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13,分448页显示 上一页 390 391 392 393 394 396 397 398 399 下一页
王举元(字 懿臣 )
程师孟(字 公辟 )
释怀琏( 怀琏 陈 字 器之 大觉禅师 泗州 世称 琏三生 )
李大临(字 才元 )
楚建中(字 正叔 )
王子融(字 熙仲 名 皞 )
祖无择(名 焕斗 字 择之 )
陈升之(名 旭、旭字升之 字 旸叔 成肃 秀国公 )
王拱辰(字 君贶 拱寿 懿恪 )
韩绛(行第 三 字 子华 康国公 献肃 )
李端懿(字 元伯 良定 )
蹇周辅(字 磻翁、皤翁 )
刘兼济(字 宝臣 )
孔延之(字 长源 )
其它辞典(续上)
姚仲孙(字 茂宗 )王举元(字 懿臣 )
程师孟(字 公辟 )
释怀琏( 怀琏 陈 字 器之 大觉禅师 泗州 世称 琏三生 )
李大临(字 才元 )
楚建中(字 正叔 )
王子融(字 熙仲 名 皞 )
祖无择(名 焕斗 字 择之 )
陈升之(名 旭、旭字升之 字 旸叔 成肃 秀国公 )
王拱辰(字 君贶 拱寿 懿恪 )
韩绛(行第 三 字 子华 康国公 献肃 )
李端懿(字 元伯 良定 )
蹇周辅(字 磻翁、皤翁 )
刘兼济(字 宝臣 )
孔延之(字 长源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陈州商水人,字茂宗。登进士第。补许州司理参军,调邢州、资州推官,知建昌县及彭、睦、滁、益等州通判。临事干练,治狱平稳。入朝历右司谏、知谏院、侍御史知杂事,疏请严谏议大夫之选,定提点刑狱考课之法,皆为仁宗采纳。累擢三司户部度支监铁副使、河北都转运使,大修城垒兵备。进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事。坐小吏伪造文符,出知蔡州卒。全宋文·卷四一五
姚仲孙,字茂宗,商水(今河南商水)人,晔子。擢进士第,补许州司理参军,调邢州推官,徙资州。累官河北都转运使,大修城垒兵备,仁宗赐诏褒之。迁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属西北备边,悉心经度,虽病未尝废事,坐小吏诈为文书,出知蔡州,卒。《宋史》卷三○○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真定人,字懿臣。王举正弟。以上文章赐进士出身。知潮州,历京东路转运使,所至皆有治绩。徙淮南、河东,西夏来争地,举元从数骑渡黄河,设幕与之议,示以赤心,夏人感服。官至给事中。卒年六十二。全宋诗
王举元(一○○九~一○七○),字懿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赐同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九)。英宗治平中知成都,进盐铁副使,知沧州,改河北都转运使,知永兴军。神宗熙宁三年卒(同上书选举三二之一五),年六十二。事见《宋史》卷二六六《王化基传》。全宋文·卷九三○
王举元(一○○九——一○七○),字懿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化基少子。以父荫为大理寺丞,景祐二年赐进士出身,知潮州。历群牧、户部判官,历京东、淮南、河东、成都转运使,进盐铁副使,拜天章阁待制,知沧州、永兴军。治平四年徙陕西都转运使,官至给事中。熙宁三年卒,年六十二。见《隆平集》卷六,《东都事略》卷三七,《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一六、选举九之九、选举三二之一五,《宋史》卷二六六《王化基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9—1086 【介绍】: 宋苏州人,字公辟。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历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州路刑狱,徙河东路。晋地山谷春夏多水,师孟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自江西转运使改知福州,治行为东南之最。累知广州、越州、青州,为政简严,痛惩豪恶,民为立生祠。全宋诗
程师孟(一○○九~一○八六,)字公辟,吴(今江苏苏州)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吴郡志》卷三五)。历知南康军、楚州、洪州。入判三司都磨勘司,出为江西转运使,知福州。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知广州(《续资冶通鉴长编》卷二四二)。九年,入为给事中,判都水监。出知越州、青州,致仕。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八(同上书卷三九○)。《宋史》卷三三一、四二六有传。今录诗四十首。全宋文·卷九三○
程师孟(一○○九——一○八六),字公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登景祐元年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徙河东路,又为度支判官,知洪州。判三司都磨勘司,出为江西转运使,有政声。熙宁元年,加直昭文馆、知福州。改广州,为课最,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十年,罢判将作监归班。复起知越州、青州。元丰二年,降为右谏议大夫,遂以光禄大夫致仕。元祐元年十月卒,年七十八。著有文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奏录》一卷、《长乐集》一卷、《续会稽掇英集》二十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卷四二六重出),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宋史·艺文志》二、七、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9—1090 【介绍】: 宋僧。漳州龙溪人,俗姓陈,字器之。工诗。尝住明州育王山。仁宗皇祐中,召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住持京师净因院。一时显宦名流,争与缔交。英宗治平中,乞归,渡江入四明,郡守迎住天童,建大阁曰宸奎,苏轼为撰碑。全宋诗
