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13,分448页显示 上一页 353 354 355 356 357 359 360 361 362 下一页
戒(三)
生灭(三)
三世有缘
三生有幸
三头六臂
三灾八难
无事不登三宝殿
阎王判你三更到,定不容人到四更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一月喻三身
一月三舟喻
二种师子奋迅三昧
三身遍相
三身华梵
佛类词典(续上)
五戒(三)戒(三)
生灭(三)
三世有缘
三生有幸
三头六臂
三灾八难
无事不登三宝殿
阎王判你三更到,定不容人到四更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一月喻三身
一月三舟喻
二种师子奋迅三昧
三身遍相
三身华梵
五戒(三)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五戒:
一、不杀戒 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 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 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 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 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三藏法数云五戒:
一、不杀戒 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 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 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 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 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戒(三)
【佛学次第统编】
四科 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世出世二戒 世、出世。
性遮二戒 性、遮。
道定二戒 道共戒、定共戒。
三律仪 别解脱、静虑生、道生。
四戒 解脱、定共、道共、断。
四级 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在家出家二戒 在家(五戒八戒)、出家(十戒具足戒)。
八种别解脱戒 比丘、比丘尼、正学、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近住。
七众 出家五家、在家二众。
出家五众 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
在家二众 优婆塞、优婆夷。
五篇 波罗夷僧、残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罗。
七聚 五篇、加偷遮兰、恶说。
八段 波罗夷、乃至灭诤。
具足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
二百五十戒 四波罗夷、乃至七灭诤。
五百戒 八波逸提、乃至七灭诤。
十戒 不杀、乃至不得蓄钱金银宝物。
六法 不得染心相触,乃至饮酒。
八敬戒 略。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戒 不杀、乃至不非时食。
三皈 皈依佛、法、僧。
二种三皈 翻邪、重受。
开遮 略。
持犯 略。
二种持 止持、作持。
二种犯 止犯、作犯。
三师 戒和尚、羯磨师、教授师。
七證 七證明师。
随离二戒 随相、离相。
三聚净戒 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
梵网戒 十重、四十八轻。
十重戒 杀生、乃至谤三宝。
四十八轻戒 不轻师友、乃至破法。
秘密三昧耶戒 略。
十重戒 菩提心不可退等。
四科 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世出世二戒 世、出世。
性遮二戒 性、遮。
道定二戒 道共戒、定共戒。
三律仪 别解脱、静虑生、道生。
四戒 解脱、定共、道共、断。
四级 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在家出家二戒 在家(五戒八戒)、出家(十戒具足戒)。
八种别解脱戒 比丘、比丘尼、正学、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近住。
七众 出家五家、在家二众。
出家五众 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
在家二众 优婆塞、优婆夷。
五篇 波罗夷僧、残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罗。
七聚 五篇、加偷遮兰、恶说。
八段 波罗夷、乃至灭诤。
具足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
二百五十戒 四波罗夷、乃至七灭诤。
五百戒 八波逸提、乃至七灭诤。
十戒 不杀、乃至不得蓄钱金银宝物。
六法 不得染心相触,乃至饮酒。
