁京兆府司录参军。宪宗元和中,任凤翔陇右节度判官,改三原令,入为刑部员外郎,出为虔州刺史,改澧州刺史。官至河南令。能诗,与韩愈过从唱酬颇频。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6?—? 排行十一,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东北)。德宗贞元二年(786)登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累迁监察御史。十九年因谏宫市贬临武令,累迁京兆府司录参军。宪宗元和二年(807)任凤翔陇右节度判官,四年改三原令,五年拜刑部员外郎。约于六年出为虔州刺史,改澧州刺史,河南令。卒于十一、十二年间。生平见韩愈《河南令张君墓志》。工诗,与韩愈过从唱酬甚密。《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赵州人。字从一。擢进士第。授秘书正字。坐事谪鄱江令,调江阴,入为中台郎。又出为台州刺史,复为袁州刺史。为诗丽婉,有齐梁风。有诗集一卷。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从一,排行二,赵州(今河北赵县)人。玄宗天宝七载(748)登进士第,历官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肃宗至德元载(756)贬鄱阳令,乾元二年(759)量移江阴令,上元二年(761)迁台州刺史。代宗宝应元年(762)罢任,漫游吴越。大历初入朝为工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六、七年(771、772)间出任袁州刺史。罢任侨居苏州,约卒于大历末。事迹散见《极玄集》卷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一。嘉祐有诗名,与钱起、郎士元、刘长卿并称“钱郎刘李”。高仲武称其“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高流。与钱、郎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也”(《中兴间气集》)。今存《李嘉祐集》2卷,一称《台阁集》。《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唐诗汇评
李嘉祐,生卒年未详,字从一,起郡(今河北赵县)人。天宝七载,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正字,奉使搜求图书。肃宗朝,官遗补,贬鄱阳令,移江阴令。大历中,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出为袁州刺史。卸任后屏居苏州。与刘长卿、严维等友善。建中中,为台州刺史,卒。有《李嘉祐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二卷。
作品评论
中兴间气集
袁州自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高流,与钱、郎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也。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又“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文章之冠冕也。又“禅心超忍辱,梵语问多罗”,设使许询更出,孙绰复生,穷极笔力,未到此境。《唐诗品》
嘉祐诗一卷,名《晏(台)阁集》,声偶畅达,悉谐平调,虽乏绮密之致,而刻削之风,殊能自远。其在大历诸子。品望虽微,而故家气味犹钉存者。如“江花铺浅水,山木暗残春”,又“风摇近水叶,云护欲晴天”,又“暮色催人别,秋风待雨寒”,又“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情理俱融,景象切至,可以为诗矣。《批点唐音》
从一、文房,中唐七言绝高者。《载酒园诗话又编》
高仲武祢乍嘉祐“绮靡婉丽,涉于齐梁”,余意此由未见后人如温、李耳,犹舜造漆器而指以为奢也。然《间气集》所载,殊亦平平。余更喜其“风摇近水叶,云护欲霜天”、“无人花色惨,多雨岛声寒”、“能全季布诺,不道鲁连功”、“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殊有雅致。按李诗绮丽不及日平之半,郑答曰“何事后来高仲武,品题《间气》未公心”,语亦良是。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居天台山国清寺。德宗贞元二十一年,日本僧人最澄渡海至,欲求天台之法,属道邃讲训,委曲指教,尽授其旨。后最澄归国,斯教大行,遥尊道邃为祖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幼专天台智者三观之学。大历中。荆溪湛然师。悉以止观辅行记。托以敷扬。而同门有浩然者。名尤重。不听与较。则为流辈所畏服可知。贞元二十一年。日本国沙门最澄。远泛沧溟。来承讲训。乃尽缮写一宗部文以东。然犹虑其乡国之轻蒲者见疑。于是投牒台州。求署其往来之实。以为證据。而刺史陆淳即署之云。最證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特禀生知。触类玄解。远传天台教旨。又遇龙象邃公。总万行于一心。了殊途于三观。亲承秘密。理绝名言。他方学徒。未能信受。所请印记。安可不从。故宜执以为凭者。澄归。斯教大行。乃以一山。易名天台。以一寺。易名国清。且遥尊邃为初祖。后邃终其所住。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道邃。不知何许人也。幽识远晤执志有恒。悬解真宗不由邪术。末传隋智者教道素得玄微。荆溪之门沓难窥望。大历中湛然师委付止观辅行记。得以敷扬。若神骥之可以致远也。于时同门元浩迥知畏服不能争长矣。贞元二十一年。日本国沙门最澄者。