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13,分448页显示  上一页  400  401  402  403  404  406  407  408  409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唐容(世称 城南三杰 云壑老人 )
王三锡
梁三聘
三学诸生
王应麟(伯厚 深宁居士、厚斋、深宁老人 )
乔三教
杨湜(彦清 别称 三杨 )
胡三省(身之、元鲁 梅涧 )
刘岳(公泰 东厓 别称 刘三点 )
郑思肖(所南、亿翁 忆翁、三外野人 与字 )
邓牧(牧心 三教外人、九锁山人 世称 文行先生 )
雷三益
胡长孺(汲仲 石塘 纯节先生 世称 三胡、之为 )
释佛智( 大辩广智法师 )
曹元用(子贞 超然、三俊 文献 东平郡公 )
唐容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永州零陵人。博学强记,与唐麟、乐韶共学,人称城南三杰。举进士。为丰城令,政绩称最。寻迁知邕州,交趾入犯,率兵讨平之。后归隐于建昌麻姑山,自号云壑老人。

人物简介

简介
嘉熙四年(1240)任道州知州。
梁三聘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淳祐元年(1241)任封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理宗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御史李昴英以上疏劾史嵩之罢,三学诸生有诗送行。事见《文溪集》卷首李春叟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3—1296 【介绍】: 宋庆元鄞县人,字伯厚,号深宁居士,一号厚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浙西安抚司干办公事。正直敢言,对朝廷用人及各项弊政,多所批评建议,先后触忤权臣丁大全、贾似道、留梦炎,屡遭罢斥。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后辞官还乡,专事著作二十年,宋亡不出。有《玉海》、《困学纪闻》、《玉堂类稿》、《掖垣类稿》、《通鉴地理考》、《汉艺文志考》、《深宁集》等。
全宋诗
王应麟(一二二三~一二九六),字伯厚,号厚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进士,调西安主簿。宝祐四年(一二五六)中博学宏词科,累迁太常寺主簿。以言事忤丁大全,罢。丁败,起通判台州。景定元年(一二六○)召为太常博士,迁著作佐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兼礼部郎官、兼直学士院,以忤贾似道奉祠。六年,起知徽州。七年,召为秘书监,迁起居郎。八年,权吏部侍郎。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授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因封驳留梦炎荐章不报,遂东归,自号深宁老人。元成宗元贞二年卒,年七十四。王应麟是宋末著名学者,著作繁富,影响较大的有《困学纪闻》,《玉海》等。另有《深宁集》,已佚。仅《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七八存《王尚书遗稿》。事见清钱大昕《深宁先生年谱》,《宋史》卷四三八有传。今录诗十首。
全宋文·卷八一九二
王应麟(一二二三——一二九六),字伯厚,号厚斋,又号深宁居士。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撝子。淳祐元年进士,调西安县主簿,徙扬州教授。宝祐四年中博学宏辞科,添差浙西安抚司干办公事。历迁国子录、武学博士、太常寺主簿。轮对,言边事忤丁大全,罢职。起通判台州。召为太常博士,擢秘书郎,迁著作佐郎。度宗即位,除礼部郎官,兼直学士院,迁著作郎、秘书少监兼侍讲,历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再忤贾似道,出奉祠。起知徽州。召为秘书监,迁起居郎兼权吏部侍郎。及贾似道溃军江上,上疏陈十事,进实录院同修撰兼侍读,迁礼部侍郎。转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上章劾右丞相留梦炎任用私人,遂辞官东归。后二十年卒,年七十四,时元贞二年也。所著有《深宁集》一百卷、《玉堂类藁》二十三卷、《掖垣类藁》二十二卷、《诗考》五卷、《诗地理考》五卷、《汉艺文志考證》十卷、《通鉴地理考》一百卷、《通鉴地理通释》十六卷、《通鉴答问》四卷、《困学纪闻》二十卷、《蒙训》七十卷、《集解践阼篇》、《补注急救篇》六卷、《补注王会篇》、《小学绀珠》十卷、《玉海》二百卷、《词学指南》四卷、《词学题苑》四十卷、《笔海》四十卷、《姓氏急救篇》六卷、《汉制考》四卷、《六经天文编》六卷、《小学讽咏》四卷。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宋史》卷四三八本传。
