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13,分448页显示 上一页 359 360 361 362 363 365 366 367 368 下一页
三种礼佛
三种发菩提心
三业──清净三业
三种不坚易三坚法
三义──灭有三义
三种胜勇猛
三种定业轮
三胜学
三种證相不同
三患──龙有三患
三障──饿鬼三障
三途对三毒
三种恶
三无明
佛类词典(续上)
三妃──太子三妃三种礼佛
三种发菩提心
三业──清净三业
三种不坚易三坚法
三义──灭有三义
三种胜勇猛
三种定业轮
三胜学
三种證相不同
三患──龙有三患
三障──饿鬼三障
三途对三毒
三种恶
三无明
三妃──太子三妃
【三藏法数】
(出瑞应经并翻译名义)
经云:太子十七岁纳妃三人,以示同人法也。
〔一、瞿夷〕,梵语瞿夷,华言明女。其父名水光长者。女生之时,日将没,馀光照其室内皆明,因名瞿夷,是太子第一妃也。
〔二、耶输〕,梵语耶输陀罗,华言华色。是太子第二妃,即罗睺罗之母也。其父名移施长者。
〔三、鹿野〕,鹿野是太子第三妃也,其父名释长者。
(出瑞应经并翻译名义)
经云:太子十七岁纳妃三人,以示同人法也。
〔一、瞿夷〕,梵语瞿夷,华言明女。其父名水光长者。女生之时,日将没,馀光照其室内皆明,因名瞿夷,是太子第一妃也。
〔二、耶输〕,梵语耶输陀罗,华言华色。是太子第二妃,即罗睺罗之母也。其父名移施长者。
〔三、鹿野〕,鹿野是太子第三妃也,其父名释长者。
三种礼佛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成过礼〕,谓礼佛时,身仪不正,而与轻慢相应,如碓上下,佛制有过,是名成过礼。
〔二、相似礼〕,谓礼佛时,身仪虽似端正,而与杂觉相应,是名相似礼。(杂觉者,谓觉知之念纷杂也。)
〔三、顺实礼〕,谓礼佛时,身仪端正,而与正智相应,随顺实理,是名顺实礼。
(出华严孔目)
〔一、成过礼〕,谓礼佛时,身仪不正,而与轻慢相应,如碓上下,佛制有过,是名成过礼。
〔二、相似礼〕,谓礼佛时,身仪虽似端正,而与杂觉相应,是名相似礼。(杂觉者,谓觉知之念纷杂也。)
〔三、顺实礼〕,谓礼佛时,身仪端正,而与正智相应,随顺实理,是名顺实礼。
三种发菩提心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一、直心〕,直心者,谓心常质直,离诸谄曲,能行正法,即是菩提之心也。
〔二、深心〕,深心者,谓于正法,心生深信,而复乐修一切善行,即是菩提之心也。
〔三、大悲心〕,大悲心者,悲即悲悯,谓悲悯一切受苦众生,常思救护,令其安乐,即是菩提之心也。
(出起信论)
〔一、直心〕,直心者,谓心常质直,离诸谄曲,能行正法,即是菩提之心也。
〔二、深心〕,深心者,谓于正法,心生深信,而复乐修一切善行,即是菩提之心也。
〔三、大悲心〕,大悲心者,悲即悲悯,谓悲悯一切受苦众生,常思救护,令其安乐,即是菩提之心也。
三业──清净三业
【三藏法数】
(出缨珞经)
经云:须菩提问佛色身,佛即以三业答之。(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又云善现。)
〔一、身行清净〕,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诸不善法,是名身业清净。
〔二、口言真诚〕,谓凡所言说,真实诚信,永离邪妄之语,是名口业清净。
〔三、意专向道〕,谓收摄身心,常居寂定,无他异念,是名意业清净。
(出缨珞经)
经云:须菩提问佛色身,佛即以三业答之。(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又云善现。)
〔一、身行清净〕,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诸不善法,是名身业清净。
〔二、口言真诚〕,谓凡所言说,真实诚信,永离邪妄之语,是名口业清净。
〔三、意专向道〕,谓收摄身心,常居寂定,无他异念,是名意业清净。
三种不坚易三坚法
【三藏法数】
(出本事经)