释怀琏,俗姓陈,字器之,小字泗州,人称琏三生,漳州(今属福建)人。初师事南昌石门澄禅师,为青原下十世。后为庐山讷禅师掌书记。仁宗皇祐二年(一○五○)诏住东京十方净因禅院,赐号大觉禅师。英宗治平中乞还山,归老于浙江四明之阿育王山广利寺。四明人为建宸奎阁,藏仁宗所赐诗颂,苏轼为之记。年八十馀卒。《禅林僧宝传》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今录诗五首。全宋文·卷九三○
怀琏(一○○九——一○九○),字器之,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陈氏子。少年为僧,长参泐潭澄得法。复依圆通讷,为其记室。又曾住衡岳三生藏有年,丛林称之为琏三生。皇祐中,住庐山,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召对化成殿,赐号大觉禅师。治平三年乞归,少留于金山、西湖,而入四明之阿育王山广利寺。后建大阁曰宸奎,藏历代皇帝所赐御札什物。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二。见苏轼《宸奎阁碑》,《五灯会元》卷一五,《释氏稽古略》,《释氏资鉴》卷九。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八
禅师名怀琏。字器之。漳州陈氏子也。初其母祷于泗州僧伽像。求得之。故其小字泗州。幼有远韵。聪慧绝人。长为沙门。工翰墨声称甚著。游方爱衡岳胜绝。馆于三生藏有年。丛林号琏三生。闻南昌石门澄禅师者。五祖戒公之嫡子也。往拜谒。师事之十馀年。去游庐山圆通。又掌书记于讷禅师所。皇祐二年正月。有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二月十九日。召对化成殿。问佛法大意。奏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斋毕传宣。效南方禅林仪范。开堂演法。又宣左街副僧录。慈云大师清满。启白倡曰。帝苑春回。皇家会启。万乘既临于舜殿。两街获奉于尧眉。爰当和煦之辰。正是阐扬之日。宣谈祖道。上副宸衷。问答罢乃曰。古佛堂中曾无异说。流通句内诚有多谈。得之者妙用无亏。失之者触途成滞。所以溪山云月。处处同风。水鸟树林。头头显道。若向迦叶门下。直得尧风荡荡。舜日高明。野老讴歌。渔人鼓舞。当此之时。纯乐无为之化。焉知有恁么事。皇情大悦。与琏问答诗颂。书以赐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中。上书献偈。乞归老山中。偈曰。千簇云山万壑流。归心终老此峰头。馀生愿祝无疆寿。一炷清香满石楼 上曰。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不许。修撰孙觉莘老。书问宗教。琏答之书。其略曰。妙道之意。圣人尝寓之于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迨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趣时也。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则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有所难晓。彼当时人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愿闻者。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而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已矣。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迹也。道则一耳。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也。自秦汉至今。千有馀岁。风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裂而鼎立。互相诋訾。不知所从。大道寥寥莫知返。良可叹也。琏虽以出世法度人。而持律严甚。上尝赐以龙脑钵盂。琏对使者焚之曰。吾法以坏色衣。以瓦钵食。此钵非法。使者归奏 上嘉叹久之。琏居虔服玩。可以化宝坊也。而皆不为。独于都城之西。为精舍。容百许人而已。有晓舜禅师。住栖贤。为郡吏临以事民其衣。走依琏。琏馆于正寝。而处偏室。执弟子礼。甚恭。王公贵人来候者。皆怪之。琏具以实对曰。吾少尝问道于舜。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闻者叹服 仁庙知之。赐舜再落发。仍居栖贤寺。治平中。琏再乞还山坚甚 英宗皇帝留之不可。诏许自便。琏既渡江。少留于金山西湖。遂归老于四明之育王山广利寺。四明之人。相与出力。建大阁藏所赐诗颂。榜之曰宸奎。命翰林学土兼侍读端明殿学士苏轼。为之记。时京师始建宝文阁。诏取其副本藏焉。琏归山二十馀年。年八十二。无疾而化。 赞曰。琏公生长于寒乡。栖迟于荒远。钵饭布衲。若将终身。一旦道契 主上。名落天下。而能焚龙脑。让正寝。非其素所畜养。大过于人者。何以至是哉。至于与士大夫论宗教。则指物连类。折之以至理。使其泮然无疑。则亦知为比丘之大体者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0—1086 【介绍】: 宋成都华阳人,字才元。登进士第。为绛州推官,累迁开封推官。神宗熙宁初,擢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上言青苗法有害无益,忤王安石。会秀州判官李定破格除监察御史里行,又与宋敏求、苏颂相继封还词头。以累格诏命,撤去知制诰归班。出知汝州,徙梓州,官终天章阁待制。全宋诗
李大临(一○一○~一○八六),字才元,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知广安军,徙邛州。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知汝州,徙知梓州。八年,复天章阁待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六、二五八、二六九)。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七(《同上书》卷三七四)。《宋史》卷三三一有传。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九三八
