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1,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茫然
模糊
支离
不审
渺茫
忽忽
朦胧
惘然
恍然
好花
半醉
吞吐
不显
不理
溟濛
《國語辭典》:茫然  拼音:máng rán
1.无所知的样子。唐。韩愈 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茫然失所诣,无路何能还。」《红楼梦》第三三回:「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
2.怅惘若失的样子。唐。杜甫〈送韦书记赴安西〉诗:「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茫然。」
3.广远的样子。唐。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唐。杜甫〈遣兴〉诗三首之一:「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
《國語辭典》:模糊  拼音:mó hu
不清楚、不明显。《文明小史》第一七回:「谁知除了眼镜,两眼模糊,反辨不出那人的面目。」也作「模糊」。
《國語辭典》:模糊(糢糊)  拼音:mó hú
不清楚、不明显。《文明小史》第四八回:「灯光之下,人影模糊。」也作「模糊」。
《國語辭典》:支离(支離)  拼音:zhī lí
1.分散。《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捷猎麟集,支离分赴。」
2.残缺不全。《庄子。人间世》:「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
3.散乱而无条理。汉。扬雄《法言。五百》:「天地简易而圣人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为简易也。』」
4.漂泊流浪。唐。杜甫 咏怀古迹诗五首之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漢語大詞典》:支离疏(支離疏)
亦省作“ 支离 ”。 庄子寓言人物。肢体畸形,于世无补,而坐受赈济。庄子·人间世:“ 支离疏者 ,颐隐於脐,肩高於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脇。挫鍼治繲,足以餬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则 支离 攘臂而游於其间;上有大役,则 支离 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 唐 权德舆 《古人名诗》:“从此 直不疑 , 支离疏 世事。” 宋 黄庭坚 《次韵师厚病间》之三:“古来 支离疏 ,粟帛王所仁。”
《漢語大詞典》:支离益(支離益)
庄子寓言人物。 朱泙漫 从之学屠龙。庄子·列御寇:“ 朱泙漫 学屠龙於 支离益 ,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单,通“ 殫 ”。后亦省称“ 支离 ”。后汉书·张衡传:“深厉浅揭,随时为义,曾何贪於 支离 ,而习其孤技邪?” 晋 张协 《七命》:“尔乃命 支离 ,飞霜鍔,红肌綺散,素肤雪落。”
《漢語大詞典》:支离叟(支離叟)
(1).指 支离疏 。 宋 刘克庄 《最高楼·乙卯生日》词:“此生惭愧 支离叟 ,何功消受水衡钱。”参见“ 支离疏 ”。
(2).松的别称。 元 陆友 研北杂志卷下:“﹝ 鲜于枢 ﹞於废圃中得怪松一株,移植所居旁,名之曰 支离叟 。”亦省作“ 支离 ”。 清 施闰章 《慈仁寺松》:“ 支离 尔何意,不厌卧 长安 。”
分類:
《國語辭典》:不审(不審)  拼音:bù shěn
1.不明白、不知道。《淮南子。说山》:「万事由此,所先后上下,不可不审。」《韩诗外传》卷八:「古者明王圣主,其肢解人不审从何肢解始也。」
2.不审理、不处理。如:「由于当事人愿意庭外和解,法官决定不审此案了。」
《國語辭典》:渺茫  拼音:miǎo máng
辽远而不易见。唐。白居易〈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國語辭典》:忽忽  拼音:hū hū
1.匆匆。《楚辞。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宋。苏轼〈舟中夜起〉诗:「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
2.草率、不经意。汉。刘向《说苑。卷一六。谈丛》:「忽忽之谋,不可为也。」
3.迷惘、迷茫的样子。东周战国。宋玉〈高唐赋〉:「悠悠忽忽,怊怅自失。」《红楼梦》第五六回:「(宝玉)心中闷闷,回至房中榻上,默默盘算,不觉就忽忽的睡去。」
4.失意的样子。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唐。李商隐 樊南乙集序:「三年以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剋意事佛。」
《國語辭典》:朦胧(朦朧)  拼音:méng lóng
1.月色昏暗的样子。唐。来鹄 寒食山馆书情诗:「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西游记》第八一回:「睁著一双不白不黑的金睛眼,天惨淡,月朦胧;拿著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
2.不清楚、模糊。唐。李峤〈早发苦竹馆〉诗:「合沓岩嶂深,朦胧烟雾晓。」《红楼梦》第四一回:「只说歇歇,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的、朦胧两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床上。」
3.糊涂。《西游记》第三回:「我老孙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
《國語辭典》:惘然  拼音:wǎng rán
1.若有所失的样子。《新唐书。卷二○八。宦者传下。李辅国传》:「中外闻其失势,举相贺,辅国始惘然忧,不知所出,表乞解官。」明。徐霖《绣襦记》第三八出:「回首乡关,望断孤云惘然。」
