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圆舞曲(圓舞曲)  拼音:yuán wǔ qǔ
Waltz
曲种名。一种每节三拍的舞曲。源于德国、奥国乡间的民俗舞曲连德勒(Ländler),十七、八世纪流行维也纳宫廷后,旋律速度加快,十九世纪以后风靡全欧洲。以史特劳斯一世(Johann Strauss Sr.I)、史特劳斯二世(Johann Strauss Sr.II) 、萧邦(Frederic Chopin)、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等人的作品最有名。也称为「华尔滋舞曲」。
《漢語大詞典》:枉遏
屈抑。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第三拍:“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
分類:屈抑三拍
《国语辞典》:小步舞曲  拼音:xiǎo bù wǔ qǔ
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一种三拍子舞曲。为英语minuet的意译。早期按社会地位高低为序,讲究礼仪,并于起舞前先屈膝向舞伴和观众行礼。路易十四时,由卢利等音乐家引入法国宫廷,经路易十六的提倡而风行于全欧。十七、十八世纪时,常用于组曲和交响曲中,作为一个乐章,以其中庸的速度和优雅的风格为特色。初时仅是小二段式的曲体,现在一般多为大三段式、三拍子的形式。
《国语辞典》:波兰舞曲(波兰舞曲)  拼音:bō lán wǔ qǔ
Polonaise
一种起源于波兰的三拍子慢步舞曲。源出于波兰民间,后被波兰宫廷所采用,经常在宫廷仪式、行列中演奏。十八世纪起在欧洲各国普遍流行,十九世纪波兰名作曲家萧邦曾采用此体裁完成钢琴独奏曲十六首。也译作「波罗奈斯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