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柴门今始开
 
此日扫花径,蓬户为君开
 
花径不曾扫
 
隔篱呼取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六〈客至〉【案:原注。喜崔明府相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但有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篷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國語辭典》:不曾  拼音:bù céng
未尝、没有。《三国演义》第四回:「却说少帝与何太后、唐妃困于永安宫中,衣服饮食,渐渐欠缺;少帝泪不曾乾。」《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当初是你每众人总承我这样好主顾放债,本利丝毫不曾见面,反又要我拿出银子来。」
分類:不曾未曾
《漢語大詞典》:世不曾
从不曾。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三折:“不是我夸贞烈,世不曾和个人儿热。”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世不曾见这等蹺蹊事,哭的气噎声丝。”
分類:从不不曾
《国语辞典》: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  拼音:yáng ròu bù céng chī,kōng rě yī shēn shān
(谚语)比喻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惹了一身麻烦。《儒林外史》第一二回:「若是同人合火,领了人的本钱,他只要一分八釐行息,我还有几釐的利钱。他若是要二分开外,我就是『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
《國語辭典》:不应(不應)  拼音:bù yìng
不回应。宋。欧阳修〈踏莎行。碧藓回廊〉词:「阑干敲遍不应人,分明帘下闻裁剪。」《三国演义》第九回:「(董卓)惊问肃曰:『持剑是何意?』肃不应,推车直入。」
《國語辭典》:未曾  拼音:wèi céng
不曾、没有。《大宋宣和遗事。元集》:「朕此器久已就,只怕人言,故未曾将用。」《老残游记》第八回:「子平又贪山上雪景,未曾照顾后面的车子。」
分類:未曾不曾
《漢語大詞典》:未应(未應)
(1).犹不须。 宋 王安石 《评定试卷》诗:“疑有高鸿在寥廓,未应回首顾张罗。” 宋 陆游 《遣兴》诗:“老去可怜风味在,未应山海混渔樵。”
(2).犹不算;不是。 唐 李白 《梁园吟》:“ 东山 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宋 张纲 《临江仙》词:“年方强仕未应迟。高风轻借便,一鶚看横飞。”
(3).犹不曾。 唐 李白 《关山月》诗:“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嘆息未应闲。” 唐 王维 《听宫莺》诗:“游子未应返,为此始思乡。” 宋 蔡伸 《念奴娇》词:“云浪鳞鳞,兰舟泛泛,共载一轮月。五湖当日,未应此段奇絶。”
(4).不应当。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二四:“晨兴步庭除,足弱几不持;论年未应尔,胡为遽如斯?”
《國語辭典》:未尝(未嘗)  拼音:wèi cháng
1.不曾。《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持论从容,未尝言人所短。」《三国演义》第一三回:「臣观贾诩虽为李傕腹心,然实未尝忘君,陛下当与谋之。」
2.不见得、未必。通常后接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但语气委婉。《三国演义》第三回:「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漢語大詞典》:未有
(1).没有;不曾有。《诗·大雅·绵》:“ 古公亶父 ,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史记·魏公子列传:“ 如姬 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梁书·许懋传》:“且 燧人 以前至 周 之世,未有君臣,人心淳朴。”《水浒传》第二一回:“﹝ 宋江 ﹞在这里做押司,只是客居……敢怕是未有家室。”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然笔能杀人,犹有或知之者;至笔之杀之较刀之杀人,其快其兇,更加百倍,则未有能知之而明言以诫世者。”
(2).谓尚未成形。史记·律书:“圣人知天地识之别,故从有以至未有,以得细若气,微若声。” 张守节 正义:“从有,谓万物形质也。未有,谓天地未形也。”
《國語辭典》:未及  拼音:wèi jí
1.来不及、赶不及。《文选。刘琨。重赠卢谌诗》:「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红楼梦》第四回:「王夫人未及留,贾母也就遣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等语。」
2.尚未满、尚未到。《三国演义》第二回:「到县未及四月,朝廷降诏,凡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
《漢語大詞典》:未常
(1).犹未尝。未曾,不曾。《秦併六国平话》卷上:“自临阵以来,未常有此大捷。”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楔子:“小子相人多矣,未常有这等一庄事。”《水浒传》第九三回:“﹝ 李逵 ﹞忽转念道:‘外面雪兀是未止。’心里想着,身体未常动掸,却像已走出亭子外的一般。”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太保代父肃客,自晨至午,既无他语,亦未常少移徙,正襟危坐,待父归,始揖而退。”
(2).犹未尝。用在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委婉地表示肯定。 明 李贽 《读史·晁错》:“ 汉文 有 汉文 之术数也, 汉高 有 汉高 之术数也……以至六家九流,凡有所挟以成大功者,未常不皆有真实一定之术数。”参见“ 未尝 ”。
《國語辭典》:未尝(未嘗)  拼音:wèi cháng
1.不曾。《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持论从容,未尝言人所短。」《三国演义》第一三回:「臣观贾诩虽为李傕腹心,然实未尝忘君,陛下当与谋之。」
2.不见得、未必。通常后接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但语气委婉。《三国演义》第三回:「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漢語大詞典》:未沫
(1).不曾休止。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絜兮,身服义而未沫。” 王逸 注:“沫,已也。”
(2).引申为未消失。楚辞·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南朝 梁 刘孝标 《重答刘秣陵沼书》:“余悲其音徽未沫而其人已亡,青简尚新而宿草将列,泫然不知涕之无从也。”按,沫或写作“沬”,疑讹。
《漢語大詞典》:无曾(無曾)
犹不曾,没有。白雪遗音·马头调·醉打山门:“﹝ 鲁智深 ﹞自从削髮来到 五臺 ,酒肉无曾开。”
分類:不曾
《国语辞典》:没过(没过)  拼音:méi guò
没有过、不曾有过。如:「早晨开门至今,没过半个顾客上门。」
《国语辞典》:不离眼(不离眼)  拼音:bù lí yǎn
一直看著,不曾移开视线。如:「看小孩要不离眼,否则容易出事的。」
分类:不曾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