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师家下教训学人之语也。又谓呈露自己之见解,著于公案本则或颂下之语也。
(术语)师家下教训学人之语也。又谓呈露自己之见解,著于公案本则或颂下之语也。
下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下界之尘境,恶道也。释门归敬仪曰:「生身不徒委于下尘。」同通真记上曰:「下界恶道也。」
(术语)下界之尘境,恶道也。释门归敬仪曰:「生身不徒委于下尘。」同通真记上曰:「下界恶道也。」
下辈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辈观之一。观无量寿经说十六观中,下之三观观九品之往生人,观其下三品,名为下辈观,第十六观也。其文曰:「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术语)三辈观之一。观无量寿经说十六观中,下之三观观九品之往生人,观其下三品,名为下辈观,第十六观也。其文曰:「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下转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元初一念之无明,背真性而缘起生死也。即流转是。释摩诃衍论二曰:「诸染法有力,诸净法无力,背本下下转,名为下转门。诸净法有力,诸染法无力,向原上上转,名为上转门。」
(术语)谓元初一念之无明,背真性而缘起生死也。即流转是。释摩诃衍论二曰:「诸染法有力,诸净法无力,背本下下转,名为下转门。诸净法有力,诸染法无力,向原上上转,名为上转门。」
下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浅腊。腊数多者,曰上腊。少者云下腊(腊当作蜡)。
(术语)又曰浅腊。腊数多者,曰上腊。少者云下腊(腊当作蜡)。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佛初生时之语,是三世诸佛之常法也。长阿含经一曰:「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瑞应经上曰:「到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时,化从右胁生堕地,即行七步,举右手住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何可乐者?」因果经一曰:「菩萨即便堕莲花上,无扶持者自行七步,举其右手而师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无量生死于今尽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无量寿经上曰:「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曜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智度论三十八曰:「佛自说菩萨本起。菩萨初生时,行七步,口自说言:我所以生者,为度众生故。言巳默然,乳哺三年,不行不语。渐次长大,行语如法。一切婴儿小时未能行语,渐次长大能具人法。今云何菩萨初生能行能语,后便不能语,当知是方便力故。」
(杂语)佛初生时之语,是三世诸佛之常法也。长阿含经一曰:「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瑞应经上曰:「到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时,化从右胁生堕地,即行七步,举右手住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何可乐者?」因果经一曰:「菩萨即便堕莲花上,无扶持者自行七步,举其右手而师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无量生死于今尽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无量寿经上曰:「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曜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智度论三十八曰:「佛自说菩萨本起。菩萨初生时,行七步,口自说言:我所以生者,为度众生故。言巳默然,乳哺三年,不行不语。渐次长大,行语如法。一切婴儿小时未能行语,渐次长大能具人法。今云何菩萨初生能行能语,后便不能语,当知是方便力故。」
天下半
【佛学大辞典】
(杂语)陈释真观,通礼诗儒道群经,又涉琴棋。沙门洪偃称其具八能,时人语曰:钱塘有真观,当天下一半。
(杂语)陈释真观,通礼诗儒道群经,又涉琴棋。沙门洪偃称其具八能,时人语曰:钱塘有真观,当天下一半。
五下分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系缚有情于欲界之五种烦恼。(参见:结)附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界中,欲界之结惑曰下分结,立五结:一贪结,贪欲之烦恼。二瞋结,瞋恚之烦恼。三身见结,我见之烦恼。四戒取结,取执非理无道邪戒之烦恼。五疑结,狐疑谛理之烦恼。此五惑于欲界而起者,且为之不能超脱欲界,故谓之下分结。俱舍论谓之顺下分。见俱舍论二十一、大乘义章五末,四教仪集注中,三藏法数二十四。
【佛学次第统编】
三界中,欲界之结惑,曰下分结。
一、贪结 贪欲之烦恼。 四、戒取结 取执非理无道邪戒之烦恼。
二、瞋结 瞋恚之烦恼。 五、疑结 狐疑谛理之烦恼。
三、身见结 我见之烦恼。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下分结者,即欲界之结惑也。
〔一、贪结〕,贪者,贪著无厌也。谓欲界众生,于顺情境上,起于贪心,无有厌足,由此贪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瞋结〕,瞋者,忿怒之心也。谓欲界众生,于违情境上,起于瞋心,而不自已,由此瞋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三、身见结〕,身见者,谓欲界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妄计为身。由此见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名色者,名即心也;色即色身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四、戒取结〕,戒取者,谓诸外道,于非戒中取以为戒,即邪戒也。由此邪执,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五、疑结〕,疑者,迷心乖理,狐疑不决也。谓欲界众生,由此疑惑,迷真逐妄,背觉合尘,由此疑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术语)谓系缚有情于欲界之五种烦恼。(参见:结)附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界中,欲界之结惑曰下分结,立五结:一贪结,贪欲之烦恼。二瞋结,瞋恚之烦恼。三身见结,我见之烦恼。四戒取结,取执非理无道邪戒之烦恼。五疑结,狐疑谛理之烦恼。此五惑于欲界而起者,且为之不能超脱欲界,故谓之下分结。俱舍论谓之顺下分。见俱舍论二十一、大乘义章五末,四教仪集注中,三藏法数二十四。
