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相关人物
暴胜之
 
隽不疑


《汉书》卷七十一《隽不疑传》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唐·颜师古注:「公子,胜之字也。」

例句

非逢暴公子,不敢涕流离。 杨凝 别友人

典故
不偷金
 
不疑诬金
  
偷金枉
  
同舍子
 
直氏偷金枉
 
误持金
 
金有误持

相关人物
直不疑


《史记》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直不疑〉~2770~
塞侯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文帝称举,稍迁至太中大夫。朝廷见,人或毁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独无奈其善盗嫂何也!」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也。

简释

偷金枉:喻指蒙受不白之冤。唐刘长卿《按履后归睦州赠苗待御》:“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

同舍子:喻指同居郎官的人。唐韩愈《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归来捧赠同舍子,浮光照手欲把疑。”


例句

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 刘长卿 按履后归睦州赠苗侍御

人皆知饮水,公辈不偷金。 杜甫 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

璧非真盗客,金有误持郎。 柳宗元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末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

归来捧赠同舍子,浮光照手欲把疑。 韩愈 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饯七赤藤杖歌

典故
不疑不贰


《尚书》卷四〈虞书·大禹谟〉~52~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乾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唐·孔颖达疏:「任用贤人,勿有二心,逐去回邪,勿有疑惑。」
典故
叔子持药
 
羊公人不疑
 
相关人物
羊祜(字叔子)
 
陆抗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列传〉~07~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酖人者!」时谈以为华元、子反复见于今日。抗每告其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孙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例句

惭非叔子空持药,更请伯言审细看。 周繇 以人参遗段成式

句践投醪,陆抗尝药。 李瀚 蒙求

令尹自无喜,羊公人不疑。 权德舆 湖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二首之一

《国语辞典》:不疑  拼音:bù yí
信任、不怀疑。《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三国演义》第九回:「吕布同郡骑都尉李肃,以董卓不迁其官,甚是怀怨。若令此人去,卓必不疑。」
《韵府拾遗 支韵》:意若不疑
刘邵人物志虽无所嫌意若不疑
《韵府拾遗 有韵》:心不疑手
化书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笔忘手笔然后知书之道
《国语辞典》:深信不疑  拼音:shēn xìn bù yí
非常相信,毫不怀疑。如:「老闆良好的口碑,让顾客们深信不疑。」
《国语辞典》:居之不疑  拼音:jū zhī bù yí
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地位是理所当然,没有疑虑。《文明小史》第五七回:「他起先还存了个不敢掠美之心,久而久之,便居之不疑了。」
《国语辞典》:不疑贰(不疑贰)  拼音:bù yí èr
不犹豫疑虑。如:「他不疑贰地照著他的话去做。」《元朝秘史》卷二:「又如护窠的豺狼般,又如不疑贰拿物的虎般。」
《国语辞典》:不疑诬金(不疑诬金)  拼音:bù yí wú jīn
汉代直不疑被诬告盗金的事。见《汉书。卷四六。直不疑传》。
分类:诬告汉朝
《漢語大詞典》:不謟
(1).不疑。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天道不謟,不贰其命。” 杜预 注:“謟,疑也。” 杨伯峻 注:“盖言天命不可疑。”逸周书·酆谋:“帝命不謟,应时作谋。”
(2).不谄媚。易·繫辞下:“君子上交不謟,下交不瀆。” 明 方孝孺 《希董堂记》:“ 茅侯 为人敦大和雅,不亢不謟。”
分類:不疑谄媚
《國語辭典》:不惑  拼音:bù huò
1.不迷惑。《论语。子罕》:「知者不惑。」《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2.孔子自称四十不惑,后人因称四十岁为「不惑」。如:「不惑之年」。
《國語辭典》:深信  拼音:shēn xìn
十分相信。如:「深信不疑」。
《漢語大詞典》:强立
亦作“彊立”。
(1).遇事能明辨不疑。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郑玄 注:“强立,临事不惑也。” 孔颖达 疏:“强立谓专强独立,不有疑滞。”
(2).引申为专断,自以为是。 明 归有光 《圣人之心公天下》:“攻其瑕而忘其坚,爱而不知其恶,憎而不知其美,强立而不返,终其身焉,其于爱憎取舍,若枘凿焉不相易也。”
(3).刚直;刚正。逸周书·官人:“直方而不毁,廉洁而不戾,彊立而无私,曰有经者也。”北史·裴延儁传:“ 泽 本劲直,无所回避……妻亦至性强立,时人以为健妇夫半。” 宋 曾巩 《洪州新建县厅壁记》:“方是时也,而天下之能忘其势而好恶不妄者鲜矣,能忘人之势而强立不苟者亦鲜矣。”
(4).以强大立足天下。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见威王》:“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康有为 《行庆改会简要章程》二十:“中国今日大变新法,渐望强立,皆皇上舍身所致。”
(5).挺立;屹立。 清 金农 《宣城沈丈画松歌》:“何假 鳧氏 大火来煅成,直榦彊立焉能遭错折。”
《漢語大詞典》:暴公子
即 暴胜之 , 汉武帝 末为直指使者。素闻 隽不疑 贤,表荐 不疑 为 青州 刺史,有知人之誉。见《汉书·隽不疑传》。后作为知音之典。 唐 杨凝 《别友人》诗:“倦客惊危路,伤禽遶树枝。非逢 暴公子 ,不敢涕流离。” 宋 苏轼 《张作诗送砚反剑乃和其诗卒以剑归之》:“赠君长鋏君当歌,每食无鱼叹委蛇。一朝得见 暴公子 ,櫑具欲与冠争峨。”
《漢語大詞典》:偷金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塞侯 直不疑 者, 南阳 人也。为郎,事 文帝 。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 不疑 , 不疑 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慙,以此称为长者。”后指被诬不辩,久而得白为“偷金”。 唐 杜甫 《赠裴南部》诗:“人皆知饮水,公辈不偷金。” 仇兆鳌 注:“此言 裴君 以清节受诬。”
分類:后指
《漢語大詞典》:同舍
所弃相同。韩非子·奸劫弑臣:“人臣之所毁者,人主之所非也,此之谓同舍。”
(1).共居一舍。舍,馆舍或官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客游 梁 。 梁孝王 令与诸生同舍。” 唐 韩愈 《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归来捧赠同舍子,浮光照手欲把疑。” 宋 曾巩 《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 治平 三年夏,得 洪君 於京师,始合同舍之士,听其琴于 相国寺 之 维摩院 。”
(2).住同一馆舍的人。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
(3).指同僚。 唐 杜甫 《潭州送韦员外迢牧韶州》诗:“分符先令望,同舍有辉光。”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九:“予在馆中时,盛暑中 傅崧卿 给事以冰餽同舍。”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同舍展欢謔,失语輒面斥。”
《漢語大詞典》:陆抗尝药(陸抗嘗藥)
晋 羊祜 与 吴 陆抗 相对。 抗 曾病, 祜 馈之药, 抗 服之无疑心。人多谏 抗 , 抗 曰:“ 羊祜 岂酖人者!”时谈以为 华元 、 子反 复见于今日。事见《晋书·羊祜传》。后用以为典。 五代 李瀚 《蒙求》:“ 句践 投醪, 陆抗 尝药。”
分類:羊祜陆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