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不认(不认)  拼音:bù rèn
1.不接受。如:「你乱加房钱,我可不认!」
2.不承认。如:「这辆车明明是你撞坏的,你不认也不行。」
《国语辞典》:不认得(不认得)  拼音:bù rèn de
不晓得、不知道。《红楼梦》第四一回:「怨不得姑娘不认得,你们在这金门绣户的,如何认得木头!」
《国语辞典》:不认人(不认人)  拼音:bù rèn rén
不顾交情、不讲情面。《红楼梦》第一四回:「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
《国语辞典》:死不认错(死不认错)  拼音:sǐ bù rèn cuò
执意不肯承认错误。如:「人不怕犯错,怕的就是死不认错。」
《国语辞典》:不认得字的(不认得字的)  拼音:bù rèn de zì de
不识字。《红楼梦》第四二回:「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
分类:不识识字
《国语辞典》:只认钱不认人(只认钱不认人)  拼音:zhǐ rèn qián bù rèn rén
只重视钱财,不重视人。形容人非常势利,见钱眼开。如:「现今社会越来越功利,大多数人只认钱不认人,人情味也日趋淡薄。」
《国语辞典》:不认帐(不认帐)  拼音:bù rèn zhàng
不承认这件事。如:「这笔帐款有你的签名,不怕你不认帐。」《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万一家中忌讳,故意不认帐起来,这事也是有的,须要防他。」
分类:不承承认
《国语辞典》:翻脸不认人(翻脸不认人)  拼音:fān liǎn bù rèn rén
改变态度,对于认识的人一概不讲情理。如:「他曾有恩于你,你怎能在他危难时翻脸不认人。」
《漢語大詞典》:不认亲(不認親)
明 末民间戴的一种头巾。以低侧其簷,自掩眉目得名。见 清 凌扬藻 蠡勺编·不认亲
《國語辭典》:六亲不认(六親不認)  拼音:liù qīn bù rèn
六亲,泛指所有亲属。六亲不认形容不留情面或不讲情义。如:「他发财了,却六亲不认,刻薄寡恩!」
《國語辭典》:不识(不識)  拼音:bù shì
1.不懂得、不明晓。三国魏。曹植〈送应氏〉诗二首之一:「游子久不归,不识阡与陌。」三国魏。嵇康〈养生论〉:「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
2.不认识。《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孔融不识其人,不敢开门。」《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却叫许明不须同往,都到村相遇,作为不识的样子。」
《國語辭典》:无为(無為)  拼音:wú wéi
1.不从事人为干预,而任万物自然生长之意。《老子》第三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2.以德化民,不采政刑。《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宋。王安石 赠上元宰梁之仪承议诗:「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
3.勿、不要、不必。《文选。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丞相主簿欲检校帐下。公语主簿:『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閒事。』」
4.县名。位于安徽省芜湖县西。三国时曹操攻孙权,筑城于此,师老无功,因称无为城。宋置无为县,明时省县入州,清仍之,至民国改州为县。
5.佛教用语。非造作,非条件构成的。如:「虚空是无为法。」
《國語辭典》:无为而治(無為而治)  拼音:wú wéi ér zhì
以德化民,不施加刑罚,而能平治天下。《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唐。张谓〈虞帝庙碑铭。序〉:「于斯之时,君明于上,人化于下,山川鬼神,亦莫不宁,鸟兽鱼鳖,众乎咸若,无为而治,其圣也欤。」
《国语辞典》:不相识(不相识)  拼音:bù xiāng shì
互相不认识。如:「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诗二首之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國語辭典》:眼生  拼音:yǎn shēng
见而不识或不熟悉。《三国演义》第一七回:「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一大块麦田。」《红楼梦》第七七回:「王夫人又满屋搜检宝玉之物,凡略有眼生之物,一并命收的收,捲的捲,著人拿到自己房内去了。」
《國語辭典》:懒散(懶散)  拼音:lǎn sǎn
1.懒惰散漫的样子。元。马致远 四块玉。酒旋沽曲:「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警世通言。卷一八。老门生三世报恩》:「蒯公愈加懒散,上京会试,只照常规,全无作兴加厚之意。」也作「懒懒散散」。
2.把事情搁置一旁不加过问。《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过了年馀,已知张千、李万都逃了,这公事渐渐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