〔一、不坚财贸易坚财〕,谓一切世间财物,体非坚固,聚散无常,不可久保。若能持用布施清净梵行之人,远求无上安乐涅槃,或求当来天人乐果,即为坚固之财,永久不坏矣,是为不坚之财贸易坚财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不坚身贸易坚身〕,谓父母所生之身,乃四大假合而成,危脆不实,体非坚固,生灭无常,不可久存;若能持守五戒,清净无染,修习菩提无上之道,以證金刚不坏之身,是为以不坚身贸易坚身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
〔三、不坚命贸易坚命〕,谓人所受之命,虽寿夭不齐,皆同梦幻,体非坚固,焂忽无常,不可久保。若能了知四谛,修习正法,超越生死,以续常住不朽慧命,是为以不坚命贸易坚命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出本事经)
〔一、不坚财贸易坚财〕,谓一切世间财物,体非坚固,聚散无常,不可久保。若能持用布施清净梵行之人,远求无上安乐涅槃,或求当来天人乐果,即为坚固之财,永久不坏矣,是为不坚之财贸易坚财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不坚身贸易坚身〕,谓父母所生之身,乃四大假合而成,危脆不实,体非坚固,生灭无常,不可久存;若能持守五戒,清净无染,修习菩提无上之道,以證金刚不坏之身,是为以不坚身贸易坚身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
〔三、不坚命贸易坚命〕,谓人所受之命,虽寿夭不齐,皆同梦幻,体非坚固,焂忽无常,不可久保。若能了知四谛,修习正法,超越生死,以续常住不朽慧命,是为以不坚命贸易坚命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义──灭有三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华严疏云:梵语毗尼,或翻为灭,灭有三义。
〔一、灭业非〕,谓戒能灭杀盗等罪业之过非,故名灭业非。
〔二、灭烦恼〕,谓戒能灭贪瞋痴等烦恼,故名灭烦恼。
〔三、得灭果〕,谓因戒故,既灭业与烦恼,即得无为寂灭之果,故名得灭果。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华严疏云:梵语毗尼,或翻为灭,灭有三义。
〔一、灭业非〕,谓戒能灭杀盗等罪业之过非,故名灭业非。
〔二、灭烦恼〕,谓戒能灭贪瞋痴等烦恼,故名灭烦恼。
〔三、得灭果〕,谓因戒故,既灭业与烦恼,即得无为寂灭之果,故名得灭果。
三种胜勇猛
【三藏法数】
(出大乘庄严经论)
〔一、愿胜勇猛〕,愿即誓愿。谓初修行之时,须发四弘誓愿,发大勇猛,成佛菩提,广化有情,知胜功德,是名愿胜勇猛。(四弘誓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行胜勇猛〕,行即所修之行,谓至心学道,能行妙行,发大勇猛,决趣菩提,是名行胜勇猛。
〔三、果胜勇猛〕,果即修因所感之果。谓一心精进,修诸妙行,发大勇猛,决求成佛,于彼之时,与一切佛平等无二,是名果胜勇猛。
(出大乘庄严经论)
〔一、愿胜勇猛〕,愿即誓愿。谓初修行之时,须发四弘誓愿,发大勇猛,成佛菩提,广化有情,知胜功德,是名愿胜勇猛。(四弘誓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行胜勇猛〕,行即所修之行,谓至心学道,能行妙行,发大勇猛,决趣菩提,是名行胜勇猛。
〔三、果胜勇猛〕,果即修因所感之果。谓一心精进,修诸妙行,发大勇猛,决求成佛,于彼之时,与一切佛平等无二,是名果胜勇猛。
三种定业轮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定即禅定,业即行业,轮有运转摧碾之义。谓如来以禅定诵习之法轮,摧碾一切烦恼惑业,而成无上菩提;亦令众生如说修行,而證道果。故说此三种定业轮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建立修定业轮〕,谓令众生修行正观,观察无明烦恼起灭之相,及观察世间如幻如化;以安那般那数息之法,修习静虑,则能摧破一切惑业,心住正定,是为建立修定业轮。(梵语安那般那,华言出息入息,即数息观也。)
