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13,分448页显示  上一页  363  364  365  366  367  369  370  371  372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第三会,度九十二俱胝声闻众
百劫顶寂定中修诸三昧
第三田
受持三归等业
三阿僧祇
三昧璎珞庄严
三贤觉异相
三乘别教
三乘通教
十回向为三依
第二禅天三变化
第三禅天四变化
三乘假我
地轮三昧
三果四万劫回心
第三会,度九十二俱胝声闻众
【三藏法数】
记云:若诸国王及臣庶等,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僧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于每月初一日,或初八日、十五日,设斋供养比丘、比丘尼,或供养修禅定者,或供养诸说法者,或施坐卧等具供养僧众。由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于第三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
百劫顶寂定中修诸三昧
【三藏法数】
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三昧,华言正定。顶寂定者,在众定之上,故名顶也。谓等觉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一切三昧已,入金刚三昧,与一切法性相应相冥而得一合相也。(等觉者,去佛之位一等也。金刚三昧者,金刚最坚至利,谓入此三昧,则一切诸惑无不断也。)
第三田
【三藏法数】
此田渠流险难,多诸沙卤瓦石棘刺,种一得一,为稿草故,以喻阐提之人,而于佛法无有信心。今为说法,以种后世善种,是为第三田也。(阐提,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外道名。)
受持三归等业
【三藏法数】
谓归依佛法僧宝,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为净业。
三阿僧祇
【三藏法数】
谓如来次从然灯佛至毗婆尸佛,值七万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梵语毗婆尸,亦名维卫,华言胜观。)
三昧璎珞庄严
【三藏法数】
谓菩萨于诸众生,运大慈心,质直柔软,乃至远离贪瞋痴行,修习一切三昧,是名三昧璎珞庄严。(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三贤觉异相
【三藏法数】
三贤觉异相者,三贤即十住、十行、十回向也。谓菩萨修行證此三贤位,则能觉了心中念念异相分齐也。(异者,变异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乘别教
【三藏法数】
谓如四谛缘起经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所共学。于中二乘未明法空,即是别相,故云三乘别教。
三乘通教
【三藏法数】
谓如般若、深密经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所共学,于中说诸法空,即是通相,故云三乘通教。
十回向为三依
【三藏法数】
十行十回向,亦圆教位次也。谓此位之人,无明渐尽,利祐转深,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證果,而可依止,故为三依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现前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第二禅天三变化
【三藏法数】
第二禅天三变化者,一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第三禅天四变化
【三藏法数】
第三禅天四变化者,一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三乘假我
【三藏法数】
谓三乘之人,了知一切五阴等法虚假不实,悉无有我,是为三乘假我。(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地轮三昧
【三藏法数】
地有二义:一住持不动,二出生万物。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若證未到地定,顿觉身心相空,泯然入定。定法持心,如地不动,由未到地,出生初禅种种功德,亦犹地之能生物也,是名地轮三昧。(未到地定者,谓于欲界中修禅,身虽未到初禅,而已得初禅定也。)
三果四万劫回心
【三藏法数】
三果即阿那含也。谓断五下分结,而得此果,更不受生,过四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三果回心。(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不来欲界受生也。五下分结者,即欲界贪、瞋、身见、戒取、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