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集谛下四行
【佛学次第统编】
集谛下四行者:
一、集行 谓观烦恼有漏累和合能招苦果,故名集行。
二、因行 谓观六因(见前文)生苦果,故名因行。
三、缘行 谓观四缘(见前文)生苦果,故名缘行。
四、生行 谓还受后有五阴,故名生行。
灭谛下四行
【佛学次第统编】
灭谛下四行者:
一、尽行 谓观涅槃种种苦尽,故名尽行。
二、灭行 谓观涅槃诸烦恼火灭,故名灭行。
三、妙行 谓观涅槃一切中第一,故名妙行。
四、出行 谓观涅槃离世间生死法,故名为出也。
道谛下四行
【佛学次第统编】
道谛下四行者:
一、道行 谓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等道,能通至涅槃,故名道。
二、正行 谓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等道,非颠倒法,故名正。
三、迹行 谓观三十七品等道,是一切圣人去处,故名迹。
四、乘行 谓观三十七品等道,能运行人必至三解脱,爱见等烦恼不能遮,故名乘。
道谛下四行
┌地狱………………………………┐
│饿鬼………………………………│
│畜生………………………………├四恶趣四有┐
┌欲界┤修罗………………………………┘     ├五道┐︵
│  │人……东洲…南洲…西洲…北洲……四洲四有┘  │六
│  └欲天……四王…忉利…夜摩…┐         │道
│       ┌────────┘         │︶
│       └…兜率…化乐…他化……六欲六有 ┐ ├二
┌苦  │     ┌初禅前二┐             │ │十
│谛…三┤  ┌初禅┤    ├二有……………┐     │ │五
│  界│  │  └大  梵┘       │     │天│有
│   │  │二禅………………一有……………│     ├道┘
│   │色界┤三禅………………一有……………├四禅七有 │
│   │  │  ┌四禅前三┐       │     │
│   │  └四禅┤无  想├三有……………┘     │
│   │     └那  含┘             │
│   └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四空四有┘

│            欲界      色界      无色界
│          ┌──┴──┐ ┌──┴──┐ ┌──┴──┐
│          苦 集 灭 道 苦 集 灭 道 苦 集 灭 道
│          │ │ │ │ │ │ │ │ │ │ │ │
│       ┌身─○─┼─┼─┼─○─┼─┼─┼─○─┼─┼─┼
│       │  │ │ │ │ │ │ │ │ │ │ │ │
│       │边─○─┼─┼─┼─○─┼─┼─┼─○─┼─┼─┼
│      五│  │ │ │ │ │ │ │ │ │ │ │ │
│     ┌利┤见─○─○─○─○─○─○─○─○─○─○─○─○
│     │使│  │ │ │ │ │ │ │ │ │ │ │ │
│     │ │戒─○─┼─┼─○─○─┼─┼─○─○─┼─┼─○
│     │ │  │ │ │ │ │ │ │ │ │ │ │ │
│     │ └取─○─○─○─○─○─○─○─○─○─○─○─○
│ ┌ 见惑┤    │ │ │ │ │ │ │ │ │ │ │ │
│ │   │ ┌贪─○─○─○─○─○─○─○─○─○─○─○─○
│ │   │ │  │ │ │ │ │ │ │ │ │ │ │ │
四谛┤ │   │ │瞋─○─○─○─○─┼─┼─┼─┼─┼─┼─┼─┼
│ │   │五│  │ │ │ │ │ │ │ │ │ │ │ │
│ │   └钝┤痴─○─○─○─○─○─○─○─○─○─○─○─○
│ │    使│  │ │ │ │ │ │ │ │ │ │ │ │
│ │     │慢─○─○─○─○─○─○─○─○─○─○─○─○
│ │     │  │ │ │ │ │ │ │ │ │ │ │ │
│ │     └疑─○─○─○─○─○─○─○─○─○─○─○─○
│集│        十 七 七 八 九 六 六 七 九 六 六 七
├谛┤        └──┬──┘ └──┬──┘ └──┬──┘
│ │          三十二     二十八     二十八
│ │           └───────┬───────┘
│ │                 八十八使
│ │   ┌贪  欲……五趣杂居地┐       ┌上 上
│ │   │     ┌离生喜乐地│    ┌上品┤上 中
│ │   │瞋    │定生喜乐地│九地各┐│  └上 下
│ │思  │   色…┤离生喜乐地│九品 ││  ┌中 上
│ └惑…四┤痴    └舍念清净地├   ├┤中品┤中 中
│    使│     ┌空无边处地│共成八││  └中 下
│     │     │识无边处地│十一品┘│  ┌下 上
│     └慢  无色┤无所有处地│    └下品┤下 中
│           └非非想处地┘       └下 下
├灭谛
│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   │四正勤……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
│道  │     ┌─────────────┘
└谛…三┤     └…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
十│四如意足……欲…念…进…慧
七│五根……信…进…念…定…慧
道│五力……信…进…念…定…慧
品│七觉支……择…进…喜…除…舍…定…慧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
┌───────────────┘
└…正精进…正念…正定
┌别┐
┌苦谛┤ ├苦苦……坏苦……行苦
│  └通┘
│  ┌业……不善业……善业……不动业
│集谛┤
│  └烦恼………………见…………爱
又│  ┌有馀涅槃
四┤灭谛┤
谛│  └无馀涅槃
│   ┌正道……三十七品……三解脱门
│ ┌甲┤
│ │ └助道…………种种对治及禅定
│ │          ┌四法忍……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
