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不喜儒
 
儒坑
    
爇文
    
秦焚
 
秦燔
 
诗书焚爇

相关人物
李斯
 
秦始皇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54~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侯生卢生相与谋曰:……。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例句

秦火不爇舌,秦火空爇文。 孟郊 秋怀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李显 幸秦始皇陵

野桥疑望日,山火类焚书。 沈佺期 咸阳览古

诗书焚爇散学士,高阁奢逾娇美人。 苏颋 奉和圣制春台望应制

典故
云胡不喜
  
风雨晦


《毛诗正义》卷四之四〈国风·郑风·风雨〉~79~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例句

若因风雨晦,应念寂寥居。 杨衡 寄赠田仓曹湾

风雨今如晦,堪怜报晓鸡。 韩偓 凄凄

《国语辞典》:不喜  拼音:bù xǐ
1.不喜欢。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閒多事,堆案盈机。」《儒林外史》第七回:「况我看见你不喜理这烦剧的事,怎生是好?」
2.不高兴。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閒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生而不喜,死而不戚。」
《國語辭典》:不好  拼音:bù hào
不喜爱。如:「他为人正直,不好酒色。」
《国语辞典》:不悦(不悦)  拼音:bù yuè
不喜欢、不高兴。南朝宋。谢惠连〈雪赋〉:「梁王不悦,游于兔园。」《红楼梦》第三五回:「那玉钏儿先虽不悦,只管见宝玉一些性子没有,凭他怎么丧谤,还是温存和气,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了,脸上方有三分喜色。」
《漢語大詞典》:不兴(不興)
不喜欢。礼记·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郑玄 注:“兴之言喜也。”
《國語辭典》:可厌(可厭)  拼音:kě yàn
1.令人厌恶。《儒林外史》第四回:「张世兄屡次来打秋风,甚是可厌。」《红楼梦》第四九回:「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
2.厌恶、不悦。《醒世姻缘传》第九四回:「又忘记了自己是个纳粟监生,误认了自己是个三甲进士,乔腔怪态,作样妆模,好不使人可厌!」《红楼梦》第五○回:「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
《漢語大詞典》:耻过(恥過)
不喜欢听别人谈自己的过失。《书·说命中》:“无耻过作非。” 孔 传:“耻过误而文之,遂成大非。”新唐书·陆贽传:“好胜而耻过,必甘佞辞,忌直言。”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水火称毒》:“若违拒而犯,耻过饰非,欲究情实事须案问者,其法有四条。”
《國語辭典》:不中听(不中聽)  拼音:bù zhòng tīng
不顺耳,别人说的话不合己意。《文明小史》第八回:「我要说句不中听的话,你不要生气。」也作「不入耳」。
《國語辭典》:讨厌(討厭)  拼音:tǎo yàn
令人厌烦、不喜欢。《文明小史》第八回:「虽不常时也走过来问他要汤要水,无奈词色之间,总摆出一副讨厌他的意思。」
《国语辞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拼音: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待驱兵领将,积草屯粮,平白地要把邻邦困,可不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国语辞典》:怨憎会苦(怨憎会苦)  拼音:yuàn zēng huì kǔ
佛教上指不喜欢的人却偏偏聚在一起。《妙法莲华经》卷二:「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
《国语辞典》:待不见(待不见)  拼音:dài bù jiàn
不愿看见、不喜欢。《醒世姻缘传》第四八回:「你前生前生,我待不见你后世后世的哩!」
《国语辞典》:不好说话(不好说话)  拼音:bù hào shuō huà
不喜欢说话。如:「他向来沉默寡言,不好说话。」
《漢語大詞典》:焚坑
见“ 焚书坑儒 ”。
《國語辭典》:焚书坑儒(焚書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馀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國語辭典》:焚书(焚書)  拼音:fén shū
烧燬书籍。《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伏生传》:「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
《國語辭典》:焚书坑儒(焚書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馀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國語辭典》:焚书坑儒(焚書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馀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漢語大詞典》:秦余(秦餘)
指 秦 代的遗迹。文选·张衡〈西京赋〉:“视往昔之遗馆,获 林光 於 秦 餘。” 李善 注:“《汉书音义》 瓚 曰: 林光 , 秦 离宫名也。” 吕良 注:“ 秦始皇 作,故言 秦 餘。” 南朝 齐 陆厥 《中山王孺子妾歌》之二:“洪波陪帐饮, 林光 宴 秦 餘。”
分類:遗迹
《漢語大詞典》:秦坑
指 秦始皇 坑儒事。 唐 张说 《奉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学士序》:“乃命学者缮落简,缉遗编,纂 鲁 壁之文章,缀 秦 坑之煨烬。” 前蜀 杜光庭 《蜀王仙都醮山词》:“凤札龙书,靡存于 鲁 壁;虎符龟籙,难访于 秦 坑。”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相与提携,莫蹈 秦 坑之祸。”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督抚·海忠介抚江南:“然此后青衿日恣,动以 秦 坑胁上官,至乡绅则畏之为倀子。”
《國語辭典》:秦灰  拼音:qín huī
1.秦朝阿房宫被项羽焚烧成灰。唐。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诗:「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2.秦始皇焚书成灰。元。郝经 秋兴诗:「六经依旧垂天地,千载秦灰散劫空。」
《國語辭典》:风雨如晦(風雨如晦)  拼音:fēng yǔ rú huì
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比喻处于险恶环境中也不改变其操守。《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南朝梁。简文帝〈幽絷题壁自序〉:「立身行道,始终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也作「风雨晦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