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嵯峨  拼音:cuó é
山势高峻的样子。《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于是乎崇山巃嵷,崔巍嵯峨。」《初刻拍案惊奇》卷七:「蛇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國語辭典》:出奇  拼音:chū qí
1.特出、不平凡。唐。韩愈 与华州李尚书书:「懦弱昏塞,不能奋励出奇,少答所遇。」《儒林外史》第四六回:「举人、进士,我和表兄两家,车载斗量,也不是甚么出奇东西。」
2.出奇计、用奇计。《史记。卷八二。田单传。太史公曰》:「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文选。潘岳。马汧督诔》:「安平出奇,破齐克完。」
《國語辭典》:不凡  拼音:bù fán
不寻常、不平凡。唐。杜甫〈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为毛骨有异他鹰恐猎后春生骞飞避暖劲翮思秋之甚眇不可见请余赋诗〉二首之二:「万里寒空祗一日,金眸玉爪不凡材。」《红楼梦》第六八回:「尤二姐见他打扮不凡,举止品貌不俗,料定是平儿,连忙亲身搀住。」
《國語辭典》:龃龉(齟齬)  拼音:jǔ yǔ
牙齿上下不整齐。比喻彼此不合。唐。白居易〈达理〉诗二首之一:「谁能坐自苦?龃龉于其中。」《宋史。卷三九五。方信孺传》:「既龃龉归,营居室岩窦,自放于诗酒。」
《國語辭典》:丘墟  拼音:qiū xū
1.荒芜的地方。《管子。八观》:「众散而不收,则国为丘墟。」《文选。班彪。北征赋》:「旧室灭以丘墟兮,曾不得乎少留。」
2.形容破败荒凉的样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明。沈鲸《双珠记》第三八出:「兵荒极矣,城郭丘墟,靡有孑遗。」
3.坟墓。宋。陆游 叹老诗:「朋侪什九堕丘墟,自笑身如脱网鱼。」
《國語辭典》:飘荡(飄蕩)  拼音:piāo dàng
1.在空中随风飘动或在水面随波浮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同众下海,遭风飘荡,不知所止。」
2.流浪、飘泊。《三国演义》第五五回:「念备一生飘荡异乡,生不能侍奉二亲,又不能祭祀宗祖,乃大逆不孝也。」
3.飘摇动荡。《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毛徐何刑鲍司马传。鲍勋》:「往年龙舟飘荡,隔在南岸,圣躬蹈危,臣下破胆。」
《國語辭典》:磊砢  拼音:lěi luǒ
1.众多、堆累的样子。《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蜀石黄碝,水玉磊砢。」
2.壮大的样子。《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万楹丛倚,磊砢相扶。」
3.树木多节目的样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
4.形容性情、才华卓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孙云:『其山嶵巍以嵯峨,其水㳌渫而扬波,其人磊砢而英多。』」
《國語辭典》:异事(異事)  拼音:yì shì
1.非常的事情。《礼记。曲礼下》:「辍朝而顾,不有异事,必有异虑。」
2.不同的职务。《诗经。大雅。板》:「我虽异事,及尔同僚。」
3.其他的事。《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农不敢行,贾不敢为异事,为害于时也。」
4.怪事。宋。苏轼〈登州海市〉诗:「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红楼梦》第二回:「倒是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
《國語辭典》:盘陀(盤陀)  拼音:pán tuó
1.石头不平。宋。苏轼〈游金山寺〉诗:「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2.曲折回旋。《水浒传》第四七回:「前门打紧,路杂难认,一遭都是盘陀路径,阔狭不等。」也作「盘蛇」。
3.马鞍。唐。杜甫〈魏将军歌〉:「星躔宝校金盘陀,夜骑天驷超天河。」
《國語辭典》:无宁(無寧)  拼音:wú níng
宁可。《论语。子罕》:「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也作「毋宁」。
《國語辭典》:偏重  拼音:piān zhòng
只注重一方面。《左传。哀公十六年》:「子高曰吾闻之以险徼幸者,其求无餍,偏重必离。」宋。李清照 永遇乐。落日镕金词:「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國語辭典》:轗轲(轗軻)  拼音:kǎn kē
1.形容车行颠簸不顺的样子。
2.比喻人不得志。唐。杜甫〈醉时歌〉:「德尊一代常轗轲,名垂万古知何用?」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一折:「高生!男儿轗轲徒骚首,入市脱衣且沽酒。」
《國語辭典》:拥肿(擁腫)  拼音:yǒng zhǒng
1.隆起而不平直。《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
2.形容肥胖笨重、不灵巧。唐。韩偓 诗:「饷妇寥翘布领寒,牧童拥肿蓑衣湿。」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续录二》:「京都有富室子,形状拥肿,步履蹒跚。」也作「臃肿」。
《漢語大詞典》:颇类(頗類)
亦作“ 颇纇 ”。
(1).偏颇不平。左传·昭公十六年:“刑之颇类,狱之放纷。” 孔颖达 疏:“ 服虔 读类为纇,解云:‘颇,偏也;纇,不平也。’”
(2).引申指瑕疵,缺点。 唐 柳宗元 《与友人论为文书》:“古今号文章为难,足下知其所以难乎?非谓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钻礪之不工、颇纇之不除也,得之为难,知之愈难耳。”
《國語辭典》:怨恨  拼音:yuàn hen
埋怨忿恨。《墨子。兼爱中》:「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