【佛学次第统编】
三界中,欲界之结惑,曰下分结。
一、贪结 贪欲之烦恼。 四、戒取结 取执非理无道邪戒之烦恼。
二、瞋结 瞋恚之烦恼。 五、疑结 狐疑谛理之烦恼。
三、身见结 我见之烦恼。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下分结者,即欲界之结惑也。
〔一、贪结〕,贪者,贪著无厌也。谓欲界众生,于顺情境上,起于贪心,无有厌足,由此贪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瞋结〕,瞋者,忿怒之心也。谓欲界众生,于违情境上,起于瞋心,而不自已,由此瞋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三、身见结〕,身见者,谓欲界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妄计为身。由此见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名色者,名即心也;色即色身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四、戒取结〕,戒取者,谓诸外道,于非戒中取以为戒,即邪戒也。由此邪执,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五、疑结〕,疑者,迷心乖理,狐疑不决也。谓欲界众生,由此疑惑,迷真逐妄,背觉合尘,由此疑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五下分结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摄于中阿含经五十六。
(经名)摄于中阿含经五十六。
中品下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六。(参见:九品)
(术语)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六。(参见:九品)
九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为九品惑等。而于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为九品之弥陀,其往生之土称为九品之净土等。净影谓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萨,为上品中生之人。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已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已前之世俗凡夫,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为大乘始学之人。未可辨其阶降。故唯随于过之轻重,以分三品。天台以习种至解行之菩萨,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为中品之人,今时悠悠之凡夫,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净影,谓上上品之无生,为七地,上六品之机,为大小乘之圣人。善导则反之。谓九品悉为凡夫。上品三人,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为遇恶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据观经言之,则上品上生者,发三心,又慈心不杀,修诸戒行,诵读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时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虽不必受持诵读方等经典,而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往生已后,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经一小劫,住于欢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众恶,即时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斋,又持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往生即得须陀洹,经半劫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国土之乐事,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而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终时,闻大乘十二部经之首题名字,又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多劫之罪,经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罪灭往生,经六劫而华开,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命终时,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十二大劫而华开,发菩提心。是也。盖此等九品之行法,与观经所说之三福,为开合之异,虽一往配之于各品,而实则各品之行,亦皆通于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无量无数品也。又此九品与无量寿经所说之三辈,有开合之异说。昙鸾,净影等,谓三辈九品,全为开合之不同,彼之上辈,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云。诸经说九品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名数)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为九品惑等。