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三宿桑下
 
三宿空桑
 
山下成三宿
 
恋林中桑
 
桑下一宿
 
桑下宿
 
桑下恋
 
桑间三宿
 
空桑三宿
 
连宵桑下


《后汉书》卷三十下〈郎顗襄楷列传下·襄楷〉~082~
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杀罚过理,既乖其道,岂获其祚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今陛下淫女艳妇,极天下之丽,甘肥饮美,单天下之味,柰何欲如黄老乎?唐·李贤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

简释

三宿恋:喻指对人或事物有眷恋之心。清姚鼐《答孙补山中丞见怀》:“我欲更除三宿恋,就公新治乞坛经。”

典故
相关人物
孟子
 
齐王


《孟子注疏》卷四下〈公孙丑章句下〉~85~
孟子去齐。君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

例句

世缺一来应薄命,雨留三宿是前缘。 薛能 自广汉游三学山

世网留三宿,真源寄一杯。 赵璜 正月

《漢語大詞典》:三宿恋(三宿戀)
佛教语。《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 李贤 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后因以“三宿恋”指对世俗的爱恋之情。 宋 苏轼 《别黄州》诗:“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 金 元好问 《望崧少》诗之一:“结习尚餘三宿恋,残年多负半生闲。” 清 姚鼐 《答孙补山中丞见怀》诗之二:“我欲更除三宿恋,就公新治乞《坛经》。”
《漢語大詞典》:三宿
(1).进爵三次。书·顾命:“王三宿,三祭,三咤。” 孔 传:“礼成於三,故酌者实三爵於王,王三进爵,三祭酒。三奠爵。” 孔颖达 疏:“三宿,谓三进爵,从立处三进至神所也。”《陈书·沈文阿传》:“三宿三咤,上宗曰饗,斯盖祭儐受福,寧谓贺酒邪!”
(2).犹言三日;三夜。谓时间较久。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 昼 ,是何濡滞也?” 赵岐 注:“留於 昼 三日,怪其淹久。” 唐 白居易 《答微之咏怀见寄》诗:“分袂二年劳梦寐,并牀三宿话平生。”佛教有出家人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恋之说,见《四十二章经》《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 李贤 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参见“ 三宿恋 ”。
《漢語大詞典》:三宿恋(三宿戀)
佛教语。《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 李贤 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后因以“三宿恋”指对世俗的爱恋之情。 宋 苏轼 《别黄州》诗:“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 金 元好问 《望崧少》诗之一:“结习尚餘三宿恋,残年多负半生闲。” 清 姚鼐 《答孙补山中丞见怀》诗之二:“我欲更除三宿恋,就公新治乞《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