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供不上  拼音:gōng bù shàng
供给不及。如:「他一人赚的钱,供不上三个小孩念私校。」
分类:供给不及
《国语辞典》:败肾(败肾)  拼音:bài shèn
俗称男子性能力不佳或衰弱,不及从前。
《漢語大詞典》:自动词(自動詞)
动词的一种。即不及物动词。
《国语辞典》:鞭不及腹  拼音:biān bù jí fù
比喻力量有所不及。参见「鞭长莫及」条。《宋史。卷四○五。李宗勉传》:「荆、襄残破,淮西正当南北之交,嵩之当置司淮西,则脉络相连,可以应援;邈在鄂渚,岂无鞭不及腹之虑?」
《国语辞典》:大涨小回(大涨小回)  拼音:dà zhǎng xiǎo huí
股票术语。指股价回跌的幅度不及上涨的幅度,而不断上扬。通常为多头行情时的情况。如:「今日股价指数大涨小回,终场以涨停收盘。」
《国语辞典》:大跌小涨(大跌小涨)  拼音:dà dié xiǎo zhǎng
股票术语。指股价上涨的幅度不及下跌的幅度,且不断的下滑。通常为空头行情的情况。
《国语辞典》:没想到(没想到)  拼音:méi xiǎng dào
意料不及。如:「没想到他居然戒烟了。」
《国语辞典》:抢夺罪(抢夺罪)  拼音:qiǎng duó zuì
明知没有取得的权利,却趁人不备,不及抗拒下,公然掠夺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國語辭典》:赶鸭子上架(趕鴨子上架)  拼音:gǎn yā zi shàng jià
(谚语)比喻勉强别人做能力不及的事。也作「赶著鸭子上架」。
《漢語大詞典》:呒不(嘸不)
(1).方言。不存在。 刘半农 《瓦釜集·只有狠心格老子》诗:“只有狠心格老子,呒不狠心格娘。”
(2).方言。不及。 刘半农 《瓦釜集·五六月里天气热旺旺》:“我莳秧勺麦呒不你送饭送汤苦。”
《漢語大詞典》:风木之悲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侍养的悲伤。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怀风木之悲;壮岁鼓盆,久虚琴瑟之乐。” 清 钱谦益 《南京浙江道监察御史曹汝兰授文林郎制·母李氏仍前赠》:“哀此风木之悲,用霈《蓼萧》之泽。” 清 钮琇 觚賸·两大文章:“ 温嶠 之絶裾,自忘其母,风木之悲何及,缾罍之耻奚偿?”亦作“ 风木含悲 ”。 明 汪廷讷 《狮吼记·叙别》:“先父 公弼 ,作宦 黄州 ,因而流寓 岐亭 ,不幸风木含悲,年来独与妻房 柳氏 ,谐其伉儷。”参见“ 风树 ”。
《漢語大詞典》:风树(風樹)
《韩诗外传》卷九:“ 皋鱼 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后因以“风树”为父母死亡,不得奉养之典。晋书·孝友传序:“聚薪流慟,衔索兴嗟,晒风树以隤心,頫寒泉而沬泣,追远之情也。”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今亲亡矣,纵使异日授一美衣,对一盛饌,尚当泣感风树,忧思无穷。”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寺丞黄正宾授承德郎母王氏赠安人制》:“母仪邈矣,永怀风树之凄凉。”
《國語辭典》:风木之思(風木之思)  拼音:fēng mù zhī sī
比喻父母亡故,儿女不得奉养的悲伤。参见「风木含悲」条。明。张凤翼《红拂记》第二○出:「只是漂流已久,岂无风木之思,伉俪重谐,方有室家之恋。」
《漢語大詞典》:风树(風樹)
《韩诗外传》卷九:“ 皋鱼 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后因以“风树”为父母死亡,不得奉养之典。晋书·孝友传序:“聚薪流慟,衔索兴嗟,晒风树以隤心,頫寒泉而沬泣,追远之情也。”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今亲亡矣,纵使异日授一美衣,对一盛饌,尚当泣感风树,忧思无穷。”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寺丞黄正宾授承德郎母王氏赠安人制》:“母仪邈矣,永怀风树之凄凉。”
《國語辭典》:疾雷不及掩耳  拼音: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
雷声突然响起,使人来不及掩住耳朵。比喻行动迅速,令人措手不及。《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塞儿领著这三百人真个是疾雷不及掩耳,杀入府里来。」《文明小史》第七回:「趁此天色尚早,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也作「疾雷不及塞耳」、「迅雷不及掩耳」。
《漢語大詞典》:避之若浼
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也。” 赵岐 注:“与乡人立,见其冠不正,望望然,慙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后以“避之若浼”谓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 夏衍 《感谢德莱塞》:“他一口拒绝,避之若浼。”
《國語辭典》:百闻不如一见(百聞不如一見)  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我也久闻玄妙观是个名胜,乐得去逛一逛。谁知到得观前,大失所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也作「千闻不如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