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不杀(不殺)
(1).不断其命。《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 杨士勋 疏:“虽盟而不歃血谓之不杀。” 宋 曾巩 《亳州谢到任表》:“运独断之明,则天清水止;昭不杀之武,则雷厉风行。”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七:“‘不杀穷人不富’,是他的主意,他的手沾满了佃户 劳金 的红血。”
(2).不尽。《醉醒石》第三回:“ 汤家 父母听得这话,喜欢不杀道:‘如此听凭 冯亲家 那边,择个日子便了。’”
《國語辭典》:不杀(不殺)  拼音:bù shài
不尽、不减。《文选。扬雄。长杨赋》:「士有不谈王道者,则樵夫笑之意者以为事罔隆而不杀,物靡盛而不亏。」《醉醒石》第三回:「汤家父母听得这话,喜欢不杀道:『如此听凭冯亲家那边,择个日子便了。』」
《分类字锦》:巳月不杀(巳月不杀)
续博物志巳日巳年不杀蛇张耒 所居堂后北篱下获二蛇尽放之诗 巳月不杀蛇,昔贤有遗告。
分类:
《高级汉语词典》:喜欢不杀
很喜欢;喜欢死了
《國語辭典》:不丰不杀(不豐不殺)  拼音:bù fēng bù shài
语出《礼记。礼器》:「礼不同,不丰不杀,此之谓也。」不过于奢侈,也不太过节省。后比喻不增不减。如:「这笔预算照原案通过,不丰不杀。」
分類:多少合宜
《分类字锦》:不杀为因(不杀为因)
梁武帝净业赋见净业之爱果以不杀而为因离欲恶而自修故无障于精神
分类:释教
《國語辭典》:青旌  拼音:qīng jīng
画有青雀的旌旗。《礼记。曲礼上》:「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
《漢語大詞典》:青雀旌
画着青雀的军旗。亦省称“ 青旌 ”。礼记·曲礼上“前有水,则载青旌” 唐 孔颖达 疏:“青旌者,青雀旌,谓旌旗。军行若前值水,则画为青雀旌旗幡,上举示之。所以然者,青雀是水鸟,军士望见则咸知前必值水而各防也。”
分類:青雀军旗
《國語辭典》:十诫(十誡)  拼音:shí jiè
犹太教、基督教的十种戒约。相传为上帝在西奈山上亲自授予摩西,作为同以色列人订立的约法。包括崇拜唯一上帝而不可拜别神、不可制造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上帝名字、须守安息日为圣日、须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證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妻子财物等。
《漢語大詞典》:血忌
旧俗指忌讳见血的日子,逢该日不杀牲。 汉 王充 论衡·讥日:“如以杀牲见血,避血忌、月杀,则生人食六畜,亦宜辟之。” 汉 王充 论衡·辨祟:“血忌不杀牲。” 宋 范成大 《灼艾》诗:“血忌详涓日,尻神谨避方。”
《國語辭典》: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兩國相爭,不斬來使)  拼音:liǎng guó xiāng zhēng,bù zhǎn lái shǐ
(谚语)比喻双方交恶,不应为难或迫害中间的联络人。《三国演义》第四五回:「肃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瑜曰:『斩使以示威。』」也作「两国相争,不阻来使」、「两国相争,不罪来使」、「两国战争,不斩来使」。
不杀生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在家出家小乘大乘一切戒中,禁止杀害有情之生命也。
护不杀戒五神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二十五神)
【三藏法数】
一、荼刍毗愈陀尼,护持戒人身,辟除邪鬼;二、输多利输陀尼,护持戒人六情,悉令完具;三、毗楼遮那世波,护持戒人腹内,使五藏平调;四、阿陀龙摩坻,护持戒人血脉,悉令通畅;五、婆罗桓尼和婆,护持戒人爪指,无所毁伤。(六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五藏者,心肝脾肺肾也。)
二十五神
【佛学大辞典】
(名数)持五戒,则常有二十五之善神拥护其身。见灌顶经一,法苑珠林八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五戒的人,时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其身。
不杀戒
【三藏法数】
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三藏法数】
不杀戒者,谓慈心怜悯,不断一切命也。经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
【三藏法数】
谓常念有情,皆惜身命,应当怜悯,慎勿伤害,是名不杀戒。
不杀配仁
【三藏法数】
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于六斋日,敕诸境内令行不杀
【三藏法数】
六斋日,即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以此六日,四天王差遣使者,巡察世间。若遇修善人民,注禄增寿;不善人民,即降灾殃。若能敕诸境内,令行不杀,则合国常臻福善,永享安荣,是即忏悔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