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7,分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下一页
敬上慈下
兴道下八祖
树下坐
树下思十二因缘经
弥勒下生经
弥勒下生成佛经
济下
讲下钟
覆手向下合掌
双树林下往生
观弥勒下生经
上求下化
下方
苦谛下四行
佛类词典(续上)
会下敬上慈下
兴道下八祖
树下坐
树下思十二因缘经
弥勒下生经
弥勒下生成佛经
济下
讲下钟
覆手向下合掌
双树林下往生
观弥勒下生经
上求下化
下方
苦谛下四行
会下
【佛学大辞典】
(术语)犹言门下。法会之下所列之第子辈也。
(术语)犹言门下。法会之下所列之第子辈也。
敬上慈下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上于尊长恭敬供养,下于一切慈悯爱念也。观无量寿经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即其意也。故净影观经疏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者,敬上之行,慈心不杀者,慈下之行。」
(杂语)谓上于尊长恭敬供养,下于一切慈悯爱念也。观无量寿经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即其意也。故净影观经疏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者,敬上之行,慈心不杀者,慈下之行。」
兴道下八祖
【佛学大辞典】
(名数)支那天台道邃以下之八祖也。即天台兴道道邃,天台至行广脩,国清正定物外,国清妙说元琇,国清高论清竦,螺溪净光义寂,四明宝云义通,四明法智智礼之八师。
(名数)支那天台道邃以下之八祖也。即天台兴道道邃,天台至行广脩,国清正定物外,国清妙说元琇,国清高论清竦,螺溪净光义寂,四明宝云义通,四明法智智礼之八师。
树下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参见:头陀)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头陀行之一。
【三藏法数】
树下坐者,谓出家之人,不宜营治舍宅,当于树下或石窟中,随便而居,修习禅定也。
【三藏法数】
谓比丘于冢间不得道者,当至树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时,成道、转法轮、般涅槃,皆在树下。有如是因缘,是故比丘如佛所行,当树下坐,为头陀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参见:头陀)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头陀行之一。
【三藏法数】
树下坐者,谓出家之人,不宜营治舍宅,当于树下或石窟中,随便而居,修习禅定也。
【三藏法数】
谓比丘于冢间不得道者,当至树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时,成道、转法轮、般涅槃,皆在树下。有如是因缘,是故比丘如佛所行,当树下坐,为头陀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树下思十二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之略名。
(经名)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之略名。
弥勒下生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说弥勒自兜率天下生阎浮成佛之事。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竺法护译,观弥勒菩萨下生经之异名。同本异译也。本经之疏注如下:弥勒下生经疏一卷,唐憬兴撰。弥勒下生经述赞卷二,唐失名,不全。
(经名)说弥勒自兜率天下生阎浮成佛之事。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竺法护译,观弥勒菩萨下生经之异名。同本异译也。本经之疏注如下:弥勒下生经疏一卷,唐憬兴撰。弥勒下生经述赞卷二,唐失名,不全。
弥勒下生成佛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弥勒下生经之异译。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弥勒下生经之异译。
济下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临济之门下也。
(杂语)谓临济之门下也。
讲下钟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华八讲等时。通知讲师下座所打之钟也。
(杂语)法华八讲等时。通知讲师下座所打之钟也。
覆手向下合掌
【佛学大辞典】
(印相)十二合掌之一。大日经疏十三曰:「第十一次又俱覆二掌,亦以二手中指相接,名阿驮啰合掌。此云覆手向下合掌,第十二次又双覆两手,以二大指并而相接,十指头向外,亦同名也,亦名覆手合手也。」
(印相)十二合掌之一。大日经疏十三曰:「第十一次又俱覆二掌,亦以二手中指相接,名阿驮啰合掌。此云覆手向下合掌,第十二次又双覆两手,以二大指并而相接,十指头向外,亦同名也,亦名覆手合手也。」
双树林下往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事赞所说极乐净土三种往生之一。往生极乐之化土也。双树林为释迦化身之涅槃。故明极乐之化土借之。
(术语)法事赞所说极乐净土三种往生之一。往生极乐之化土也。双树林为释迦化身之涅槃。故明极乐之化土借之。
观弥勒下生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弥勒下生经之别名。有二部:一罗什译,一卷。一竺法护译,一卷。
(经名)佛说弥勒下生经之别名。有二部:一罗什译,一卷。一竺法护译,一卷。
上求下化
【佛学常见辞汇】
上求是上求佛果,下化是下化众生。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合上求下化,叫做菩提心,菩萨的一切万行,皆不出此范围。
上求是上求佛果,下化是下化众生。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合上求下化,叫做菩提心,菩萨的一切万行,皆不出此范围。
下方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三涂,即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
指三涂,即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
苦谛下四行
【佛学次第统编】
苦谛下四行者:
一、无常行 谓观五受阴因缘生,新新生灭,故无常也。
二、苦行 谓观五受阴若无常,即是苦。为无常之所逼也。
三、空行 谓观五受阴一相异相无故空,即是空。
四、无我行 谓观五受阴中我我所法不可得故无相,是为无我行也。
苦谛下四行者:
一、无常行 谓观五受阴因缘生,新新生灭,故无常也。
二、苦行 谓观五受阴若无常,即是苦。为无常之所逼也。
三、空行 谓观五受阴一相异相无故空,即是空。
四、无我行 谓观五受阴中我我所法不可得故无相,是为无我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