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13,分448页显示  上一页  360  361  362  363  364  366  367  368  369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三随烦恼
三病用三药
三病难治
三种重障
三时无悔
三欲──欲界三欲
三缘──汤泉三缘
三苦对三界
三世业
三义──器世间说法有三义
三才配三世间
三量──由旬三量
三因缘──妙行三因缘
三辈事佛
三德──食三德
三随烦恼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昏烦恼乱之法,长时随逐不舍,故名随烦恼。
〔一、小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十种,各别而起行位局故,是名小随烦恼。
〔二、中随烦恼〕,谓无惭、无愧二种俱生,非各别起,行通前之忿恨覆恼等,唯遍在不善法中,是名中随烦恼。
〔三、大随烦恼〕,谓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散乱、不正、失念八种,得俱生故,不可名小;染皆遍故,不得名中。二义既殊,故名大随烦恼。
三病用三药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贪病〕,谓贪爱之心,对一切顺情之境,著欲无厌,是为贪病。其病当以不净之观为药而对治之。令其观于自他之身,一一不净,何所可贪。此观若成,此病即去,而心寂静矣。
〔二、瞋病〕,谓瞋恚之心,对一切违情之境,热恼于怀,是为瞋病。其病当以慈心之观为药而对治之。令其观于一切众生,皆吾眷属,应与其乐,何所可瞋。此观若成,此病即去,而心清凉矣。
〔三、痴病〕,谓迷惑之心,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颠倒妄想,是为痴病。其病当以因缘之观为药而对治之,令其知生死轮转,因果相续,循环无际,何得而离。此观若成,此病即去,而心明了矣。(因缘观,即观十二因缘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病难治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谤大乘〕,大乘即佛菩萨所乘之法也。谓人宿无善种,不能信受如来之法,而于大乘经典,妄生谤毁;既无修种之因,当受地狱之报。如世重病,实难治也。
〔二、五逆罪〕,逆者违悖天理也。谓人于父母,当竭力孝养,以报其恩,而反害之。僧之和合,得成道业,利益于人,反离间而破散之。诸佛如来出现世间,度脱一切众生,所当恭敬供养,反伤支体,以出其血。罗汉出离三界,为世福田,利益有情,所当礼敬,反加杀害。僧之羯磨,为人受戒,不一心奉事禀受戒法,反以恶言破毁其行。如是等人,永堕地狱,无有出期。如世极重之病,尤难治也。(罗汉,梵语具云阿罗汉,华言无学。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羯磨,华言作法。)
〔三、一阐提〕,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谓此人拨无因果,颠倒邪见,不信现在未来业报,不亲善友知识,不听诸佛所说教诫,当堕地狱,无有出期。如世重病,终难治也。
三种重障
【三藏法数】
(出瑜伽大教王经)
〔一、我慢重障〕,谓我慢贡高,邪见执蔽,不能下心敬事诸佛菩萨师僧父母,及不能学如来正法,是名我慢重障。
〔二、嫉妒重障〕,谓妒贤嫉能,自是他非,见人修善反生嫉妒,而不能学如来正法,是名嫉妒重障。
〔三、贪欲重障〕,谓多贪多欲,懒惰睡眠,掉举破戒,亦不能学如来正法,是名贪欲重障。(掉者,动也。)
三时无悔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三时无悔者,谓人造作五逆等罪,若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心无改悔者,是名上品极恶之业,即感地狱之报也。(五逆者,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也。)
〔一、加行心时〕,加行犹方便也。谓人欲作恶业之时,必先起心,方便加行,是名加行心时。
〔二、根本心时〕,谓人正作恶业时之心也。其心决定不可拔动,由此生于加行,是名根本心时。
〔三、后起心时〕,谓人作恶业已后,复起心缘念往所作事,是名后起心时。
三欲──欲界三欲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饮食欲〕,谓凡夫之人于种种美味饮食多生贪爱,是名饮食欲。
〔二、睡眠欲〕,谓凡夫之人心多暗塞,不能勤修道业,唯耽睡眠,是名睡眠欲。
〔三、淫欲〕,谓一切男女,互相贪染,起诸欲事,是名淫欲。
三缘──汤泉三缘
【三藏法数】
(出稽古略)
中天竺国王名迦胜,问婆舍斯多尊者曰:此苑有泉,热不可探,未知何缘所致?愿为决之。尊者曰:此为汤泉,有三缘所致。
〔一、神业〕,谓神不守其道,妄作祸福,以取飨祀,恶业贯盈,使其煎灼此泉,以偿滥祭。
〔二、鬼业〕,谓鬼方出罪所,游于人间,以馀业力,煎灼此泉,以偿宿债。