李大临(一○一○——一○八六),字才元,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宝元元年进士,为绛州推官。杜衍荐为国子监直讲、睦亲宅讲书。文彦博荐为秘阁校理。历知广安军、邛州,还为群牧判官、开封府推官。熙宁初,擢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言青苗法有害无益。李定除御史,大临又与宋敏求、苏颂相继封还词头。皆以累格诏命归班,世称「熙宁三舍人」。以工部郎中出知汝州,徙知梓州,加集贤殿修撰,复天章阁待制。元丰二年致仕。元祐元年二月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三一有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一、二二六、二六九、三六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0—1090 【介绍】: 宋洛阳人,字正叔。第进士。知荥河县,有治声。元昊归款,建中白府请筑安定、黑水八堡以控东道。夏人果来,闻有备,不敢入。历夔路、淮南、京西转运使,累迁陕西都转运使,知广州、江宁、成德军,以正议大夫致仕。全宋诗
楚建中(一○一○~一○九○),字正叔,洛阳(今属河南)人。第进士,知荥河县。历夔路、淮南,京西转运使,进度支副使。神宗熙宁三年(一○七○),知沧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五年,为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知庆州(同上书卷二二九)。元丰五年(一○八二)参舆洛阳耆英会。八年,以正议大夫致仕(同上书卷三六○)。哲宗元祐五年卒(同上书卷四四八),年八十一。《宋史》卷三三一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九三一
楚建中(一○一○——一○九○),字正叔,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仁宗时,第进士,知荥河县,主管鄜延经略机宜文字。累迁提点京东刑狱、盐铁判官。历夔州、淮南、京西转运使,进度支副使,出知沧州。熙宁五年,为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知庆州、江宁、成德军。元丰八年以正议大夫致仕,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一。建中为人强干,为王安石称道。《宋史》卷三三一有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青州益都人,字熙仲。本名皞。王曾弟。真宗大中祥符间进士。历太常丞、同知礼院。尝论次宋代以来典礼因革,为《礼阁新编》上之。后知河阳,又集五代事为《唐余录》以献。英宗时,累进兵部侍郎。卒年八十一。全宋文·卷三二八
王子融,字熙仲,本名皞,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初以其兄王曾奏举,为将作监主簿。大中祥符中进士及第,累迁太常丞、同知礼院、直集贤院。尝论次宋代以来典礼因革,为《礼阁新编》五十卷上之。徙知河阳,又集五代事,著《唐馀录》六十卷以献。拜天章阁待制、尚书吏部郎中,迁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历知荆南、陕州、河中府,以刑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进兵部侍郎,卒,年八十一。《宋史》卷三一○《王曾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84 【介绍】: 宋蔡州上蔡人,初名焕斗,字择之。少学古文于穆修,又从孙明复受经学。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出知袁州,首建学官,置生徒,学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进、银台司。王安石执政,讽求其罪,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中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工诗文。有《龙学文集》。全宋诗
祖无择(一○一○~一○八五,生年参《龙学文集》所附《龙学始末》及《咸淳临安志》卷八九),字择之,上蔡(今属河南)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历知南康军、海州,皇祐元年(一○四九)擢广南东路转运使,入直集贤院。五年知袁州,嘉祐初改知陕府,迁湖北转运使,入为中书舍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进龙图阁学士,知郑、杭二州。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熙宁三年(一○七○)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六年(一○八三)分司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八年卒,年七十六。有《洛阳九老祖龙学文集》十六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祖无择诗,以宜秋馆校刊徐氏积学斋景宋钞本《祖龙学文集》(其中诗四卷)为底本,参校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南昌彭氏知圣道斋钞本(简称彭本)。底本第五、六两卷收入之祖氏与他人和诗及从《至元嘉禾志》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一卷。全宋文·卷九三四
祖无择(?——一○八五),字择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宝元元年登进士第,授承奉郎、通判齐州。历知南康军、海州。皇祐中,提点广南东路、荆湖北路刑狱,改广东转运使。入直集贤院,又出知袁州。英宗朝,纠察在京刑狱,迁左谏议大夫,进龙图阁学士。历知开封府及郑、杭二州。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为王安石所斥,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寻复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元丰八年卒。著有《龙学文集》。《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79 【介绍】: 宋建州建阳人,初名旭,避神宗讳,以字行,改字旸叔。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为监察御史、右司谏。任言官五年,所上数十百事。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真定府。神宗熙宁二年,同制置三司条例司,助王安石行新政。数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既为相,遂请免条例司,并时与王安石小异。因善附会以取富贵,时人称为“筌相”。卒谥成肃。全宋诗