而于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为九品之弥陀,其往生之土称为九品之净土等。净影谓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萨,为上品中生之人。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已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已前之世俗凡夫,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为大乘始学之人。未可辨其阶降。故唯随于过之轻重,以分三品。天台以习种至解行之菩萨,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为中品之人,今时悠悠之凡夫,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净影,谓上上品之无生,为七地,上六品之机,为大小乘之圣人。善导则反之。谓九品悉为凡夫。上品三人,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为遇恶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据观经言之,则上品上生者,发三心,又慈心不杀,修诸戒行,诵读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时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虽不必受持诵读方等经典,而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往生已后,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经一小劫,住于欢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众恶,即时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斋,又持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往生即得须陀洹,经半劫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国土之乐事,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而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终时,闻大乘十二部经之首题名字,又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多劫之罪,经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罪灭往生,经六劫而华开,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命终时,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十二大劫而华开,发菩提心。是也。盖此等九品之行法,与观经所说之三福,为开合之异,虽一往配之于各品,而实则各品之行,亦皆通于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无量无数品也。又此九品与无量寿经所说之三辈,有开合之异说。昙鸾,净影等,谓三辈九品,全为开合之不同,彼之上辈,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云。诸经说九品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四天下
【佛学大辞典】
(杂语)四大洲也。金轮圣王领四大洲。法华经序品曰:「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
【佛学常见辞汇】
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又名四天下。
(杂语)四大洲也。金轮圣王领四大洲。法华经序品曰:「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
【佛学常见辞汇】
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又名四天下。
四天上下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上即四王天,下即四洲人。
(杂语)上即四王天,下即四洲人。
本高迹下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论本迹高下,立四句:一本高迹下,二本下迹高,三本迹俱高,四本迹俱下。本高迹下者,如佛现菩萨之身也,本下迹高者,如菩萨现佛身也。本迹俱高如佛现佛身也。本迹俱下者,如初地之菩萨现初地之相也。故如自佛现神者,即谓为本高迹下。以佛对于神为上位也。见法华玄义释签十五。
(术语)台家论本迹高下,立四句:一本高迹下,二本下迹高,三本迹俱高,四本迹俱下。本高迹下者,如佛现菩萨之身也,本下迹高者,如菩萨现佛身也。本迹俱高如佛现佛身也。本迹俱下者,如初地之菩萨现初地之相也。故如自佛现神者,即谓为本高迹下。以佛对于神为上位也。见法华玄义释签十五。
本觉下转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释摩诃衍论有本觉下转始觉上转之义,本觉有性净本觉与随染本觉之二,本觉下转者,随染本觉之相也,随染之本觉,随众生之染缘,顺众生之相,现为种种利益也。始觉上转者,依本觉之内熏习,如实修行,发究竟智也。论三曰:「始觉背凡向圣,上上去去为次第转,随染本觉背圣向凡,下下来来为次第转。(中略)證说经言,谛听诸佛子。我从具缚凡,具一切地,圆满行因海庄严大觉果。我从清净地,具经一切地,将一切万行,得第一信位,入无明藏海。如是二大事,一时非前后。」
(术语)释摩诃衍论有本觉下转始觉上转之义,本觉有性净本觉与随染本觉之二,本觉下转者,随染本觉之相也,随染之本觉,随众生之染缘,顺众生之相,现为种种利益也。始觉上转者,依本觉之内熏习,如实修行,发究竟智也。论三曰:「始觉背凡向圣,上上去去为次第转,随染本觉背圣向凡,下下来来为次第转。(中略)證说经言,谛听诸佛子。我从具缚凡,具一切地,圆满行因海庄严大觉果。我从清净地,具经一切地,将一切万行,得第一信位,入无明藏海。如是二大事,一时非前后。」
安下处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语。安息而置行李之处,即宿泊处。又请升座斋僧时设于山门外之小休憩所也。见百丈清规及象器笺。
(杂语)禅语。安息而置行李之处,即宿泊处。又请升座斋僧时设于山门外之小休憩所也。见百丈清规及象器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