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未从(未從)
(1).不听从,不顺从。《北齐书·文苑传·樊逊》:“故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
(2).犹未曾。红楼梦第八四回:“ 薛姨妈 把手绢子不住地擦眼泪,未从説,又嘆了口气。”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只见他满脸堆欢,不慌不忙,未从开口,先将身子往西一探,向那西间的南炕叫了一声‘ 安公子 ’。”参见“ 未曾 ”。
《國語辭典》:未曾  拼音:wèi céng
不曾、没有。《大宋宣和遗事。元集》:「朕此器久已就,只怕人言,故未曾将用。」《老残游记》第八回:「子平又贪山上雪景,未曾照顾后面的车子。」
分類:未曾不曾
《国语辞典》:不遵  拼音:bù zūn
不顺从。汉。张衡〈四愁诗序〉:「国王骄奢,不遵法度。」《三国演义》第五回:「前日鲍将军之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杀身丧命,折了许多军士。」
《國語辭典》:邅回  拼音:zhān huí
徘徊、行走困难的样子。《淮南子。原道》:「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汉。高诱。注:「邅回,犹委曲也。」也作「邅回」。
《漢語大詞典》:拙宦
谓不善为官,仕途不顺。多用以自谦。 唐 宋之问 《酬李丹徒见赠之作》诗:“以予惭拙宦,期子遇良媒。” 唐 白居易 《初罢中书舍人》诗:“自慙拙宦叨清贵,还有痴心怕素飡。” 清 吴伟业 《再寄三弟》诗:“拙宦真无计,归谋数口资。” 王闿运 《〈衡阳县志〉序》:“ 瀛 也难弟,拙宦不振,畛先勤干,功夭时屯。”
《國語辭典》:涤荡(滌蕩)  拼音:dí dàng
1.摇动。一说播散。《礼记。郊特牲》:「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
2.洗除。南朝梁。陶弘景〈授陆敬游十赉文〉:「涤荡纷秽,表里霜雪。」唐。李白 友人会宿诗:「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也作「涤荡」。
《國語辭典》:条畅(條暢)  拼音:tiáo chàng
1.通畅、舒畅。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晋书。卷七九。谢安传》:「及总角,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善行书。」
2.繁衍茂盛。《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思唐虞之晏晏兮,揖稷契与为朋;苗裔纷其条畅兮,至汤武而勃兴。」《文选。潘岳。西征赋》:「黄壤千里,沃野弥望。华实纷敷,桑麻条畅。」
《漢語大詞典》:条畅(條暢)
急促不顺貌。条,通“ 涤 ”。礼记·乐记:“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中“感条畅之气”:“家大人曰:条畅,读为‘涤荡’。涤荡之气,谓逆气也……涤荡、条畅、慆荡声相近,故字相通。”
分類:急促不顺
《漢語大詞典》:不徇
不顺从,不曲从。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國語辭典》:横逆(橫逆)  拼音:hèng nì
强暴不顺理的行为。《孟子。离娄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汉。王充《论衡。书解》:「吕氏横逆,刘氏将倾。」
《國語辭典》:条畅(條暢)  拼音:tiáo chàng
1.通畅、舒畅。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晋书。卷七九。谢安传》:「及总角,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善行书。」
2.繁衍茂盛。《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思唐虞之晏晏兮,揖稷契与为朋;苗裔纷其条畅兮,至汤武而勃兴。」《文选。潘岳。西征赋》:「黄壤千里,沃野弥望。华实纷敷,桑麻条畅。」
《國語辭典》:丧气(喪氣)  拼音:sàng qi
倒楣,感到不吉利。如:「人丧气的时候,连黄金到了身边都还会飞走。」
《國語辭典》:骄蹇(驕蹇)  拼音:jiāo jiǎn
傲慢、不服从。《公羊传。襄公十九年》:「曷为抑齐?为其亟伐也。或曰:『为其骄蹇,使其世子处乎诸侯之上也。』」《晋书。卷七五。王湛传》:「复职,愈骄蹇,不遵法度。」
《漢語大詞典》:风逆(風逆)
(1).指外感风邪所致的疾病。旧题 唐 韩偓 《炀帝开河记》:“ 叔谋 既至 寧陵县 ,患风逆,起坐不得。”
(2).风不顺。 唐 杜甫 《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诗:“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國語辭典》:逆境  拼音:nì jìng
不顺利的境遇。《宋史。卷三九三。列传。罗点》:「处闺门逆境,容有纵酒自放者。」宋。陆游〈赠湖上父老〉诗:「吾生行逆境,平地九折卬。」
《漢語大詞典》:拗折
拗口不顺。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七十:“即因 王介甫 之文拗折类其为人,所以奇峭动目。”
分類:拗口不顺
《漢語大詞典》:蹇拙
(1).艰难困拙;不顺利。 唐 罗隐 《投浙东王大夫二十韵》:“可能因蹇拙,便合老沧浪。”《水浒传》第四二回:“这伙人再入庙里来搜看, 宋江 道:‘我命运这般蹇拙,今番必是休了。’” 清 周亮工 《甫发钱塘一仆失足溺水悼之》诗:“重来予蹇拙,独累尔烦寃。”
(2).谓文词拙劣,不通畅。 明 张居正 《遵诏自陈不职疏》:“文词蹇拙,无以参著作而藻皇猷。”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一百十五回本《忠义水滸传》……惟文词蹇拙,体製纷紜,中间诗歌,亦多鄙俗。”
《漢語大詞典》:违忤(違忤)
亦作“ 违啎 ”。
(1).违背;不顺从。汉书·张敞传:“ 宣帝 徵 敞 为太中大夫,与 于定国 并平尚书事。以正违忤大将军 霍光 。”后汉书·霍谞传:“是时大将军 梁冀 贵戚秉权,自公卿以下莫敢违啎。” 唐 刘知几 史通·直书:“寧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红楼梦第二十回:“因是圣人遗训,不敢违忤。” 许地山 《危巢坠简·在费总理底客厅里》:“老头子是个明理知礼的人,他虽然不大愿意,却也不敢违忤 魏先生 底意思。”
(2).指抵触;不一致。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续资治通鉴》:“ 毕氏 此书,兼集众力,自谓尽善,然体例书法,多有未当,前后违啎,亦间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