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三调(三調)
(1). 汉 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 南北朝 至 隋 唐 ,以清、平、侧为三调。《文选·谢灵运〈会吟行〉》:“六引缓清唱,三调佇繁音。” 李善 注引宋书:“第一平调、第二清调、第三瑟调、第四楚调、第五侧调。然今三调,盖清、平、侧也。”旧唐书·音乐志二:“平调、清调、瑟调,皆 周 房中曲之遗声也, 汉 世谓之三调。”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古乐府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调也。”
(2).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南齐书·武帝纪:“水旱为灾,实伤农稼……三调众逋宿债,并同原除。”资治通鉴·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三调,谓调粟、调帛及杂调也。”
《漢語大詞典》:清商三调(清商三調)
古代乐曲名。指《清乐》中的《平调》《清调》《瑟调》。皆 周 《房中曲》之遗声, 汉 世谓之三调。参阅旧唐书·音乐志二
分類:乐曲三调
《漢語大詞典》:十三调(十三調)
南曲十三种乐调的合称。南曲曲牌分属仙吕宫、羽调、黄钟宫、商调、正宫、大石调、中吕宫、般涉调、道宫、南吕宫、越调、小石调、双调十三个宫调。其中有九个宫调为戏曲常用。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九宫十三调,南曲之门户也。”
《漢語大詞典》:九宫十三调(九宫十三調)
南曲宫调诸调式的总称。正宫、中吕、南吕、黄钟、仙吕、越调、商调、双调、仙吕入双调为九宫,加上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羽调、合为九宫十三调。《曲谱凡例》:“南曲九宫十三调,盖以仙吕为一宫,而羽调附之;正宫为一宫,而大石调附之;中吕为一宫,而般涉调附之;南吕为一宫,黄钟为一宫,越调为一宫,商调为一宫,而小石调附之;双调为一宫,仙吕入双调为一宫,共为九宫十三调。”
《漢語大詞典》:清调(清調)
汉 代乐府《相和歌》的曲调之一,与平调、瑟调合称三调,也称清商三调。后亦指清雅的乐曲。《魏书·段承根传》:“思乐哲人,静以镇躁。蔼彼繁音,和此清调。” 清 钮琇 觚賸续编·于家琵琶:“今宵万籟俱寂,清调远闻,恍出吾姬之手,不胜悲痛。”参见“ 清商乐 ”、“ 清商三调 ”。
《漢語大詞典》:三犯
(1).三度触犯。南齐书·天文志下:“﹝ 永明 五年五月﹞庚子,太白三犯毕左股第一星西南一尺。”
(2).三度犯法。新唐书·食货志四:“ 大中 初,盐铁转运使 裴休 著条约: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论死。”元史·太宗纪:“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论死。”
(3).词曲中犯调的一种。一首词曲中宫调或句法犯三调者谓之三犯,如《三犯渡江云》。 宋 张炎 词源·原序:“ 美成 诸人又復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参见“ 犯调 ”。
《國語辭典》:犯调(犯調)  拼音:fàn diào
词曲在歌唱时,假借别调作腔,称为「犯调」。可分为二种:一、犯别调的音律,如姜夔的凄凉犯。二、犯别调的句子,如刘过的四犯剪梅花。
《漢語大詞典》:侧调(側調)
古乐三调中的一调。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古乐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调也。 王建 诗云:‘侧商调里唱《伊州》’是也。” 宋 王灼 《碧溪漫志》卷五:“盖古乐取声律高下合为三,曰清调、平调、侧调。此之谓三调。” 张佩纶 《论闺秀诗》之十五:“侧调么絃洞九迷,莲花竞许出青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