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不畅(不畅)  拼音:bù chàng
不顺畅、不流通。如:「文气不畅」、「血路不畅」、「销路不畅」。
《國語辭典》:死水  拼音:sǐ shuǐ
停聚而不流通的水。如:「静若死水。」
《漢語大詞典》:语涩(語澀)
说话艰难,不流利。太平广记卷一八○引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苗缵:“ 苗粲 子 纘 应擧,而 粲 以中风语涩,而心绪至切。”
《國語辭典》:生涩(生澀)  拼音:shēng sè
1.形容果实未熟时,辛麻苦涩的味道。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今唐邓间多大柿,其初生涩,坚实如石。」
2.形容不流畅、不润滑、不圆熟。如:「文辞生涩」。宋。王安石 次韵徐仲元咏梅二首之一:「玉笛悲凉吹易散,冰纨生涩画难亲。」元。鲁贞〈题赵章泉诗后〉:「用字生涩,鍊句强硬。」
3.钝锈不利。元。郝经 冤鐍叹诗:「铁簧生涩深金苔,沴气缠结埋阴霾。」
《国语辞典》:沉滞(沉滞)  拼音:chén zhì
1.积闷而不流畅。《国语。周语下》:「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越。」《吕氏春秋。仲春纪。贵生》:「筋骨沉滞,血脉壅塞。」
2.滞留。《后汉书。卷四五。袁张韩周列传。袁安》:「久议沉滞,各有所志。」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九。滦阳续录一》:「身是幽魂,沉滞于此,不闻书声者,百馀年矣。」
3.隐退。《楚辞。宋玉。九辩》:「愿沉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
4.形容不景气、不热络。如:「近日利空消息频传,股市交易因而沉滞。」
《漢語大詞典》:寒涩(寒澀)
(1).形容寒气凝聚。谓严寒。 宋 孔平仲 《二十二日大风发长芦》诗:“云气作冥晦,气候变寒涩。”
(2).形容诗文艰涩不流畅。 宋 吴坰 五总志:“ 蜀 僧 鸞 鄙, 贾岛 寒涩。”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三:“观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於寒涩。”
(3).犹寒酸。贫困,困窘。 清 薛雪 一瓢诗话:“寒涩人诗必枯瘠,丰腴人诗必华赡。”
《漢語大詞典》:静流
犹死水。不流动的水。 唐 孟郊 《长安羁旅行》:“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
《国语辞典》:静水(静水)  拼音:jìng shuǐ
不流动的水。北齐。刘昼《刘子。卷一。清神》:「不鉴于流波,而鉴静水。」
《漢語大詞典》:占压
占有但积存、不流通。例如:占压货款。
占着空间,压着其下之物。例如:锅炉安在那儿可能占压地下电缆。
《漢語大詞典》:钩棘(鉤棘)
(1).即钩戟。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序:“所以鉤棘未曜,殞前禽於 金墉 ;威弧始彀,走鈒隼於 滑臺 。”
(2).犹株连,牵连。金史·酷吏传序:“ 熙宗 迭兴大狱, 海陵 翦灭宗室,钩棘傅会,告姦上变者赏以不次。”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徐石麟》:“以断鍊为能事,以鉤棘为精神,非復上皇慎狱之本意矣。”
(3).形容文字艰涩,不流利。明史·文苑传序:“ 永 宣 以还,作者递兴,皆冲融演迤,不事鉤棘。”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每向人抉摘其字句钩棘、文义紕繆者,以为姗笑。” 高凤谦 《论偏重文字之害》:“甚者以古僻之字,鉤棘之句,自炫所长。”参见“ 鉤章棘句 ”。
(4).指刺人的草。 鲁迅 《集外集·〈无题〉诗》:“大野多鉤棘,长天列战云。”
《國語辭典》:钩章棘句(鉤章棘句)  拼音:gōu zhāng jí jù
文辞艰涩。《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时进士益相习为奇僻,钩章棘句,寖失浑淳。」
《漢語大詞典》:逋滞(逋滯)
(1).积压不流通。 晋 陆云 《答车茂安书》:“官无逋滞之穀,民无饥乏之虑。”
(2).指拖欠的赋税。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上藉其实,俾统於 洪 ;逋滞攸除,姦讹革风。”
《漢語大詞典》:累气(累氣)
(1).犹屏息。后汉书·党锢传·刘祐:“时中常侍 苏康 、 管霸 用事於内,遂固天下良田美业,山林湖泽,民庶穷困,州郡累气。” 李贤 注:“累气,屏息也。” 宋 司马光 《请进储付或进用宗室第一状》:“臣窃见陛下自首春以来,圣体小有不康,天下之人,侧足而立,累气而息,恟恟忧惧,若蹈冰炭。”
(2).谓文句呆滞不流畅。《文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王褒 、 刘向 、 扬 、 班 之徒,异轨同奔,递相师祖。虽清辞丽曲,时发乎篇,而芜音累气,固亦多矣。” 李周翰 注:“言文章清丽之句,时时有之,芜秽累重,因亦多矣。”
《漢語大詞典》:迟涩(遲澀)
迟慢,不流畅。 宋 秦醇 《赵飞燕别传》:“后帝行步迟涩,颇气惫,不能御 昭仪 。”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下:“ 开元 初,有 史青 者, 零陵 人,上表,以 陈思 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之。”
《漢語大詞典》:言讷(言訥)
亦作“ 言纳 ”。 说话迟钝不流畅。语出《论语·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邢昺 疏:“訥,迟钝也;敏,疾也,言君子但欲迟钝於言敏捷於行,恶时人行不副言也。”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天下谓我:“容疏言纳,貌朴而鄙。”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欲学为佞,则患言訥词直,卒事不成。” 唐 柳宗元 《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色平气柔,言訥性鲁。”
《国语辞典》:渟水  拼音:tíng shuǐ
静止不流动的水。《史记。卷八七。李斯传》:「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决渟水致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