亦东夷卉服中刚决明敏僧也。泛溟涬达江东。慕天台之法门。求顗师之禅决。属邃讲训委曲指教。澄得旨矣。乃尽缮写一行教法东归。虑其或问从何而闻得谁所印俾防疑误。乃造邦伯作援證焉。时台州刺史陆淳判云。最澄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特禀生知触类玄解。远传天台教旨。又遇龙象邃公。总万行于一心。了殊涂于三观。亲承秘密理绝名言。犹虑他方学徒未能信受所请印记。安可不任为凭云澄泛海到国。赍教法指一山为天台。号一寺为国清。风行电照斯教大行。倭僧遥尊邃为祖师。后终于住寺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魏州观城人。刘祥道从孙。代宗大历进士,又登宏词科,调渭南尉。为常衮、卢杞所推重,荐授监察御史。德宗居奉天,超拜刑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唯善自保。贞元初以疾自乞,罢为户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5—812 【介绍】: 唐人,字贞一。七岁丧父,就养于母家。以明经为虢州弘农主簿,又为陕州芮城尉。德宗贞元初,陕虢观察使李泌辟为从事。以考课迁京兆鄠县尉。又以书判出伦,为万年主簿,转长安尉,累迁度支员外郎,选为万年令。宪宗元和初,除衢州刺史。改苏州刺史。浙西李锜反,被拘械,锜败得释。五年,拜河南少尹,代行尹事。卒于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6—822 【介绍】: 唐宗室。字易之。以宗室子补郑丞。后弃官,擢进士第,中拔萃科,调蓝田尉。宪宗元和时,累迁御史中丞,揭发京兆尹杨凭贪财,受赐金紫。历任山南、剑南节度使、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穆宗立,请老,不准,官终检校左仆射兼太子少帅,分司东都。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7—823 字易之,排行十一,李唐宗室。德宗建中中以荫补郑丞,四年(783)弃官。贞元二年(786)登进士第,中拔萃科,累迁监察御史。坐小累贬虔州司户参军。约顺宗永贞元年(805)任饶州刺史,宪宗元和初累迁户部侍郎判度支。六年(811)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八年移镇剑南。十三年拜相,七月出镇淮南。穆宗长庆二年(822)授检校左仆射兼太子少师分司东都,三年卒。生平见《新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四
夷简字易之。郑惠王元懿四世孙。以宗室子始补郑丞。弃官去。擢进士。中拔萃科。元和时检校礼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徙帅剑南西川。贞元十三年召为御史大夫。进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进太子少师分司东都。卒年六十七。赠太子太保。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0—847 【介绍】: 唐太原人,居扬州,字举之。王播弟。德宗贞元中擢进士第。累官尚书左丞。穆宗时,拜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又为吏部侍郎。文宗时加集贤学士,改兵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判度支,出为河中节度使,遇灾荒,下令不得囤积粮食。召为兵部尚书。又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注意兴修水利。武宗时,四知贡举,选士皆知名者,人服其鉴。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封魏郡公。卒谥文懿。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0—847 字举之,排行十一。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家于扬州(今属江苏)。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十九年登博学宏辞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宪宗元和三年(808)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渭南尉。历任中书舍人等职。穆宗长庆元年(821)迁礼部侍郎,连掌贡举两年。文宗开成三年(838)以兵部尚书充翰林侍讲学士,文宗题诗太子笏以赐,诏画像便殿,号“当世仲尼”。改太子少师。武宗会昌三(843)、四(844)年复知贡举,所选皆知名士。封魏郡公,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卒谥文懿。王起嗜学强记,书无不览。其所作《和周侍郎见寄》诗,门生同和者22人,一时传为盛事。与刘禹锡、白居易联句,长达数十韵,称“勍敌”。生平事迹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全唐诗》存王起诗6首。《唐摭言》卷三录有佚诗《答广宣》。《全唐诗》误收作王涯诗,题作《广宣上人以诗贺放榜和谢》。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一
起字举之。宰相播弟。贞元十四年进士。登制策直言极谏科。元和时累官吏部侍郎。文宗朝拜兵部尚书。迁太子少师。武宗会昌四年拜左仆射。封魏郡公。擢山南西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中元年检校司空。卒年八十八。赠太尉。谥曰文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