〔二、建立习诵业轮〕,谓令众生习诵大乘经教,初中后夜,精勤无怠,心不散乱,则能摧破一切惑业,是为建立习诵业轮。
〔三、建立营福业轮〕,谓令众生修行布施、持戒、造像、建塔、供佛法僧,又营种种福报之事,则能摧破一切惑业,是为建立营福业轮。
(出地藏十轮经)
定即禅定,业即行业,轮有运转摧碾之义。谓如来以禅定诵习之法轮,摧碾一切烦恼惑业,而成无上菩提;亦令众生如说修行,而證道果。故说此三种定业轮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建立修定业轮〕,谓令众生修行正观,观察无明烦恼起灭之相,及观察世间如幻如化;以安那般那数息之法,修习静虑,则能摧破一切惑业,心住正定,是为建立修定业轮。(梵语安那般那,华言出息入息,即数息观也。)
〔二、建立习诵业轮〕,谓令众生习诵大乘经教,初中后夜,精勤无怠,心不散乱,则能摧破一切惑业,是为建立习诵业轮。
〔三、建立营福业轮〕,谓令众生修行布施、持戒、造像、建塔、供佛法僧,又营种种福报之事,则能摧破一切惑业,是为建立营福业轮。
三胜学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增上戒学〕,谓具足受持大小乘戒,制伏过非,成就威仪,于诸戒法而能增胜,是名增上戒学。
〔二、增上心学〕,谓能舍欲界诸不善法,得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于诸定心而能增胜,是名增上心学。(初禅、四禅,即色界天也。)
〔三、增上慧学〕,谓于四圣谛等法,如实能知,是名增上慧学。(四圣谛者,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也。)
(出瑜伽师地论)
〔一、增上戒学〕,谓具足受持大小乘戒,制伏过非,成就威仪,于诸戒法而能增胜,是名增上戒学。
〔二、增上心学〕,谓能舍欲界诸不善法,得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于诸定心而能增胜,是名增上心学。(初禅、四禅,即色界天也。)
〔三、增上慧学〕,谓于四圣谛等法,如实能知,是名增上慧学。(四圣谛者,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也。)
三种證相不同
【三藏法数】
(出法华忏仪)
谓修习法华三昧,于三七日中,一心精进,有三种證相之不同者,盖由所修之人根性之有异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一、下根證相〕,谓行人于三七日中,获得戒根清净,就中所證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于三七日中,或得灵异好梦,或觉诸根明净,四大轻利,道心勇发,是下品戒根渐净之相。若于三七日内,行道坐禅之中,忽见光华净色,闻妙香气及微妙音声称赞,身心庆悦,得法喜乐,即是中品戒根净相。若于三七日中,身心寂净,或自见其身著净法服,威仪齐整,身相端严,信心开发,得法喜乐,无所怖畏,即是上品戒根净相。如是三品,总为下根行者所證之相。
〔二、中根證相〕,谓行人于禅定中,所得定根清净,就中所證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于坐禅之时,忽觉身心澄静,发诸禅定,觉观分明,喜乐一心,即是下品定根净相。若于坐禅之时,身心安定,觉出入息长短细微,遍身毛孔出入无阂;或见自身诸不净相,因发禅定,身心快乐,寂然正受,即是中品定根净相。若于坐禅之时,身心安静,缘自五阴之身,即觉无常苦空梦幻不实,乃至一切诸法不生不灭,犹如虚空,寂静无为;厌离世间,悯念一切,即是上品定根净相。此之三品,总为中根行者所證之相。(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上根證相〕,谓行人于禅定中,所得慧根清净,就中所證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于行坐念诵之中,忽觉身心如云如影,梦幻不实,因此觉心,则发智慧,了达诸法无有障碍,于诸经论,随义解释,难问无滞,即是下品慧根法相。若于行坐诵念之中,身心寂然,犹如虚空,于正慧中,面见普贤菩萨,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悉现其前,于是得大智慧,于诸佛所说之法,通达妙义,说无穷尽,即是中品慧根證相。若于行坐念诵之中,身心豁然清净,入深禅定,觉慧分明,得无碍总持,获六根清净,开佛知见,入菩萨位,即是上品慧根證相。此之三品,总为上根行者所證之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出法华忏仪)
