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词典
三季
三季稻
分类词汇
三时
秋季
夏季
三务
三汛
佛类词典
三季
《國語辭典》:三季  拼音:sān jì
1.夏、商、周三代的末世。《汉书。卷一○○。叙传下》:「三季之后,厥事放纷。」《文选。班固。典引》:「俾其承三季之荒末,值亢龙之灾孽。」
2.春秋鲁昭公时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
3.印度历法,一年分为春、夏、冬,或分为乾季、暑季、雨季等三季。
《高级汉语词典》:三季稻  拼音:sān jì dào
一年之内,在同一块田里能从插秧到成熟收割三次的稻
《國語辭典》:三时(三時)  拼音:sān shí
1.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左传。桓公六年》:「絜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新唐书。卷一七八。刘蕡传》:「愿陛下废百事之用,以广三时之务,则播植不愆矣。」
2.印度一年分成寒、热、雨三个季节。《大唐西域记》卷二:「如来圣教,岁为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也。」
《國語辭典》:秋季  拼音:qiū jì
一年中介于夏、冬之间的季节。此时气候逐渐凉爽。北半球定为从秋分到冬至的时期。我国指从立秋到立冬的三个月,相当于国历的九、十、十一月。
《國語辭典》:夏季  拼音:xià jì
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北半球定为从夏至到秋分的时期。我国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相当于国历五、六、七三个月。
《國語辭典》:夏天  拼音:xià tiān
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指阳历四至六月。唐。王建〈昭应官舍书事〉诗:「腊月近汤泉不冻,夏天临渭屋多凉。」《儒林外史》第四回:「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靸著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
《漢語大詞典》:三务(三務)
指春、夏、秋三季的农务。《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民狎其野,三务成功,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 杜预 注:“三务,春、夏、秋三时之务。”管子·君臣下:“民有三务,不布,其民非民也。” 尹知章 注:“三务,谓春、夏、秋务农。人不务三,则馁饿成变,故民非其民也。” 宋 苏轼 《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腊雪未消三务起,壬人不用五兵闲。”
分類:三季农务
《漢語大詞典》:三汛
指春、夏、秋三季的涨水期。第一汛叫春汛,或名桃汛、桃花汛、桃花水,汛期大概在清明节后二十日。第二汛叫伏汛,汛期在春汛后至立秋前。第三汛叫秋汛,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参阅 清 朱扆 《河防志》卷五。
三季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印度之历法分一年为春夏冬三季。一年之三时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