│道│      十┌八忍┤
└谛│     ┌六┤  └四类忍……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
│ ┌正  │心│  ┌四法智……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
│ │道…三│ └八智┤
│ │  十┤    └四类智……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
│ │  四│   ┌九无碍
└乙┤  心└十八心┤
│       └九解脱
│   ┌三十七品
└助道 ┤三解脱门……一、空…二、无相…三、无作
└其馀方便对治诸禅三昧
┌苦谛下四行……一无常行…二苦行…三空行…四无我行
│集谛下四行……一集行……二因行…三缘行…四生行
十六行┤灭谛下四行……一尽行……二灭行…三妙行…四出行
└道谛下四行……一道行……二正行…三迹行…四乘行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俗语佛源】
佛教语,谓停止作恶,立成正果。后成为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夫佛法广大,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应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闻之乎?」原来,在宋代的禅宗「灯录」中,已经广泛引用这句俗谚了。最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谓「抛下操刀,便證阿罗汉果。」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改成了「下屠刀,立地成佛。」意义升格了。其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波罗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为「不杀生」。佛教认为杀生属于应受地狱报应的最大恶业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杀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恶业。不造一切恶业,就能得到种种福报,进而摆脱轮回,直至成佛。禅宗好谈立地成佛,同慧能所传顿悟之法有关。「立地」是唐宋时的口语,犹言立刻,当下。现代也有运用于文章的,如鲁迅《准风月谈》:「古时候虽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但因为也有『放下官印,立地念佛』而终于又『放下念珠,立地做官』的人,这一种玩意儿,实在已不足以昭大信于天下。」(李明权)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俗语佛源】
谓在烧香、拜佛等佛事活动中相逢的人,都是有缘分的。也泛指相会的人都有缘分。如元·杨暹《西游记》第六本第二一出:「要经文,准备的贝叶全新,著东土开发群迷度万民,不枉了孙行者驱弛受窘,猪八戒奔波逃遁。恁既来佛会下,则恁这班儿都是有缘人。」又如《西游记》第三六回:「你不济事。但是和尚,即与我们一般。常言道: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你且坐,等我进去看看。」(李明权)
下合众生同一悲仰
【三藏法数】
谓菩萨所證圆通之理,与众生本有之心,迷悟虽殊,体元不二。故能起同体大悲,拔众生苦,冥应十方,等施无畏,设有所求,随愿满足,是为殊胜。
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声闻之人,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證真空之理,是名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体空者,体达诸法性本空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因缘生者,即无明缘行、行缘识等是也。因缘灭者,即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是也。)
下根證相
【三藏法数】
谓行人于三七日中,获得戒根清净,就中所證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于三七日中,或得灵异好梦,或觉诸根明净,四大轻利,道心勇发,是下品戒根渐净之相。若于三七日内,行道坐禅之中,忽见光华净色,闻妙香气及微妙音声称赞,身心庆悦,得法喜乐,即是中品戒根净相。若于三七日中,身心寂净,或自见其身著净法服,威仪齐整,身相端严,信心开发,得法喜乐,无所怖畏,即是上品戒根净相。如是三品,总为下根行者所證之相。
下者四十里
【三藏法数】
谓其中边山川险阻,故量为四十里也。
初下匙时
【三藏法数】
谓初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我此生,所有身口意一切恶业,悉令断尽。
次下匙时
【三藏法数】
谓次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我此生,所修一切善法,悉令满足。
后下匙时
【三藏法数】
谓又次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我此生,所修善根,回施众生,普共成佛。
二十七珠为下品
【三藏法数】
此珠为下品者,以其数又次于前。若持以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为下品也。若以木槵、莲子、水晶、菩提子为者,其持掐所得之福,亦如前也。然此皆以珠数多寡而分四品之别,若能专心持念,则功德平等而无异也。
谦下自卑
【三藏法数】
谓比丘入大众中,常用谦和,永绝憍慢,应自卑下,如拭尘巾,是为谦下自卑。
腋下汗流
【三藏法数】
谓诸天众胜体微妙,轻清洁净。福尽寿终之时,两腋自然流汗,是为大衰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