2.模糊不清的样子。唐。李商隐锦瑟〉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宋。苏轼 与谢民师推官书:「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
《國語辭典》:恍然  拼音:huǎng rán
1.忽然觉悟的样子。《三国演义》第六○回:「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
2.茫然迷糊,模糊不清的样子。唐。裴铏《传奇。昆崙奴》:「生归达一品意,返学院,神迷意夺,语减容沮,恍然凝思,日不暇食。」
3.彷佛。如:「过了半生异乡漂泊的生活,再回到故乡,恍然如隔世一般。」
《国语辞典》:好花  拼音:hǎo huā
1.美丽的花。如:「好花不常开」。《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或遇见卖花的有株好花,不论身边有钱无钱,一定要买。无钱时便脱身上衣服去解当。」
2.色彩繁多。如:「这件衣服看起来好花!」
3.视线模糊不清。如:「打了一上午的电脑,眼睛好花!」
4.比喻用情不专。如:「她的男朋友好花,叫她要注意!」
《国语辞典》:半醉  拼音:bàn zuì
喝醉酒,神智稍有不清。如:「每次喜宴,李先生总要喝个半醉,方肯罢休。」
《國語辭典》:吞吐  拼音:tūn tǔ
1.呼气与吸气。即道家所说的吐纳。《抱朴子。内篇。极言》:「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
2.吞进和吐出。比喻出纳、隐现、聚散等变化。唐。卢仝〈月蚀〉诗:「奈何万里光,受此吞吐厄。」
3.言语不直截或含混不清。《聊斋志异。卷四。青梅》:「生方读,惊问所来;词涉吞吐。」
4.倾诉;谈吐。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难吞吐,没气路,短叹长吁。愁肠似火,雨泪如珠。」
《漢語大詞典》:不显(不顯)
(1).不显明;不清楚。《诗·大雅·思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朱熹 集传:“不显,幽隐之处也。” 清 王韬 《淞隐漫录·吴也仙》:“以签语末句观之,此生结局当在水云乡里。然仙语隐而不显,从无如是之明白昭示者也。” 王老九 《进北京》诗:“只怨我没生千里眼,几十丈远看不显。”
(2).不显达。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知祥:“ 知祥 父 道 ,独留事 晋 而不显。”
(3).盛大貌。不,通“ 丕 ”。《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无射於人斯。”《乐府诗集·晋郊祀歌·飨神歌》:“不显遗烈,之德之纯。”一本作“ 丕显 ”。
《國語辭典》:不理  拼音:bù lǐ
1.不理会。《红楼梦》第六○回:「那些小丫头子们原是些顽意儿,喜欢呢,和他说说笑笑,不喜欢便可以不理他。」《文明小史》第一六回:「姚老夫子此时祗因三个高徒、一个儿子,都是未曾授室之人,只好装作不听见,不理他们。」
2.不懂、无法理解。《后汉书。卷四四。胡广传》:「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3.不利。《孟子。尽心下》:「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
4.不处理。如:「不理正务。」
《國語辭典》:溟濛  拼音:míng méng
1.小雨。明。张昱 船过临平湖诗:「船过临平欲住难,藕花红白水云间,只因一霎溟濛雨,不得分明看好山。」
2.幽晦的样子。也作「冥蒙」、「冥濛」。
《漢語大詞典》:溟蒙
亦作“ 溟蒙 ”。
(1).小雨貌。 元 张昱 《船过临平湖》:“只因一霎溟濛雨,不得分明看好山。”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余方独行前村,天忽阴晦,小雨溟濛,沾余衣袂。”
(2).昏暗;模糊不清。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被褐守山东》:“上瞻既隐軫,下睇亦溟濛。”周书·刘璠传:“縈回兮琐散,暠皓兮溟濛。” 唐 郑谷 《送许棠先辈之官泾县》:“ 芜湖 春荡漾,梅雨昼溟濛。” 明 王韦 《阁试春阴诗》:“曙光溟濛露华满,轻云阁日天沉沉。”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六章:“余在月色溟濛之下,凝神静观其脸,横云斜月,殊胜端丽。” 阿英 《敌后日记摘抄·一九四二年六月十六日》:“天忽溟蒙,风大起,微有凉意。”
(3).引申为蒙胧。 前蜀 韦庄 《清平乐》词:“碧窗望断燕鸿,翠帘睡眼溟濛。”
(4).形容草木茂密。 南朝 梁 江淹 《灵丘竹赋》:“被箘簵之窈蔚,结篠荡之溟濛。” 唐 费冠卿 《挂树藤》:“蔓衍数条远,溟濛千朵垂。” 清 田雯 《翠微寺》诗:“詰曲歷石齿,沿溪树溟濛。”
(5).指 溟海 。 明沈鲸《双珠记·风鉴通神》:“春融桃浪激诸贤,鯤化 溟濛 会独出。”参见“ 溟海 ”。
亦作“ 溟蒙 ”。谓天地初形成时的混沌状态。 清 陶澄 《游香岩寺》诗:“何人开溟蒙,特具广长舌?” 章炳麟 《五无论》:“世界初成,溟濛一气,液质固形皆如烟聚,佛谓之金藏云, 康德 谓之星云,今人谓之瓦斯气,儒者则以太素目之。”《诗刊》1978年第1期:“ 盘古 开天处,想当初,天崩地裂,水云凝伫。万里溟蒙飞巨钺,陨石纷如急雨。”
《漢語大詞典》:溟海
(1).神话传说中的海名。列子·汤问:“终北之北有 溟海 者,天池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登 玄圃 者,悟丘阜之卑;浮 溟海 者,识池沼之褊。”
(2).大海。 汉 袁康 越绝书·内传陈成恒:“ 越王 句践 稽首再拜曰:‘昔者,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与 吴 人战,军败身辱,遗先人耻,遯逃出走,上栖 会稽山 ,下守溟海,唯鱼鱉是见。’” 唐 高适 《同群公出猎海上》诗:“层阴涨溟海,杀气穷幽都。” 清 顾炎武 《天津》诗:“内以辅神京,外彻溟海际。”
(3).指沙漠。 唐 崔湜 《塞垣行》:“疾风卷溟海,万里扬砂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