〔三、热石〕,谓热石其色如金,其性常炎,故其出泉如汤。
三苦对三界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苦苦对欲界〕,谓三界受生,无非是苦。欲界诸境逼迫,苦中复苦,故云苦苦对欲界。
〔二、坏苦对色界〕,谓乐坏时,苦名为坏苦。如色界天受禅味之乐,报尽还于五道受生死苦,故云坏苦对色界。(五道者,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行苦对无色界〕,谓虽无苦乐之境,任运心有生灭,名为行苦。如无色界中,虽无质碍之色,而有漏心识自然是苦,故名行苦对无色界。
三世业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过去世业〕,谓过去世,若意起贪瞋痴等,即动身口,作诸恶业;若意不贪、不瞋、不痴等,即动身口,作诸善业。善恶之业虽殊,皆受现在未来之报,是名过去世业。
〔二、现在世业〕,谓现在世,若意起贪瞋痴等,即动身口,作诸恶业;若意不贪、不瞋、不痴等,即动身口,作诸善业。善恶之业虽殊,皆受未来之报,是名现在世业。
〔三、未来世业〕,谓未来世,必由身口意,造作善恶诸业。虽不现作,望于未来,毕竟不无,是名未来世业。
三义──器世间说法有三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约通力说〕,约,犹依也。谓佛以神通力,令诸世间无情之物,皆能说法,故名约通力说。
〔二、约融通说〕,谓依报之土,正报之身,性本融通,身既说法,土亦能说;即一说一切说,故名约融通说。
〔三、约显理说〕,谓菩萨触对诸境,皆能了知。如对色即显质碍、缘生、无常等义;触类成教,故名约显理说。
三才配三世间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世间者,隔别名世,间差名间。谓诸法间隔不同也。
〔一、天配正觉世间〕,正觉即佛也。谓天道广大,包万象以无馀。佛智弘深,极十方而普照。故以天配正觉世间也。
〔二、地配器世间〕,世界如器,名器世间。谓地有含藏之能,亦有负载之义,而为世界所依;十方世界无边刹土,亦为一切有情众生所依,故以地配器世间也。
〔三、人配众生世间〕,人即六道之一道也。谓世间一切有情之类,皆名众生,以人与众生皆有觉知之性,故以人配众生世间也。(六道者,天道、人道、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量──由旬三量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梵语由旬,亦云踰缮那,华言限量。业疏云:乃是轮王巡狩一停之舍,犹如此方馆驿也。大智度论明由旬有三种,故名由旬三量。
〔一、上者八十里〕,谓其中边山川平易,故量为八十里也。
〔二、中者六十里〕,谓其中边山川稍险,故量为六十里也。
〔三、下者四十里〕,谓其中边山川险阻,故量为四十里也。
三因缘──妙行三因缘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一、时因缘〕,时即时分。因缘者,能生为因,助成为缘。谓五浊不增时,诸有情类,具大威德,好修诸善。盖于彼时,无诸浊恶,其人虽不乐为妙行,而亦自然能行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
〔二、处因缘〕,处即处所,谓中国也。人生中国,其性聪敏,志意调柔,能修善业,不生邪见。其人虽不乐为妙行,而亦自然能行也。
〔三、补特伽罗因缘〕,梵语补特伽罗,华言有情。谓一类有情,得修妙行之众同分而居,其性和雅,能修善业,如住律仪。盖亲近妙行之众,其人虽不乐为众善,而亦自然能行也。
三辈事佛
【三藏法数】
(出分别经)
〔一、为魔弟子事佛〕,经云:何谓魔弟子事佛?佛言:虽受佛戒,心乐邪业,不信正道,不知有罪恶之报,假名事佛,常与邪俱,是名魔弟子事佛。
〔二、为天人事佛〕,经云:何谓天人事佛?佛言:受持五戒,行于十善,至死不犯,信有罪福,常念正法,是名天人事佛。(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三、为佛弟子事佛〕,经云:何谓佛弟子事佛?佛言:奉持五戒,广学经法,修习智慧,知三界苦,心不乐著,欲得解脱,行于六度,知死有生,知生有死,不贪身命,不为邪业,是名佛弟子事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德──食三德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经云: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办诸食具,种种备足,皆是旃檀沉水香薪八功德水之所成熟,其食甘美,有三德焉。(梵语优婆塞,华言近事男。梵语旃檀,华言与药,能除病故。八功德者,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八长养诸根也。)
〔一、清净〕,谓奉佛供僧之食,当使精洁,无有荤秽,是名清净。
〔二、柔软〕,谓奉佛供僧之食,当须柔软甘和而不粗涩,是名柔软。
〔三、如法〕,谓奉佛供僧之食,当随时措办,制造得宜,是名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