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513,分568页显示 上一页 406 407 408 409 410 412 413 414 415 下一页
一指头禅
一段事
一面
一面器
一拶
一拶拶倒了
一品
一品经
一音
一音教
一界
一食
一城
一衲
佛类词典(续上)
一持一指头禅
一段事
一面
一面器
一拶
一拶拶倒了
一品
一品经
一音
一音教
一界
一食
一城
一衲
一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受持一佛名及一经文曰一持。不动经曰:偈文:「一持秘密咒,生生而加护,随逐不相离,必送华藏界。」
【佛学常见辞汇】
专门受持一佛名号或是一部经典。
(术语)受持一佛名及一经文曰一持。不动经曰:偈文:「一持秘密咒,生生而加护,随逐不相离,必送华藏界。」
【佛学常见辞汇】
专门受持一佛名号或是一部经典。
一指头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公案名。尽天尽地悉摄尽于一指头上之意。景德传灯录第十一,金华俱胝传,俱胝时为实际尼所勘破,愤慨不能措。偶以杭州天龙和尚到其庵。俱胝因问之。天龙时竖一指示之。俱胝即坐,大有所悟。由是常竖一指对学者参问,不别为提唱。当欲示寂,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由是一指头禅,于禅家之间,大为喧传。收于碧岩集第十九则及无门关第三则。
(术语)公案名。尽天尽地悉摄尽于一指头上之意。景德传灯录第十一,金华俱胝传,俱胝时为实际尼所勘破,愤慨不能措。偶以杭州天龙和尚到其庵。俱胝因问之。天龙时竖一指示之。俱胝即坐,大有所悟。由是常竖一指对学者参问,不别为提唱。当欲示寂,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由是一指头禅,于禅家之间,大为喧传。收于碧岩集第十九则及无门关第三则。
一段事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本体上之姿。此相自天地未成以前至崩坏以后,犹存续无始无终者。虽至于圣境亦无得。虽往于凡夫,亦不失底一大事也。云门禅师曰:自古至今,祇是一段事,无是无非,无得无失,无生与未生。古人到这里,放一线道,有出有入。
(术语)谓本体上之姿。此相自天地未成以前至崩坏以后,犹存续无始无终者。虽至于圣境亦无得。虽往于凡夫,亦不失底一大事也。云门禅师曰:自古至今,祇是一段事,无是无非,无得无失,无生与未生。古人到这里,放一线道,有出有入。
一面
【佛学大辞典】
(杂语)场所之一部也。法华经序品曰:「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杂语)场所之一部也。法华经序品曰:「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一面器
【佛学大辞典】
(仪式)饰于护摩坛四方之六器。曰四面器。止在正面之一方者。谓之一面器。
(仪式)饰于护摩坛四方之六器。曰四面器。止在正面之一方者。谓之一面器。
一拶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语。谓匆促谈话也。系师僧试弟子者。
(术语)禅语。谓匆促谈话也。系师僧试弟子者。
一拶拶倒了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为匆促谈话已毕之谓。碧岩三十五则著语曰:「一拶拶倒了也。」
(杂语)为匆促谈话已毕之谓。碧岩三十五则著语曰:「一拶拶倒了也。」
一品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经中之篇章曰品。梵曰跋渠Varga,巴Vaggo,译作品。别之义也。
(术语)经中之篇章曰品。梵曰跋渠Varga,巴Vaggo,译作品。别之义也。
一品经
【佛学大辞典】
(杂名)经之全部有由多品合成者。分一品而书写之,名曰一品经。各经均可书写其一品。而其例则由书写供养法华经为始。
(杂名)经之全部有由多品合成者。分一品而书写之,名曰一品经。各经均可书写其一品。而其例则由书写供养法华经为始。
一音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音声也,指如来之说法而言。维摩经佛国品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止观七下曰:「一音殊唱,万听咸悦。」
【三藏法数】
(出维摩经)
一音者,佛之音声也。盖众生缘有浅深,根有利钝,故于一音之中,同听异闻。若是人天根器,则闻佛说五戒十善之法;若是声闻根器,则闻佛说四谛之法;若是缘觉根器,则闻佛说十二因缘之法;若是菩萨根器,则闻佛说六度等法;各得解了。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也。声闻者,闻佛声教,悟真空理,故名声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缘觉者,因观十二因缘觉真空理,故名缘觉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术语)一音声也,指如来之说法而言。维摩经佛国品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止观七下曰:「一音殊唱,万听咸悦。」
【三藏法数】
(出维摩经)
一音者,佛之音声也。盖众生缘有浅深,根有利钝,故于一音之中,同听异闻。若是人天根器,则闻佛说五戒十善之法;若是声闻根器,则闻佛说四谛之法;若是缘觉根器,则闻佛说十二因缘之法;若是菩萨根器,则闻佛说六度等法;各得解了。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也。声闻者,闻佛声教,悟真空理,故名声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缘觉者,因观十二因缘觉真空理,故名缘觉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一音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判名。佛唯以一音说一切教之意。鸠摩罗什并菩提流支所立。华严经疏第一,出一音教中。有曰:「然有二师:一、后魏菩提流支云: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二、姚秦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故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上之二师,初则佛音具异,后则异自在机。各得圆音一义。然并为教本不分之意耳。」是即叙流支立大小并陈之义,罗什唱圆音异解之义者也。流支之说,并出于义林章第一,探玄记第一及五教章卷上等。谓佛于一音中,陈大小二乘之法,故称大乘之机,闻大乘之法,而解其义,小乘之机,闻小乘之法,而解其义也。又法华玄义第十上,有曰:「北地禅师,非四宗五宗六宗二相半满等教,但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一音说法,随类异解。诸佛常行一乘,众生见三。但是一音教也。」是即指罗什圆音异解之义乎。而谓为北地禅师,则罗什以后,似有敷演其说以唱之者。又一音之义,婆沙论第七十九,颇有其说。