八敬戒 略。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戒 不杀、乃至不非时食。
三皈 皈依佛、法、僧。
二种三皈 翻邪、重受。
开遮 略。
持犯 略。
二种持 止持、作持。
二种犯 止犯、作犯。
三师 戒和尚、羯磨师、教授师。
七證 七證明师。
随离二戒 随相、离相。
三聚净戒 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
梵网戒 十重、四十八轻。
十重戒 杀生、乃至谤三宝。
四十八轻戒 不轻师友、乃至破法。
秘密三昧耶戒 略。
十重戒 菩提心不可退等。
生灭(三)
【佛学次第统编】
生灭四相 生、住、异、灭。
四相二种 一期四相、刹那生灭。
一期四相 有情、无情。
有情一期四相 生、老、病、死。
无情一期四相 成、住、坏、空。
三道 惑、业、苦。
三时报 现、生、后。
总别二相 总、别。
生灭四相 生、住、异、灭。
四相二种 一期四相、刹那生灭。
一期四相 有情、无情。
有情一期四相 生、老、病、死。
无情一期四相 成、住、坏、空。
三道 惑、业、苦。
三时报 现、生、后。
总别二相 总、别。
三世有缘
【俗语佛源】
时间的迁流称为「世」。时间没有独立的自性,仅仅表现在事物的生灭变化中。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假立「三世」之说。如《大宝积经》所说:「三世,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事物已灭,称为「过去世」;事物已生未灭,称为「现在世」;事物未生,称为「未来世」。佛教的因果轮回之说是建立在「三世」的基础上的,谓之「三世因果」。有首著名的偈颂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鲁迅《华盖集·题记》说「我知道伟大的人物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佛教认为,人际间的交往共事等,都是有缘份的,甚至还是宿世的缘份。后因称极有缘份者为「三世有缘」。宋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载:法师对前来帮助取经的行者说:「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
时间的迁流称为「世」。时间没有独立的自性,仅仅表现在事物的生灭变化中。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假立「三世」之说。如《大宝积经》所说:「三世,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事物已灭,称为「过去世」;事物已生未灭,称为「现在世」;事物未生,称为「未来世」。佛教的因果轮回之说是建立在「三世」的基础上的,谓之「三世因果」。有首著名的偈颂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鲁迅《华盖集·题记》说「我知道伟大的人物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佛教认为,人际间的交往共事等,都是有缘份的,甚至还是宿世的缘份。后因称极有缘份者为「三世有缘」。宋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载:法师对前来帮助取经的行者说:「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
三生有幸
【俗语佛源】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景德传灯录》:「有一省郎,梦至碧严下一老僧前,烟穗极微,云:此是檀越结愿存香烟存而檀越已三生矣。第一生,明皇时剑南安抚退官。第二生,宪皇时西蜀书记。第三生,即今生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二折:「小生久闻老和尚清誉,欲来座下听讲,何期昨日不得相遇。今能一见,是小生三生有幸矣。」又如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二章:「你住在敝舍,就够我三生有幸了。」形容极难得的好运气。(无名氏)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景德传灯录》:「有一省郎,梦至碧严下一老僧前,烟穗极微,云:此是檀越结愿存香烟存而檀越已三生矣。第一生,明皇时剑南安抚退官。第二生,宪皇时西蜀书记。第三生,即今生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二折:「小生久闻老和尚清誉,欲来座下听讲,何期昨日不得相遇。今能一见,是小生三生有幸矣。」又如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二章:「你住在敝舍,就够我三生有幸了。」形容极难得的好运气。(无名氏)
三灾八难
【俗语佛源】