乔三教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理宗宝祐间为画院待诏,颇有画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真定藁城人,字彦清。工书算,始以府吏迁检法。世祖中统元年,辟为中书掾,与杨珍、杨卞齐名,时称三杨。论钞法宜以榷货(专卖)制国用。累官户部侍郎,兼诸路交钞都提举。心计精析,时论经费者,咸推其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0—1302 【介绍】: 宋元间台州宁海人,字身之,又字元鲁,号梅涧。博学能文,尤笃于史学。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以贾似道辟从军芜湖,仕至朝奉郎。宋亡,隐居不仕。所撰《资治通鉴音注》原名《资治通鉴广注》,稿件在南宋亡国时佚失。后发愤重撰,于至元二十二年完成。内容多寓兴亡之感。另有《通鉴释文辩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9—? 【介绍】: 宋元间南康星子人,字公泰,号东厓。刘开孙。得医学家传。世祖时应聘,官太医院,时称刘三点,以其指点三下,洞知六脉受病之源。寻改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廷事辄与议。出为建昌路总管。有《东厓小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末元初福州连江人,字所南,号忆翁,一号三外野人。少为太学上舍生,应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痛国事日非,叩阙上书,不报。宋亡,隐居吴下,寄食城南报国寺。坐卧未尝北向,闻北语则掩耳走,誓不与北人交接。善诗。工墨兰,自易代后,不画土根。卒年七十八。有诗集《心史》,旧无传本,明末得自苏州承天寺井中,有铁函封缄,世称“铁函心史”。另有《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全宋诗
郑思肖(一二四一~一三一八),字忆翁,号所南,连江(今属福建)人。名与字、号皆宋亡后所改,寓不忘宋室之意,原名已不详。宋末太学生,元兵南下,曾扣阍上书,不报。入元,居吴下,自号三外野人。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不画土,根无所凭,以为地已为人夺去。元仁宗延祐五年卒,年七十八。有《所南先生文集》,又有《心史》七卷,系明崇祯十一年苏州承天寺狼山中房浚井时发现,藏于铁函中,清徐乾学《通鉴后篇考异》以为是明末人伪托。明洪武《苏州府志》卷四○有传。 郑思肖诗,第一卷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汲古阁《所南诗集》为底本,校以《知不足斋丛书》本(简称知不足斋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名贤集);第二至五卷以明崇祯十二年张国维刻《心史》为底本,校以清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郑思肖(1241-1318) 字亿翁,号所南。连江(今属福建)人。宋末曾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宋亡隐居平江(今苏州),坐卧必向南,誓不与北人交往,因号所南。擅画墨兰,兼工墨竹。画兰根不着土,人问故,答曰:"土为蕃人所夺,汝尚不知耶?" 有《咸淳集》一卷、《大义集》一卷、《中兴集》一卷,共收诗250首,杂文4篇,前后自序5篇,共命名为《心史》,以当时形势无法刊行,遂于晚年将《心史》重缄封好,藏苏州承天寺眢井中,直至明崇祯十一年(1638)始被发现,藏一大铁盒中,外写"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 梁启超穷日夜之力读之,每尽一篇辄热血"腾跃一度",曰:"此书一日在天壤,则先生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
全宋文·卷八三三一
郑思肖(一二四一——一三一八),字所南,号忆翁(一作亿翁),又号三外野人,福州连江(今福建连江)人,寓居吴县(今江苏苏州)。郑起子。为太学上舍生,尝应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扣阍上书,辞切直,忤当路,不报。宋亡隐居,改今名,及字与号皆示不忘于宋。坐卧不北向,扁其室曰「本穴世界」,隐指「大宋」也。岁时伏腊辄野哭南拜,闻北语必掩耳疾走。精绘墨兰,国亡后,为兰不画土,意谓宋朝疆土已为元人所夺。尝谋举事讨元复宋,未果。无妻无子,郁郁而终。卒于元延祐五年,年七十八。着作存世者有《心史》七卷、《文集》一卷、《一百二十图诗》一卷、《锦钱余笑》一卷、《太极祭鍊内法》三卷。见正德《姑苏志》卷五五及所撰诸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末钱塘人,字牧心,号三教外人,又号九锁山人。宋亡不仕,居馀杭洞霄宫之超然馆,经月不出,沈介石为营白鹿山房居之。与谢翱、周密等友善,世称文行先生。元大德中卒。有《洞霄图志》、《游山志》及杂文稿《伯牙琴》。
全宋诗
邓牧(一二四七~一三○六),字牧心,自号三教外人,人称文行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薄于名利,遍游方外。元成宗元贞二年(一二九六),至山阴陶山书院。大德三年(一二九九),归馀杭洞霄宫,沈介石为营白鹿山房。与谢翱、叶林等友善。十年卒,年六十。著有《洞霄图志》、《伯牙琴》。《洞霄图志》卷五《人物门》续编有传。今录诗十三首。
