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不洁(不潔)
(1).不干净,不清洁。 唐 皮日休 《九讽·遇谤》:“有肪兮,点而谓之不洁;有泉兮,壅而谓之不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爱奴:“夫人雅敬先生,恐诸婢不洁,故以妾来。”
(2).指污秽之物。墨子·备穴:“审知穴之所在,穴而迎之,穴且遇……灌以不洁十餘石。”孟子·离娄下:“ 西子 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朱熹 集注:“不洁,污秽之物也。”资治通鉴·唐敬宗宝历元年:“司马贾 直言 入责 从諫 曰:‘尔父提十二州地归朝廷,其功非细,祇以 张汶 之故,自谓不洁淋头,竟自羞死。尔孺子,何敢如此!父死不哭,何以为人!’” 胡三省 注:“今人为屎为不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世成:“ 金世成 ……忽出家作头陀。类颠,啗不洁以为美。犬羊遗秽於前,輒伏噉之。”
(3).喻情欲。管子·心术上:“扫除不洁,神乃留处。” 尹知章 注:“不洁,亦喻情欲。”
(4).喻淫秽。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蜀冈录》:“ 孙大成 妻 裔氏 ,居 珏桥 ,幼以孝称,初归 大成 ,见其母与妹不洁。”
《国语辞典》:不清不洁(不清不洁)  拼音:bù qīng bù jié
1.不乾净、不卫生。如:「不清不洁的食物,少吃为妙!」
2.不好的勾当或男女间暧昧的关系。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婆婆也,你莫要背地里许了他亲事,连我也累做不清不洁的。」
《國語辭典》:不明  拼音:bù míng
1.不了解,多指不了解事实真相。《楚辞。屈原。卜居》:「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汉。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
2.不英明。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见而不行,主不明也。」《三国演义》第三回:「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
3.不精通、不擅长。元。史九敬先《庄周梦》第二折:「(末云):『将酒来』(生云):『赐饭足矣。小人酒上不明。』」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祖传三辈行医。若论我学生的手段,我指上不明,医经不通。」
4.不明亮。如:「昏暗不明」。《三国演义》第六回:「帝星不明,贼臣乱国,万民涂炭,京城一空!」
5.不明朗。如:「情况不明」。
6.不灵光。如:「其人昏昧不明。」
《漢語大詞典》:秽污(穢汙)
亦作“ 秽污 ”。
1.不洁;肮脏。尸子·治天下:“故 文王 之见 太公望 也,一日五反; 桓公 之奉 管仲 也,列城有数,此所以其僻小,身至秽污,而为正於天下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以富贵为不幸,以荣华为秽污。” 唐 元稹 《捉捕歌》:“蟣虱谁不轻?鲸鯢谁不恶?在海尚犹遐,在怀交秽污。”
2.特指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 清 刘大櫆 《胡孝子传》:“归则取母中裙秽污,自浣涤之。”
分類:不洁肮脏
《漢語大詞典》:垢腻(垢膩)
犹污垢。多指粘附于人体或物体上的不洁之物。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善友劝奖门》:“又有尺布不全,垢腻臭杂。” 唐 杜甫 《北征》诗:“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同郡有富室子,形状臃肿,步履蹣跚;又不修边幅,垢腻恒满面。”
《漢語大詞典》:昏浊(昏濁)
(1).指空气、水等不洁净。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阴隐客》:“言未毕,门中有数十人出,云怪有昏浊气,令责守门者。”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譬如奔流浊水,纔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须俟……渣滓尽去,復得清来。” 黎锦明 《出阁》:“她嫌屋门边的塘水昏浊,常时提起一桶衣服到这山腰的莲塘边来。”
(2).引申为污秽难看。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然其人状貌昏浊,垢秽不可近。”
(3).指社会、政治黑暗混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如今朝廷昏浊,正正经经纳钱,就是得官,也只有数,不能勾十分大的。” 清 戴名世 《老子论上》:“ 庄子 、 列御寇 之流,其言依倣 老子 ,吾观其书,大抵悯世之昏浊,为洸洋自恣以适己志,此文人学士之雄者耳,不得与 老子 并。”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五》:“要之,能在这昏浊的政局中,居然出为高官,清流大约无这种手段。”
《國語辭典》:秽气(穢氣)  拼音:huì qì
恶臭。宋。文天祥〈正气歌。序〉:「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
《漢語大詞典》:除巳
指农历三月上巳节。旧俗于此日祓除不洁,故称。 汉 蔡邕 《祓禊文》:“洋洋暮春,厥日除巳……唯女与士,自求百福,在 洛 之涘。”参见“ 上巳 ”。
《國語辭典》:上巳  拼音:shàng sì
汉以前定农历的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有修禊之俗,临水洗濯,以涤除不祥。魏晋以后,则改在农历的三月三日。《续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國語辭典》:臭皮囊  拼音:chòu pí náng
1.因躯壳内储存了种种不洁的东西,如痰、粪、尿等,故称为「臭皮囊」。比喻人的躯壳。《孤本元明杂剧。女姑姑。第四折》:「终朝填满臭皮囊,何日超凡登彼岸。」《红楼梦》第八回:「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也称为「皮囊」。
2.人的尸骸。
《漢語大詞典》:蜡氏
周 代官名。掌清除道路不洁和埋葬路尸之事。周礼·秋官·蜡氏:“蜡氏掌除骴……若有死於道路者,则令埋而置楬焉,书其日月焉,县其衣服任器于有地之官,以待其人。” 孙诒让 正义:“蜡,骨肉腐臭,蝇虫所蜡也。《月令》曰:掩骼埋骴,此官之职也。”
《漢語大詞典》:腐秽(腐穢)
腐烂肮脏。常指不洁净的处所和事物,亦为自谦之词。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自顾腐秽,无地自安。” 唐 元稹 《虫豸诗》序:“天之居物於地也……虫宜草宜腐秽。” 明 艾南英 《寄万茂先书》:“古文一道,今为浮华腐秽,厮败已尽。”
《漢語大詞典》:秽臭(穢臭)
(1).又脏又臭。《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朔日》:“仅一旅店,秽臭殊甚,不得已仍赴军臺之厢屋住焉。”
(2).指不洁之物。 清 钮琇 觚賸·佞佛:“弟获大罪过,无復生理,当捐此秽臭,以图懺悔,何如。”按,此为对自己身体的谦言。
《漢語大詞典》:黔黑
(1).染黑。 南朝 宋 鲍照 《园葵赋》:“乌非黔黑,鹤岂浴浄?”
(2).不洁白;污秽。 林纾 《〈慎宜轩文集〉序》:“盖天下文章,务衷於正轨,其敢为黔黑凶狞之句,务使人见而沮丧者,虽 扬雄 氏之好奇,不如是也。”
《漢語大詞典》:婪墨
犹贪污。墨,不洁之称。亦指贪官污吏。 明 汪道昆 《〈水浒传〉序》:“﹝ 宋江 ﹞遂啸聚山林,凭陵郡邑。虽掠金帛,而不虏子女,唯翦婪墨,而不戕善良。”
《国语辞典》:掩鼻而过(掩鼻而过)  拼音:yǎn bí ér guò
形容厌恶不洁之物。宋。杨万里〈答施少才书〉:「某昔读书至此,必掩鼻而过之,今则不然,岂惟不掩鼻,又将褰裳而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