谓修习法华三昧,于三七日中,一心精进,有三种證相之不同者,盖由所修之人根性之有异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一、下根證相〕,谓行人于三七日中,获得戒根清净,就中所證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于三七日中,或得灵异好梦,或觉诸根明净,四大轻利,道心勇发,是下品戒根渐净之相。若于三七日内,行道坐禅之中,忽见光华净色,闻妙香气及微妙音声称赞,身心庆悦,得法喜乐,即是中品戒根净相。若于三七日中,身心寂净,或自见其身著净法服,威仪齐整,身相端严,信心开发,得法喜乐,无所怖畏,即是上品戒根净相。如是三品,总为下根行者所證之相。
〔二、中根證相〕,谓行人于禅定中,所得定根清净,就中所證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于坐禅之时,忽觉身心澄静,发诸禅定,觉观分明,喜乐一心,即是下品定根净相。若于坐禅之时,身心安定,觉出入息长短细微,遍身毛孔出入无阂;或见自身诸不净相,因发禅定,身心快乐,寂然正受,即是中品定根净相。若于坐禅之时,身心安静,缘自五阴之身,即觉无常苦空梦幻不实,乃至一切诸法不生不灭,犹如虚空,寂静无为;厌离世间,悯念一切,即是上品定根净相。此之三品,总为中根行者所證之相。(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上根證相〕,谓行人于禅定中,所得慧根清净,就中所證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于行坐念诵之中,忽觉身心如云如影,梦幻不实,因此觉心,则发智慧,了达诸法无有障碍,于诸经论,随义解释,难问无滞,即是下品慧根法相。若于行坐诵念之中,身心寂然,犹如虚空,于正慧中,面见普贤菩萨,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悉现其前,于是得大智慧,于诸佛所说之法,通达妙义,说无穷尽,即是中品慧根證相。若于行坐念诵之中,身心豁然清净,入深禅定,觉慧分明,得无碍总持,获六根清净,开佛知见,入菩萨位,即是上品慧根證相。此之三品,总为上根行者所證之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三患──龙有三患
【三藏法数】
(出诸经要集)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然有此三患也。
〔一、热风热沙患〕,谓一切龙,若遇热风热沙著身之时,烧皮烧肉及以骨髓,即受痛苦,故名为患。
〔二、恶风暴起患〕,谓一切龙,若遇恶风卒暴起时,其饰身宝衣,自然而失,龙身乃现,即受苦恼,故名为患。
〔三、畏金翅鸟患〕,谓一切龙正娱乐时,被金翅鸟入于龙宫,搏取始生龙子食之,即生怖畏,故名为患。
(出诸经要集)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然有此三患也。
〔一、热风热沙患〕,谓一切龙,若遇热风热沙著身之时,烧皮烧肉及以骨髓,即受痛苦,故名为患。
〔二、恶风暴起患〕,谓一切龙,若遇恶风卒暴起时,其饰身宝衣,自然而失,龙身乃现,即受苦恼,故名为患。
〔三、畏金翅鸟患〕,谓一切龙正娱乐时,被金翅鸟入于龙宫,搏取始生龙子食之,即生怖畏,故名为患。
三障──饿鬼三障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外障〕,谓此饿鬼,常受饥渴,皮肉血脉皆悉枯槁,头发髼乱,其面黯黑,唇口乾焦,常以其舌自舐口面,慞惶驰走,处处求食,所到泉池,便见其水变成脓血,自不欲饮。如是等鬼,由外障碍饮食,是名外障。
