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513,分568页显示  上一页  413  414  415  416  417  419  420  421  422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一诃子
一揣食
一无碍道
一笔三礼
一尘
一尘法界
一境
一境三谛
一境四心
一场𢣗㦬
一沤
一盖
一际
一宁
一说部
一诃子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阿黎勒果也。名义集三曰:「诃黎勒,新云诃梨怛鸡,此云天主持来,此果为药,功用至多。」四十二章经曰:「视大千界,如一诃子。」(参见:诃梨勒)
一揣食
【佛学大辞典】
(饭食)又曰一搏食。作丸而食也。比丘唯一度受一揣之食,其后不增加为二度。又名节量食,乃十二头陀行之一。大乘义章十五曰:「揣者,手握物使坚固也。」(参见:揣食)
揣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食之一。又作团食。揣抟字通。以手握食为丸而食之也。是印度人之食法,指欲界中一切之食物。印度人手握饭与菜纳之于口中也。新译曰段食。分分段段而食之义。注维摩二曰:「生曰:凡欲界食,谓之揣食。揣食者,揣握食也。」同净影疏二曰:「揣食者,即揣握之食也。」康熙字典曰:「汉书注,揣与抟通。抟,以手圜之也。礼曲礼,毋抟饭。疏,取饭作抟易得多。」义林章四食章解之曰:「段者分段,分分受之能持身命。旧言团者,可抟可握,立为团食。此义全非,团字非搏,非水饮等可抟团圆,云何名团?故应名段。」殆误。梵Pin!d!apa%ta。
一无碍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死与涅槃融和无障之悟道也。往生论注下曰:「一道者,一无碍道也,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是涅槃。」
一笔三礼
【佛学大辞典】
(杂语)绘佛像写经文每一笔三次礼拜也。
一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微尘也。为物质之极小者。涅槃经十曰:「一尘一佛。」华严经五十一曰:「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悉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一尘者,一微尘也。经云:譬如有大经卷,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一微尘既然,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谓佛也),智慧明达,有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即以方便破此微尘,出此经卷,令诸众生普得饶益。以譬一切众生身中,具有如来无碍智慧,但由众生妄想颠倒而不自觉,惟有诸佛乃能知之,即以方便令诸众生修于圣道,破除虚妄烦恼,显出如来真实智慧。故云一尘之内,有大千经卷是也。
一尘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微尘即法界也。圆悟录一曰:「一尘含法界,一念遍十方。」
【佛学常见辞汇】
一粒微尘等于一个法界。
一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种之境界也。碧岩四十六则评唱曰:「古人垂示一机一境,要接人。」
一境三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空假中三谛,融即于一境之意。又曰圆融三谛,不思议三谛。是天台圆教之说。诸法无自性,故为空,因缘所成,故为假,即空即假,故为中。如是一一之境,三谛之理,镕融相即,三一一三,无碍圆融,为绝对不可思议也。法华玄义第一,谓此妙谛为天然之性德。盖此意也。但就三千即空假中之意言之,则有山家山外之异义。山家之智礼,谓三谛皆具三千。山外之神智,谓三千定是妙假。固执空中不具三千。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圆融三谛,或不思议三谛,即空假中三谛圆融于一境的意思。天台宗说,诸法无自性,谓之空,因缘所成,谓之假,即空即假,谓之中。如此三谛之理融洽于一境,三即一,一亦即三,圆融无碍,谓之一境三谛。
一境四心
【佛学大辞典】
(杂语)同一之境由见之者不同而生差违也。又名一水四见。唐译摄大乘论释第四,有「谓于饿鬼自业变异,增上力故,所见江河,皆悉充满脓血等处,鱼等傍生,即见舍宅游从道路,天见种种宝庄严地,人见是处有清冷水,波浪湍洄,若入虚空无边处定,即于是处唯见虚空」云云。大明三藏法数第十八题之为一境四心:一、天见是宝严地。二、人见是水。三,饿鬼见是脓血。四,鱼见是住处。
一场𢣗㦬
【佛学大辞典】
(杂语)𢣗为梵语,译曰惭愧。即一场之惭愧也。碧岩集第一则,达磨渡江至魏,有「不免一场𢣗」之语。此外禅宗语录多用之。
一沤
【佛学大辞典】
(譬喻)一水泡也。楞严经六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沤者,水泡也。海本澄湛,因风飘鼓,发起水泡。以譬大觉之性,真净明妙,因心妄动,生起虚空世界,虚空世界在大觉性中,如大海中之一沤耳。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是也。
一盖
【佛学大辞典】
(故事)一天盖也。维摩经中所说不可思之神变。维摩经佛国品曰:「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
【三藏法数】
(出维摩诘所说经)
经云: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五百盖者表五阴也,合成一盖者,表一心也。以显五阴之法,全是一心也。(梵语毗耶离,华言广博严净。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一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彼此二边无分别也。智度论十九曰:「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宗镜录二十二曰:「法报虽分,真化一际。」
一宁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号一山。台州人。俗姓胡氏,长入佛门,待郡之鸿福寺无等融公。二年,辞入四明山,随普光寺处谦,习法华诸经。后受律宗台宗之教旨。元成宗欲遣有道名僧,劝化日本归附,众推一宁。大德三年,成宗赐金襕之僧伽梨,并妙慈弘济之号。敕使东航。日本疑为游侦,禁锢之。师昼夜禅诵。悠然乐道。未几,解禁。迭主建长圆觉南禅诸寺。年七十一寂。有偈曰:横行一世,佛祖吞气,箭已离弦,虚空坠地。日本人列入本国高僧传。
一说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又曰执一语言部。梵名猗柯毗毗与婆诃利柯Ekavyavaha%rika,又Ekabyohara,或作鞞婆诃罗。小乘二十部之一。为佛灭二百年顷,由大众部中分裂之一派。从大众部现在有体过未无体之说而出。立一切法无有实体但有假名之说。故有此名。异部宗轮论,谓此部之说,世出世法,皆无实体,但有假名。名即说也。意谓诸法为唯一之假名。无体可得。即乖于本旨。所以分别名一说部。从所立为名也。慈恩及贤首分小乘二十部为六宗,名此部为诸法但名宗。判为分通大乘。文殊问经卷下注执一语言曰:「所执与僧祇同,故言一也。」虽然,非也。何则,若其所执,与大众部(僧祇)之本旨相同,则无立别部之必要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执一语言部,小乘二十部之一,是佛灭后二百年间由大众部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