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若  拼音:bù ruò
1.比不上。《战国策。齐策一》:「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国演义》第二回:「我三人义同生死,岂可相离?不若都投别处去便了。」也作「不及」、「不如」。
2.不善。《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國語辭典》:不通  拼音:bù tōng
1.文字不合文法。如:「文理不通」。
2.不明事理。《文选。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何必勤勤小让也哉?冲等不通大体,敢以陈闻?」《红楼梦》第四二回:「你又说不通的话了。这个上头那里又用的著草虫!或者翎毛倒要点缀一两样。」
3.不明瞭、不精通。唐。杜佑《通典。卷一四。选举二。历代制中》:「年未三十,不通一经者,不得为官。」
4.不共、不相通。《礼记。内则》:「男女不通衣裳,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5.阻塞、滞碍。《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舟车不通,人迹罕至。」《三国演义》第九八回:「今陈仓转运不通,其馀小路盘涉艰难,吾算随军粮草,不敷一月用度,如之奈何?」
《漢語大詞典》:不使
不顺从。墨子·非命下:“若以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三:“尔雅:使,从也。天鬼不从,犹上文言上帝不顺耳。”《汉书·外戚传·赵皇后》:“少主幼弱则大臣不使。” 颜师古 注:“不使,不可使从命也。”《后汉书·庞参传》:“今苟贪不毛之地,营恤不使之民,暴军 伊吾 之野,以虑三族之外,果破 凉州 ,祸乱至今。”
《漢語大詞典》:伤春(傷春)
(1).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唐 司空曙 《送郑明府贬岭南》诗:“青枫江色晚, 楚 客独伤春。” 唐 朱绛 《春女怨》诗:“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呀,老姥姥,你怎的説这话。 惜春 年纪小,也怪他伤春不得。你年纪这般老大,也説这般伤春的话,成甚么样子!” 清 龚自珍 《西郊落花歌》:“西郊落花天下奇,古来但赋伤春诗。”
(2).旧指春日施刑,不顺天时,故谓之伤春。旧唐书·于志宁传:“令时属阳和,万物生育而特行刑罚,此谓伤春。窃案左传 声子 曰:‘赏以春夏,刑以秋冬。’顺天时也。”
《國語辭典》:不利  拼音:bù lì
1.不顺遂。如:「流年不利。」
2.有坏处,没有好处。《管子。乘马》:「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三国演义》第一回:「贼战不利,退入长社,依草结营。」
3.不锋利。《论衡。书解》:「称干将之利,刺则不能击,击则不能刺,非刃不利,不能一旦二也。」《三国演义》第三回:「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國語辭典》:不服  拼音:bù fú
1.不甘心、不服气。《文选。陆机。豪士赋序》:「惧万民之不服,则严刑峻制,以贾伤心之怨。」《三国演义》第三三回:「以丞相天威,何所不服?」也作「不伏」。
2.不适应。如:「不服水土」。
《國語辭典》:不遂  拼音:bù suì
不能顺利达成,不能如愿。三国魏。吴质〈答魏太子笺〉:「惜其不遂,可为痛切。」《红楼梦》第五九回:「他娘也正为芳官之气未平,又恨春燕不遂他的心,便走上来打了个耳刮子。」
《漢語大詞典》:不屈
不竭;不尽。老子:“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王弼 注:“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荀子·王制:“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
《國語辭典》:龃龉(齟齬)  拼音:jǔ yǔ
牙齿上下不整齐。比喻彼此不合。唐。白居易〈达理〉诗二首之一:「谁能坐自苦?龃龉于其中。」《宋史。卷三九五。方信孺传》:「既龃龉归,营居室岩窦,自放于诗酒。」
《國語辭典》:不理  拼音:bù lǐ
1.不理会。《红楼梦》第六○回:「那些小丫头子们原是些顽意儿,喜欢呢,和他说说笑笑,不喜欢便可以不理他。」《文明小史》第一六回:「姚老夫子此时祗因三个高徒、一个儿子,都是未曾授室之人,只好装作不听见,不理他们。」
2.不懂、无法理解。《后汉书。卷四四。胡广传》:「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3.不利。《孟子。尽心下》:「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
4.不处理。如:「不理正务。」
《國語辭典》:反侧(反側)  拼音:fǎn cè
1.翻来覆去。形容睡卧不安。《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反复无常。《诗经。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楚辞。屈原。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3.违背法度。《周礼。夏官。匡人》:「使无敢反侧,以听王命。」
《國語辭典》:不顺(不順)  拼音:bù shùn
1.不服、不从。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夫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元。石君宝《曲江池》第三折:「女心里憎恶娘亲近,娘爱的女不顺,娘爱的郎君个个村,女爱的却无银。」
2.不平整。如:「领子绉绉的不顺。」
3.不正常、不如意。如:「呼吸不顺」。《红楼梦》第三四回:「心顺了,说得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得连畜牲不如。」
《漢語大詞典》:逆顺(逆順)
(1).逆与顺。多指臣民的顺与不顺,情节的轻与重,境遇的好与不好,事理的当与不当等。管子·版法解:“人有逆顺,事有称量。”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 唐 杜甫 《往在》诗:“主将晓逆顺,元元归始终。” 宋 范成大 《偶箴》诗:“逆顺境来欣戚变,咄哉谁是主人翁?” 清 侯方域 《颜真卿论》:“当 禄山 叛而 平原 固守,稍识逆顺者皆然,不必 真卿 也。”
(2).指星辰的逆行与顺行。隋书·律历志下:“其月之所食,皆依日亏起,每随类反之,皆与日食限同表里,而与日返其逆顺。”
《國語辭典》:节目(節目)  拼音:jié mù
1.树木枝干交接而纹理缠结的地方。《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晋书。卷四五。列传。和峤》:「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磥砢多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2.泛指各种活动的项目。如:「晚会的节目即将登场,请来宾就座。」
《國語辭典》:贫穷(貧窮)  拼音:pín qióng
缺乏钱财,生活拮据困乏。《儒林外史》第八回:「贤侄在湖州,若是老亲旧戚人家,为我留意,贫穷些也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