〔二、内障〕,谓此饿鬼,咽或如针,口或如炬,其腹宽大。由此因缘,纵得饮食,不能啖饮。如是等鬼,由内障碍饮食,是名内障。
〔三、无障〕,谓有饿鬼,名猛焰鬘,虽于饮食无有障碍,然随所饮啖之物,皆被烧然,变成火炭;由此因缘,饥渴大苦,是名无障。
(出瑜伽师地论)
〔一、外障〕,谓此饿鬼,常受饥渴,皮肉血脉皆悉枯槁,头发髼乱,其面黯黑,唇口乾焦,常以其舌自舐口面,慞惶驰走,处处求食,所到泉池,便见其水变成脓血,自不欲饮。如是等鬼,由外障碍饮食,是名外障。
〔二、内障〕,谓此饿鬼,咽或如针,口或如炬,其腹宽大。由此因缘,纵得饮食,不能啖饮。如是等鬼,由内障碍饮食,是名内障。
〔三、无障〕,谓有饿鬼,名猛焰鬘,虽于饮食无有障碍,然随所饮啖之物,皆被烧然,变成火炭;由此因缘,饥渴大苦,是名无障。
三途对三毒
【三藏法数】
(出慈悲水忏)
〔一、火途对瞋忿〕,火途即地狱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为镬汤炉炭等热苦所逼,故四解脱经称为火途。盖由众生无慈悲心,常怀瞋忿,致感斯报。故云火途对瞋忿。
〔二、刀途对悭贪〕,刀途即饿鬼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苦,故四解脱经称为刀途,盖由众生无惠施心,常怀悭贪,致感斯报。故云刀途对悭贪。
〔三、血途对愚痴〕,血途即畜生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四解脱经称为血途,盖因众生无智慧心,愚痴不了,致感斯报。故云血途对愚痴。
(出慈悲水忏)
〔一、火途对瞋忿〕,火途即地狱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为镬汤炉炭等热苦所逼,故四解脱经称为火途。盖由众生无慈悲心,常怀瞋忿,致感斯报。故云火途对瞋忿。
〔二、刀途对悭贪〕,刀途即饿鬼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苦,故四解脱经称为刀途,盖由众生无惠施心,常怀悭贪,致感斯报。故云刀途对悭贪。
〔三、血途对愚痴〕,血途即畜生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四解脱经称为血途,盖因众生无智慧心,愚痴不了,致感斯报。故云血途对愚痴。
三种恶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恶〕,恶即背理之谓。若杀盗等皆违理造作,是名为恶。
〔二、大恶〕,谓自杀,亦教人杀;自悭,亦教人悭等,是名大恶。
〔三、恶中恶〕,谓自吝法,亦教人吝法;由一人吝法,则令多人堕于恶道,亦是断灭佛法,是名恶中恶。
(出成实论)
〔一、恶〕,恶即背理之谓。若杀盗等皆违理造作,是名为恶。
〔二、大恶〕,谓自杀,亦教人杀;自悭,亦教人悭等,是名大恶。
〔三、恶中恶〕,谓自吝法,亦教人吝法;由一人吝法,则令多人堕于恶道,亦是断灭佛法,是名恶中恶。
三无明
【三藏法数】
(出佛说决定义经)
〔一、痴无明〕,谓人愚痴暗钝,无所明了,而于正法不能生信,唯逐邪师邪教,妄执倒见,是名痴无明。
〔二、迷无明〕,谓人昏迷不了,惑于五尘等境,不能观察其患,及起贪染之心,是名迷无明。(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颠无明〕,谓人无所明了,而于正法起邪倒见,如常计无常,乐计非乐等,是名颠无明。
(出佛说决定义经)
〔一、痴无明〕,谓人愚痴暗钝,无所明了,而于正法不能生信,唯逐邪师邪教,妄执倒见,是名痴无明。
〔二、迷无明〕,谓人昏迷不了,惑于五尘等境,不能观察其患,及起贪染之心,是名迷无明。(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颠无明〕,谓人无所明了,而于正法起邪倒见,如常计无常,乐计非乐等,是名颠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