【佛学常见辞汇】
佛只以一种声音向各类众生宣说教法。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音教者,谓如来一代之教,虽有顿渐诸说不同,而皆不出一音也。故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是也。(梵语罗什,华言童寿。)
(术语)教判名。佛唯以一音说一切教之意。鸠摩罗什并菩提流支所立。华严经疏第一,出一音教中。有曰:「然有二师:一、后魏菩提流支云: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二、姚秦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故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上之二师,初则佛音具异,后则异自在机。各得圆音一义。然并为教本不分之意耳。」是即叙流支立大小并陈之义,罗什唱圆音异解之义者也。流支之说,并出于义林章第一,探玄记第一及五教章卷上等。谓佛于一音中,陈大小二乘之法,故称大乘之机,闻大乘之法,而解其义,小乘之机,闻小乘之法,而解其义也。又法华玄义第十上,有曰:「北地禅师,非四宗五宗六宗二相半满等教,但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一音说法,随类异解。诸佛常行一乘,众生见三。但是一音教也。」是即指罗什圆音异解之义乎。而谓为北地禅师,则罗什以后,似有敷演其说以唱之者。又一音之义,婆沙论第七十九,颇有其说。
【佛学常见辞汇】
佛只以一种声音向各类众生宣说教法。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音教者,谓如来一代之教,虽有顿渐诸说不同,而皆不出一音也。故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是也。(梵语罗什,华言童寿。)
一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世界也。楞严经一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又】十界中任何界之一。玄义二上曰:「九界之权,一界之实。」
(术语)一世界也。楞严经一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又】十界中任何界之一。玄义二上曰:「九界之权,一界之实。」
一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参见:头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一坐食,即一日只在午前食一餐。
【三藏法数】
(出维摩诘所说经)
一食者,世间分段之食也。若能于此一食,了达三谛,即成法食。然后运平等心,上供诸佛,中奉贤圣,下及六道,等施无别。经云:以一食施一切。是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藏法数】
谓比丘修道,应作是念:我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况小食、后食,若不自损,则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是故断数数食,受一食法,是为头陀行也。(小食者,晨时食也;后食者,过中食也。)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参见:头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一坐食,即一日只在午前食一餐。
【三藏法数】
(出维摩诘所说经)
一食者,世间分段之食也。若能于此一食,了达三谛,即成法食。然后运平等心,上供诸佛,中奉贤圣,下及六道,等施无别。经云:以一食施一切。是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藏法数】
谓比丘修道,应作是念:我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况小食、后食,若不自损,则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是故断数数食,受一食法,是为头陀行也。(小食者,晨时食也;后食者,过中食也。)
一城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城譬小乘之涅槃。法华经化城喻品曰:「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二百由旬,化作一城。」文句七下曰:「防非御敌,称之为城。」
(譬喻)以城譬小乘之涅槃。法华经化城喻品曰:「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二百由旬,化作一城。」文句七下曰:「防非御敌,称之为城。」
一衲
【佛学大辞典】
(衣服)又作一纳。一枚之衲衣也。衲衣为僧衣之名。(参见:纳衣)。佛祖统记六慧思传曰:「平昔御寒,唯一艾纳。」
【佛学常见辞汇】
一件僧衣。
(衣服)又作一纳。一枚之衲衣也。衲衣为僧衣之名。(参见:纳衣)。佛祖统记六慧思传曰:「平昔御寒,唯一艾纳。」
【佛学常见辞汇】
一件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