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三百矛
【佛学大辞典】
(杂名)犹言三十棒也。指数多而云。杂阿含经十四曰:「彼王治罪,劙以三百矛。」梵网经下曰:「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佛戒时,如三百矛刺心。」涅槃经十一曰:「我宁以身受三百矛,终不敢以毁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床卧具。」
三百会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三百六十会)
三百由旬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华经化城喻品说,有导师欲率众越五百由旬之险难至宝处,恐众疲倦而还,遂方便于三百由旬之中途作一城,暂为止息。三百由旬者为超三界,譬小乘之有涅槃。文句七曰:「三界果报处为三百。」
三百五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三百四十八戒同。
三百六十会
【佛学大辞典】
(杂语)或曰三百会,禅家诸师言佛于一代中说会多之套语也。非有经论之典据。碧岩十四则评唱曰:「释迦老子四十九年住世,三十六十会开谈顿渐权实,谓之一代时教。」释门正统曰:「金口宣扬五十年正教,阿难结集三百会之真诠。」
三百四十一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三百四十八戒同。
三百四十八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尼之戒数也。常举大数。谓之五百戒,(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