元诗纪事
牧字牧心,钱唐人,隐大涤山中,人称文行先生。著有洞霄图志,杂文稿名伯牙琴。
雷三益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汀州清流人。魁岸有勇略。端宗景炎初文天祥入汀,开府集兵,三益同雷丙、雷戊、雷庚三子应召。父子英烈,皆卒于勤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9—1323 【介绍】: 宋元间婺州永康人,字汲仲,号石塘。仕宋累官福宁州悴。宋亡,隐居永康山中。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应召至京师,拜集贤修撰,改扬州教授,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仁宗延祐初,以病辞,隐杭州虎林山。居官廉介,门人私谥纯节先生。从兄胡之纲、胡之纯,亦以经术文学名,人称为三胡。长孺初奉朱学,后致力陆九渊之说。有《石塘稿》。
元诗选
长孺,字汲仲,号石塘,婺州永康人。咸淳中,从外舅宣抚参议官徐道隆入蜀。铨试第一,授迪功郎,监重庆酒务。俄用制置使朱祀孙之辟,兼总领湖广军马钱粮所佥厅,与高彭、李湜、梅应春等号「南中八士」。宋亡,退栖永康山中。至元二十五年,元世祖诏下求贤,召见京师,拜集贤修撰,改教授扬州,移建昌摄录事官。至大元年,转宁海主簿。延祐元年,转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长山场盐司丞,阶将仕郎,未上以病辞,隐杭之虎林山,卒年七十五。所著有《石塘文稿》五十卷。汲仲为辞章有精魄,金舂玉撞,壹发其和平之音。海内来求者如购拱璧,碑版焜煌,照耀四裔。赵文敏公孟頫称其天资高爽,发言便自超诣。常为罗司徒奉钞百锭为润笔,请作乃父墓铭,汲仲怒曰:我岂为宦官作墓铭耶!是日正绝粮,其子以情白坐客,咸劝受之,汲仲却愈坚。其送蔡如愚诗云:「薄糜不继袄不暖,讴吟犹是钟球鸣。」语之曰:此余秘密藏中休粮方也。从兄之纲、之纯,皆以经术文学名,人称之为「三胡」云。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佛智三藏。出积宁氏。昆弟四人。师其季也。总丱之岁。依帝师癹思巴。薙染为僧。通诸部灌顶之法。世祖受教于帝师。锐意翻译。师与参译语。辞致明辩。𠃔惬上意。诏赐大辩广智法师。论者谓。季叶以来。译场久废。能者盖寡。岂意人物凋残之际。乃见公乎。观其所译。可谓能者哉。师之道大阐。河西之人。尊之不敢名。至呼其族党。皆曰。此积宁法师家。其为见重如此。时僧司盛设。风纪䆮弊。既不能干城遗法。抗御外侮。反为诸僧劳扰。颓波所激。江南尤甚。朝廷欲选能者正之。佥以必得精识时务。如师者始可。诏授师江浙等处释教总统。既至。削去烦苛。务从宽大。僧众安之。既而改授福建等处。方正之气。颇与同列乖忤。师叹曰。天下何事。况教门乎。盖吾人之庸。自扰之耳。夫设官愈多。则事愈烦。十羊九牧。其谁能堪。遂建言罢之。议者称其高。师。既得请随谢事。遁迹垄坻。筑室种树。盖将终焉。未几。以光禄大夫起。仁宗为太子时。尝就师问法。既践大宝。眷遇益隆。馆于庆寿寺。给廪膳。诏师所译。皆板行之。师幼而颖悟。诸国语言。皆不学而能。既长。果能树立。其为学。诵言观义。涉其涯。遂厉于深。且好贤爱能。尤能取诸人以为善。谈论之际。发其端。已得过半之思。故其所有皆以好问而致。是以名胜之流。皆乐从之游。延祐元年十月。示寂。年五十有六。其始疾也。诏赐中统钞万缗。俾佐医药。太尉沈王。往视疾。既殁。又赐币万缗。以给葬事。遣使驿送其丧。归葬故里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8—1330 【介绍】: 元汶上人,字子贞,号超然。幼嗜学,读书常达通宵。始为镇江路学正,以阎复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转中书省右司掾,与元明善、张养浩号为“三俊”。英宗时,累官翰林待制,升直学士。至治三年,铁失在上都杀英宗,其党召两院学士北上,元用独不行。铁失败,人皆称其有先见之明。泰定帝时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预修仁宗、英宗两朝实录,奉旨纂集法令为《通制》,译《贞观政要》为蒙古文。凡大制诰,多出其手。卒谥文献。有《超然集》。
元诗选
元用,字子贞,世居阿城,后徙汶上。元用幼读书,常达曙不寝,父忧其致疾,止之,辄以衣蔽窗默观之。始以镇江路儒学正,考满游京师。翰林承旨阎复大奇之,因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御史台辟为掾史,转中书省右司掾。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同时号为三俊。除应奉翰林文字,迁礼部主事,改尚书省右司都事,转员外郎。及尚书省罢,退居任城,久之,齐、鲁间从学者甚众。延祐六年,授太常礼仪院经历,属英宗锐意礼乐,其仪注制度,率所裁定。授翰林待制,升直学士。泰定三年,授太子赞善,转礼部尚书,兼经筵官,寻拜翰林侍讲学士,预修仁宗、英宗两朝实录。天历二年卒,赠正奉大夫、江浙等处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文献。诗文四十卷,号《超然集》。戴表元称其文曰:属辞庄、屈之洁,析理孟、荀之达,而比事左、班之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