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不分好歹  拼音:bù fēn hǎo dǎi
不辨别善恶好坏。《西游记》第二九回:「只恐小妖儿捉了,不分好歹,挟生儿伤了你的性命。」
《国语辞典》:不知皂白(不知皂白)  拼音:bù zhī zào bái
不辨黑白。比喻人不辨是非情由。「皂」文献异文作「皂」。《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还错认做家里夫妻做事一般,不知一个皂白,凭他轻薄。」也作「不分皂白」。
《國語辭典》:不分皂白(不分皁白)  拼音:bù fēn zào bái
不分黑白。比喻人不能辨别是非情由,只凭一时冲动鲁莽做事。「皂」文献异文作「皂」。《诗经。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忘」句下汉。郑玄。笺:「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西游记》第一四回:「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也作「不分青红皂白」、「不顾青红皂白」、「不管青红皂白」、「不管皂白」、「不知皂白」、「不问青红白皂」、「不问青红皂白」、「皂白不分」。
《國語辭典》:不知好歹  拼音:bù zhī hǎo dǎi
不能辨别好坏。指人糊涂,不知事情的是非或轻重。《儒林外史》第二○回:「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著实教训了一顿。」《红楼梦》第二四回:「你小人儿家,很不知好歹,也到底立个主意。」也作「不识好歹」。
《漢語大詞典》:爱手反裘(愛手反裘)
比喻愚昧不辨本末。语本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二》:“ 魏文侯 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芻。 文侯 曰:‘胡为反裘而负芻?’对曰:‘臣爱其毛。’ 文侯 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魏书·高祖纪上:“去秋淫雨,洪水为灾,百姓嗷然,朕用嗟愍,故遣使者循方賑恤。而牧守不思利民之道,期於取办,爱毛反裘,甚无谓也。”
《國語辭典》:倒字  拼音:dǎo zì
唱戏时读错字音。
《國語辭典》:倒文  拼音:dào wén
1.校勘学上指抄刊古书时误写颠倒的字词。
2.古书中为求协韵而倒置的文字。
《國語辭典》:清浊同流(清濁同流)  拼音:qīng zhuó tóng liú
清洁的水和混浊的水汇合在一起同流。比喻好坏混杂,不辨是非。《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废褒贬之义,任爱憎之断,清浊同流,以植其私。」
分類:不辨好坏
《国语辞典》:是非不分  拼音:shì fēi bù fēn
不辨好坏、对错。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好恶不形,则是非不分。」
《國語辭典》:看朱成碧  拼音:kàn zhū chéng bì
把红的看成绿的。语本南朝梁。王僧儒〈夜愁示诸宾〉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后比喻心思迷乱,目眩而不辨五色。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二:「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國語辭典》:没眼斤(沒眼斤)  拼音:méi yǎn jīn
没有眼光。《董西厢》卷八:「莺莺那里怎安稳,觑著自家般丈夫下得随人逃奔,短命的孩儿没眼斤!」
《漢語大詞典》:朦头转向(朦頭轉嚮)
头脑迷糊,不辨方向。 康濯 《买牛记》:“但他又是村农会代表,从去年秋天到今年三四月,光解放战争当中的勤务动员就忙得他朦头转向,没工夫管生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