俗称多灾多难,灾祸接连不断为「三灾八难」。「三灾」和「八难」在佛经上都有确指的内容,与俗语的泛指用法不同。佛教认为,世界从形成到毁坏为一大劫,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在「住劫」的后期,众生行为邪僻,寿命减少,便陆续发生饥馑、疾疫和刀兵等灾祸,称为「小三灾」。到了「坏劫」之末,则发生更为可怕的火灾、水灾和风灾,称为「大三灾」。最后的风灾,把世界吹得荡然无存,从而进入「空劫」。宋·郭若虚《图画闻见志》卷二记载,唐末僧人智蕴曾在洛阳福先寺画有「三灾变相」数壁。「八难」指的是难以见佛闻法,不能修道的八种处境:「一者地狱,二者畜生,三者饿鬼,四者盲聋喑哑,五世智辨聪,六佛前佛后,七郁单越国,八者寿天。」(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八)前三难为「三恶道」,加上「盲聋喑哑」,称为「苦障」难。「郁单越国」即四大洲中的北洲,意为「胜处」,有福无慧;「长寿天」人有寿无慧。以上二难称为「乐障」之难。此外,「世智辨聪」者自以为是,称为「恶增」之难;「佛前佛后」者无从见佛闻法,称为「善微」之难。例如《红楼梦》第四五回:「从小儿三灾八难,化的银子,照样也打出你这个银人儿来了。」(李明权)
俗称多灾多难,灾祸接连不断为「三灾八难」。「三灾」和「八难」在佛经上都有确指的内容,与俗语的泛指用法不同。佛教认为,世界从形成到毁坏为一大劫,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在「住劫」的后期,众生行为邪僻,寿命减少,便陆续发生饥馑、疾疫和刀兵等灾祸,称为「小三灾」。到了「坏劫」之末,则发生更为可怕的火灾、水灾和风灾,称为「大三灾」。最后的风灾,把世界吹得荡然无存,从而进入「空劫」。宋·郭若虚《图画闻见志》卷二记载,唐末僧人智蕴曾在洛阳福先寺画有「三灾变相」数壁。「八难」指的是难以见佛闻法,不能修道的八种处境:「一者地狱,二者畜生,三者饿鬼,四者盲聋喑哑,五世智辨聪,六佛前佛后,七郁单越国,八者寿天。」(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八)前三难为「三恶道」,加上「盲聋喑哑」,称为「苦障」难。「郁单越国」即四大洲中的北洲,意为「胜处」,有福无慧;「长寿天」人有寿无慧。以上二难称为「乐障」之难。此外,「世智辨聪」者自以为是,称为「恶增」之难;「佛前佛后」者无从见佛闻法,称为「善微」之难。例如《红楼梦》第四五回:「从小儿三灾八难,化的银子,照样也打出你这个银人儿来了。」(李明权)
无事不登三宝殿
【俗语佛源】
佛教有三大内容,即教主释迦牟尼为「佛宝」,经籍教义为「法宝」,弘扬佛法的僧团为「僧宝」,合称「三宝」。「佛」,梵语佛陀之略,意为觉者,特指释迦牟尼。「法」,梵语达磨的音译,泛指经、律、论三藏和戒、定、慧三学。「僧」,梵语僧伽之略,意为僧团、和合众,即受戒出家的佛教徒。「三宝」泛称佛教。如南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绍隆三宝,弘济四生。」「三宝殿」即佛殿。寺门中的规矩,上佛殿时必须恭敬肃穆,进行礼拜、诵经、供养等,不得随意在佛殿里闲逛、闲聊。俗语中有「无事不登三宝殿」,如《何典》第四回:「我无事不登三宝殿,要问你可有一件东西?」意思是无事不来,既来便有事相求。(李明权)
佛教有三大内容,即教主释迦牟尼为「佛宝」,经籍教义为「法宝」,弘扬佛法的僧团为「僧宝」,合称「三宝」。「佛」,梵语佛陀之略,意为觉者,特指释迦牟尼。「法」,梵语达磨的音译,泛指经、律、论三藏和戒、定、慧三学。「僧」,梵语僧伽之略,意为僧团、和合众,即受戒出家的佛教徒。「三宝」泛称佛教。如南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绍隆三宝,弘济四生。」「三宝殿」即佛殿。寺门中的规矩,上佛殿时必须恭敬肃穆,进行礼拜、诵经、供养等,不得随意在佛殿里闲逛、闲聊。俗语中有「无事不登三宝殿」,如《何典》第四回:「我无事不登三宝殿,要问你可有一件东西?」意思是无事不来,既来便有事相求。(李明权)
阎王判你三更到,定不容人到四更
【俗语佛源】
中国民间多把死和地狱、阎王联系在一起。原来,中国古代便有死入黄泉、阴间的说法。泰山、酆都都是民间熟悉的阴曹地府,东岳大帝为百鬼之主,酆都大帝为幽冥之王。佛经传入后,关于地狱的详尽描绘大大丰富了「鬼世界」的内容。通过俗讲(变文)、壁画(变相)和通俗小说等的传播,地狱、阎王等深入人间,并和中国原有的传说糅合在一起。其实,按佛教「六道轮回」的说法,人死了未必都入地狱,只有犯「五逆十恶」的人才会入地狱。俗语「阎王判你三更死,定不容人到四更」,反映了中国民间旧时「死生有命」的观点,谓人的寿数是命中注定的,「大限」一到,非死不可。民间还传说,阎罗王掌管生死簿。如《警世通言》卷二八:「(许宣)折身便回来长桥堍下,自言自语道:『时衰鬼弄人,我要性命何用?』看著一湖清水,却待要跳。正是:阎王判你三更死,定不容人到四更。」此俗语的变式很多,再举两例:如《济公全传》第二八回:「昨天要死没死了,是还有两天罪没受完呢。这真是阎王注定三更死,那敢留人到五更。」又如刘行《太行风云》二:「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阎王叫你五更去,不能鸡叫到天明。今日黑暗睡下,明早穿不穿鞋,谁知道?这都是命里定的。」(李明权)
中国民间多把死和地狱、阎王联系在一起。原来,中国古代便有死入黄泉、阴间的说法。泰山、酆都都是民间熟悉的阴曹地府,东岳大帝为百鬼之主,酆都大帝为幽冥之王。佛经传入后,关于地狱的详尽描绘大大丰富了「鬼世界」的内容。通过俗讲(变文)、壁画(变相)和通俗小说等的传播,地狱、阎王等深入人间,并和中国原有的传说糅合在一起。其实,按佛教「六道轮回」的说法,人死了未必都入地狱,只有犯「五逆十恶」的人才会入地狱。俗语「阎王判你三更死,定不容人到四更」,反映了中国民间旧时「死生有命」的观点,谓人的寿数是命中注定的,「大限」一到,非死不可。民间还传说,阎罗王掌管生死簿。如《警世通言》卷二八:「(许宣)折身便回来长桥堍下,自言自语道:『时衰鬼弄人,我要性命何用?』看著一湖清水,却待要跳。正是:阎王判你三更死,定不容人到四更。」此俗语的变式很多,再举两例:如《济公全传》第二八回:「昨天要死没死了,是还有两天罪没受完呢。这真是阎王注定三更死,那敢留人到五更。」又如刘行《太行风云》二:「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阎王叫你五更去,不能鸡叫到天明。今日黑暗睡下,明早穿不穿鞋,谁知道?这都是命里定的。」(李明权)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俗语佛源】
