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513,分568页显示  上一页  404  405  406  407  408  410  411  412  413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一味禅
一味泻瓶
一味蕴
一刹
一刹那
一盲
一盲引众盲
一门
一门普门
一空
一空一切空
一周忌
一周关
一来向
一来果
一味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阶段的渐进的之禅而名顿悟顿入之禅曰一味禅。琅琊代醉编三十二曰:「有僧辞归宗云:往诸方,学五味禅,归宗云:我这里有一味禅,为甚不学?」
一味泻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泻瓶。一瓶之水泻于他瓶毫无馀杂遗漏,以譬师资相承无遗馀也。八宗纲要上曰:「佛灭百年写瓶无遗。」
一味蕴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始已来,一味相续而转之细意识也。是于经量部为轮回之主体者。见异部宗轮论。
一刹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etra,一国土也。刹,掣多罗之略名。译作土田。一佛济度之境,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刹。见名义集七。
【佛学常见辞汇】
一佛所教化的国土。刹就是国土的意思,通常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称为一刹。
【佛学次第统编】
三千大千世界者,举其内容三千而言,总说之则名一刹。刹译作土田,梵汉双举,则曰刹土,即国土之义。一刹者,一佛济度之境,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刹。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即国土也。谓一佛所化之境,以大千世界而为一刹也。(大千世界者,一日一月,绕一须弥山,照四天下,为一世界;一千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也。)
一刹那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a,谓时之极少。曰一刹那。俱舍论十二曰:「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仁王经上曰:「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俱舍论十二曰:「何等名为一刹那量,众缘和合,法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对法诸师说,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无性摄论六曰:「处梦谓经年,寤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
【佛学常见辞汇】
指极短的时间。佛经说在人的一个念头中就含有九十个刹那。
【俗语佛源】
时间极短暂,谓之「一刹那」。如冰心《寄小读者》一:「我若不是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顷拿起笔来,我决不敢以成人烦杂之心来写这通讯。」也省为「一刹」。如杨朔《月黑间》:「河面红光一闪,响起巨大的爆炸声音。就在这一刹间,小船碎成几块。」「刹那」,梵语ksana,「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一刹那」短到什么程度呢?据《仁王护国经》卷上的说法是:「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
灭。」佛家用「刹那」这一概念表达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连续性和迅速性,谓之「刹那无常」。如《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 (李明权)
【三藏法数】
(出仁王护国经)
梵语刹那,华言一念。经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俱舍论云:时之极少者名刹那。是也。(念有大小,一念者大念也,一刹那者小念也。)
一盲
【佛学大辞典】
(杂名)一个盲目者。
一盲引众盲
【佛学大辞典】
(譬喻)无门关曰:「拼身能舍命,一盲引众盲。」
一门
【佛学大辞典】
(譬喻)谓出生死之道,譬如门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文句五上曰:「门者出要路也。」楞严经一曰:「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又入涅槃之门也。安乐集上曰:「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
门者,即能通之义。一谓一理,即是所通门,谓正教即是能通。盖譬佛所说一乘之教,则能通于实相之理。经云:惟有一门。是也。
一门普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亦曰一门即普门。言通一法则达一切法之道理也。大日经疏一曰:「从此一门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门也。」
一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藏法数四曰:「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寂调音所问经五曰:「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止观七上曰:「方等云:大空小空,皆归一空。」一空即法性实相。宋高僧传五澄观传曰:「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空之中。」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法的自性皆空。
【三藏法数】
(出寂调音所问经)
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经云: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是也。(依者,依报,即国土也;正者,正报,即众生身也。)
一空一切空
【佛学大辞典】
(杂语)空假中三观中,空不唯为空之一,假中皆为空也。止观五上曰:「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一周忌
【佛学大辞典】
(行事)又名一回忌。死后满一年之忌日。儒家名小祥。(参见:年忌)
年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人亡后三年等修佛事追荐其人谓之年忌,又云年回。盖佛教吊祭亡者止于中阴七七日也(大灌顶经梵网经等)。故支那称为累七斋又称七七斋。每七日修斋会也(释氏要览下),然百日已后之佛事,于佛教无本据,其中百日与一周忌三年忌依支那之儒礼也,百日即儒之卒哭,一周忌者小祥,三年忌者大祥也。释门正统曰:「若百日与大小祥之类,皆托儒礼因修出世法耳。」
一周关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与一周忌同。
一来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向之一,(参见:四向)
【佛学常见辞汇】
四向之一。
四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须陀洹向,旧译曰入流,又曰逆流,新译为预流向。为断见道十五心间三界见惑之位。是为向须陀洹果之因位,故曰向。二斯陀含向,译曰一来。因之新就译名谓之一来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之位。向义同前。三阿那含向,旧译曰不来,新云不还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后三品之位。向义同前。四阿罗汉向,译曰不生,新旧皆就梵名谓之阿罗汉向。为断色界无色界一切修惑之位。(参见:子果)
【佛学常见辞汇】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参见:四向四果)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并法华玄义)
〔一、须陀洹向〕,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
〔二、斯陀含向〕,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此人将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二果也。
〔三、阿那含向〕,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三果也。
〔四、阿罗汉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此人将入阿罗汉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四果也。
一来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果之一,(参见:四果)
【佛学常见辞汇】
四果之一。
四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旧译家以梵名,谓为须陀洹果Srota%panna phala,巴Sota%panna phala,斯陀含果Sakrda%ga%mi,阿那含果Anga%mi-,阿罗汉果Arahat-,新译家以前三果翻名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一须陀洹果,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二斯陀含果,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馀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馀,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四阿罗汉果,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槃,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又】一黄蓝花沙门,须陀洹之圣者也。二芬陀利花沙门,斯阿含果之圣者也。三柔软沙门,阿那含之圣者也。四柔软中柔软沙门,阿罗汉果也。见增一阿含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