陈升之(一○一一~一○七九),字旸叔,初名旭,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后徙居丹徒(今江苏镇江)(《至顺镇江志》卷一九)。仁宗景祐初进士,知南安军南康县。擢监察御史,知谏院。嘉祐四年(一○五九)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宋大臣年表》)。出知定州、太原府。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复枢密副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神宗立,历知越州、大名府。熙宁二年(一○六九)同制置三司条例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年,拜枢密使(同上书卷二四一)。八年,罢判扬州(同上书卷二六三)。封秀国公。元丰二年致仕(同上书卷二九七),寻卒,年六十九。谥成肃。事见《名巨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五《陈成肃公升之传》,《宋史》卷三一二有传。全宋文·卷九八八
陈升之(一○一一——一○七九),初名旭字升之,避神宗嫌名,以字行,改字旸叔,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景祐初举进士。历监察御史、右司谏,知谏院,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真定府,加龙图阁直学士,复知谏院。迁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嘉祐五年,拜枢密副使。为台谏所劾,出知定州,徙太原府。治平二年,复拜枢密副使。神宗立,为观文殿学士、知越州。熙宁元年,知枢密院事。明年,与王安石同制置三司条例司。数月,拜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忤王安石,会母丧,去位。服除,复为枢密使。出判扬州,封秀国公。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九。谥成肃。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五《陈成肃公升之传》,《宋史》卷三一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2—1085 【介绍】: 宋开封咸平人,字君贶,原名拱寿。仁宗天圣八年登进士第一。庆历间,累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迁御史中丞。反对庆历新政。新政罢,出知郑、澶等州。至和三年,拜三司使,使契丹。坐事被劾,出任外官多年。神宗熙宁元年召还,王安石言其旧过,复出知应天府。元丰间上言反对保甲法。仕终彰德军节度使。卒谥懿恪。有《治平改鉴》及文集。全宋诗
王拱辰(一○一二~一○八五),字君贶,旧名拱寿,仁宗赐今名,开封咸平(今河南通许)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庆历元年(一○四一)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皇祐间出知郑州,徙澶、瀛、并三州。四年(一○五二),为学士承旨兼侍读。至和三年(一○五六),拜三司使,旋出知永兴军,移泰、定二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大名府。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判河阳。哲宗即位,徙彰德。元丰八年卒,年七十四。有文集七十卷,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二○《王懿恪公拱辰传》,《宋史》卷三一八有传。今录诗六首。全宋文·卷一○二七
王拱辰(一○一二——一○八五),字君贶,原名拱寿,仁宗赐今名,开封咸平(今河南开封)人。天圣八年举进士第一,通判怀州,入直集贤院,历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庆历元年,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拜御史中丞。后以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出知郑、澶、瀛、并州。使契丹还,除宣徽北院使。元丰初,转南院使,再判大名,改武安军节度使。元丰八年徙彰德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师,是年卒,年七十四。有《治平政鉴》十篇,内、外制集各五卷,奏议十卷,文集七十卷。见刘敞撰《王开府行状》(载《公是集》卷五),《宋史》卷三一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2—1088 【介绍】: 宋开封雍丘人,其先真定灵寿人,字子华。韩亿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通判陈州、知成都、开封府等。神宗即位,拜枢密副使,言差役之弊。领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每言安石奏事“至当可用”。熙宁三年,参知政事。夏人犯塞,自请行边,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即军中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素不习兵事,以城堡相继陷落、庆州士卒作乱,罢知邓州。七年,代王安石为相,谨守新法,然事多滞留,且数与吕惠卿不合,乃密请神宗再用安石。及安石再相,又与之有异,遂出知许州。哲宗立,封康国公,为北京留守。卒谥献肃。全宋诗