佛教把众生世界分为「三界」。其中欲界包括六欲天、人间和地狱;色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包括四空天。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被喻为「火宅」。「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如《封神演义》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岂得以世俗男女分别而论。」又如《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第二六回:「真君道:我既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又来管你凡间什么闲争闲闹斗?」(李明权)
佛教把众生世界分为「三界」。其中欲界包括六欲天、人间和地狱;色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包括四空天。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被喻为「火宅」。「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如《封神演义》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岂得以世俗男女分别而论。」又如《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第二六回:「真君道:我既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又来管你凡间什么闲争闲闹斗?」(李明权)
一月喻三身
【三藏法数】
(出宝王论)
一月喻三身者,以月体喻法身,月光喻报身,月影喻应身也。盖由法身即是常住之理,理体惟一,不迁不变,而能出生诸法,统摄万事,犹如月体,一轮在天,影含众水。报身即是寂照之智,智无自体,依理而发,明了一切无有差谬,犹如月光,照临万像,无有隐形。应身即是变化之用,用无自性,从体而起,有感则通,无感不应,犹如月影,有水则现,无水不显。然此三身,本是一体。从用立名,故有多种。论云:法身如月之体,报身如月之光,应身如月之影。是也。
(出宝王论)
一月喻三身者,以月体喻法身,月光喻报身,月影喻应身也。盖由法身即是常住之理,理体惟一,不迁不变,而能出生诸法,统摄万事,犹如月体,一轮在天,影含众水。报身即是寂照之智,智无自体,依理而发,明了一切无有差谬,犹如月光,照临万像,无有隐形。应身即是变化之用,用无自性,从体而起,有感则通,无感不应,犹如月影,有水则现,无水不显。然此三身,本是一体。从用立名,故有多种。论云:法身如月之体,报身如月之光,应身如月之影。是也。
一月三舟喻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向南、北行。向南者,见月随南;向北者,见月随北;停舟者,见月不移。盖譬如来智无不周,体无不在,无依无住,无去无来。皆由众生缘有生熟,故见如来有去住相。法身之体,本无去住也。一月喻佛,三舟喻世间众生见佛不同,是名一月三舟喻也。
(出华严经疏)
谓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向南、北行。向南者,见月随南;向北者,见月随北;停舟者,见月不移。盖譬如来智无不周,体无不在,无依无住,无去无来。皆由众生缘有生熟,故见如来有去住相。法身之体,本无去住也。一月喻佛,三舟喻世间众生见佛不同,是名一月三舟喻也。
二种师子奋迅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除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如是,一则奋除障定之惑;二能出入诸禅,捷疾无间,异于馀之三昧,而具出入二义焉。
〔一、入禅奋迅〕,入禅奋迅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而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于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灭受想定,是为奋迅入也。(有觉有观者,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皆色界天也。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即无色界天也。灭受想定者,灭除受想之心,而得定也。)
〔二、出禅奋迅〕,出禅奋迅者,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有想非无想定;从非有想非无想定起,还入无所有处定。如是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乃至出散心中,是为奋迅出也。
(出法界次第)
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除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如是,一则奋除障定之惑;二能出入诸禅,捷疾无间,异于馀之三昧,而具出入二义焉。
〔一、入禅奋迅〕,入禅奋迅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而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于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灭受想定,是为奋迅入也。(有觉有观者,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皆色界天也。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即无色界天也。灭受想定者,灭除受想之心,而得定也。)
〔二、出禅奋迅〕,出禅奋迅者,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有想非无想定;从非有想非无想定起,还入无所有处定。如是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乃至出散心中,是为奋迅出也。
三身遍相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法身如虚空遍〕,谓法性之身,本体周遍如太虚空,无有障碍,诸佛众生,平等具足,故名法身如虚空遍。
〔二、智身如日光遍〕,智身即自报之身也,谓究竟始觉之智,能遍破无明之暗,显发本有真身,譬如日光,无幽不烛,故名智身如日光遍。
〔三、色身如日影遍〕,色身即应身也,谓究竟始觉之智,契于本觉法身之理,则能从体起用,遍应众机,譬如日光之影,不择高下,随处映现,故名色身如日影遍。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法身如虚空遍〕,谓法性之身,本体周遍如太虚空,无有障碍,诸佛众生,平等具足,故名法身如虚空遍。
〔二、智身如日光遍〕,智身即自报之身也,谓究竟始觉之智,能遍破无明之暗,显发本有真身,譬如日光,无幽不烛,故名智身如日光遍。
〔三、色身如日影遍〕,色身即应身也,谓究竟始觉之智,契于本觉法身之理,则能从体起用,遍应众机,譬如日光之影,不择高下,随处映现,故名色身如日影遍。
三身华梵
【三藏法数】
(亦名三如来,出法华文句)
〔一、法身,毗卢遮那如来〕,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以法为身,故名法身。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以真如平等性相常然,身土无碍故也。如来者,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是也。
〔二、报身,卢舍那如来〕,修因感报,名之为报。然有自报、他报之别:自报即理智如如,他报即相好无尽,是名报身。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谓诸惑净尽,众德悉圆。又云光明遍照,谓内以智光照真法界(即自报身也),外以身光照应大机(即他报身也),如来者,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是也。(第一义谛者,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也。)
〔三、应身,释迦牟尼如来〕,智与体冥,能起大用,随机普现,说法利生,故名应身。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如来者,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是也。(智与体冥者,谓自报之智与法身之体冥合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亦名三如来,出法华文句)
〔一、法身,毗卢遮那如来〕,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以法为身,故名法身。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以真如平等性相常然,身土无碍故也。如来者,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是也。
〔二、报身,卢舍那如来〕,修因感报,名之为报。然有自报、他报之别:自报即理智如如,他报即相好无尽,是名报身。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谓诸惑净尽,众德悉圆。又云光明遍照,谓内以智光照真法界(即自报身也),外以身光照应大机(即他报身也),如来者,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是也。(第一义谛者,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也。)
〔三、应身,释迦牟尼如来〕,智与体冥,能起大用,随机普现,说法利生,故名应身。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如来者,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是也。(智与体冥者,谓自报之智与法身之体冥合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