韩绛(一○一二~一○八八),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亿子。以父荫补太庙斋郎,累迁大理评事。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除太子中允、通判陈州。历户部判官,擢右正言、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嘉祐中,历知庆州、成都府、开封府。为三司使。英宗即位,迁给事中。治平二年(一○六五)权知开封府(《开封府题名记碑》)。神宗即位,拜枢密副使。熙宁三年(一○七○),拜参知政事,罢知邓州,徙许州、大名府。元丰元年(一○七八),知定州。六年,知河南府。哲宗即位,改镇江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康国公。元祐二年(一○八七),以司空、检校太尉致仕。三年卒,年七十七。谥献肃。事见《范忠宣公集》卷一五《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五有传。今录诗十三首。全宋文·卷一○二五
韩绛(一○一二——一○八八),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亿第三子。庆历二年进士。皇祐中累迁右正言。至和元年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出知蔡、庆州、成都、开封府,为三司使。神宗立,拜枢密副使,同制置三司条例,助王安石变法。熙宁三年,参知政事,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寻拜相,开幕府于延安。次年,以措置乖方罢。七年复代王安石相,密请再用安石。次年罢,历知州府。哲宗立,封康国公,为北京留守。元祐三年卒,年七十七,谥献肃。著《治平会计录》、《枢密院时政记》等,有文集五十卷,又内外制集十三卷、奏议三十卷。《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3—1060 【介绍】: 宋潞州上党人,字元伯。李遵勖子。七岁授如京副使,七迁济州防御史。出知冀州,为政循法度,民得不扰。累官宁远军节度使、知澶州。喜学问,颇通阴阳、医术、星经、地理之学。卒谥良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3—1088 【介绍】: 宋成都双流人,字磻翁。第进士。知宜宾、石门二县,通判安肃军,入为御史台推直官。以治李逢狱为神宗所称,擢开封府推官。出为淮南转运副使,改福建转运使,镇压廖恩起事。元丰初为大理少卿,迁三司度支副使,累官刑部侍郎。哲宗元祐初,坐立江西、福建盐法事,罢知利州,徙庐州卒。善属文,神宗尝命作《答高丽书》,屡称善。全宋文·卷一五一二
蹇周辅(一○二三——一○八八),字皤翁,双流(今四川双流)人。少与范镇为布衣交。年未冠,试大廷,不第。及镇贵达,周辅始特奏名,再举进士,知宜宾、石门二县,通判安肃军,为御使台推直官。以鞫狱有劳,擢开封府推官,出为淮南转运副使。元丰初,选为大理少卿,迁三司度支副使,以集贤殿修撰为河北都转运使,进宝文阁待制,召为户部侍郎、知开封府,改刑部侍郎。元祐初为言者所劾,罢知和州,徙庐州。元祐三年卒,年六十六。《宋史》卷三二九有传,又见《东都事略》卷九八,《北宋经抚年表》卷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祥符人,字宝臣。刘平弟。以父荫补三班奉职。任襄州兵马监押,汉江暴涨,亲涉水率众捍城。累迁鄜延路兵马都监,徙知笼竿城。西夏侵边,兼济以千余兵击败其数万众。以兄战没,特授内殿崇班。历知原、宁、鄜、冀、惠、雄、忻诸州,官终管勾三班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4—1074 【介绍】: 宋临江新淦人,字长源。孔子后裔。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新建、新昌,擢知封州,为广南西路相度宽恤民力,所更置五十五事,弛役二千人。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有善政。神宗熙宁中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入权管勾三司都理欠凭由司,出知润州,未行卒。平生与周敦颐、曾巩友善。编有《会稽掇英总集》,以精博称。全宋诗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长源,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孔子四十七代孙。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同治《临江府志》卷一二)。授钦州军事推官,历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县,擢知封州,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以司封郎中知越州,移知泉州、宣州。七年卒,年六十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又有《会稽掇英总集》二十卷。事见《元丰类稿》卷四二《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铭》。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三三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长源,临江军新淦县(今江西新淦)人,孔子四十六世孙,文仲、武仲父。庆历二年进士,授钦州军事推官,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二县。擢知封州,迁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改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即本路为转运使。知越州,以权管勾三司都理欠凭由司出知润州,未行,熙宁七年,暴疾卒于京师。年六十一。纂《会稽掇英总集》二十卷,有文集二十卷。见曾巩《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铭》(《元丰类稿》卷四二),《宋史翼》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