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丘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2,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211  212  213  214  215  217  218  219  22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明铨(量闻 )
释福聚(文海 二愚 骆 )
释弘礼(廓曙 )
释福住(灵峰 卢 )
释明德(圣眼 )
邱镛(惕若 )
释慧宗( 赵 )
释实道(正宗 无隐 )
僧超盛( 梁奕 甸山 无阂永觉禅师 )
释性实(天月 澄庵 刘 )
僧实贤( 思齐 省庵 )
释普悦(敷和 一时龙象 )
释义果(巨涛 章 )
释圣通(贯一 拙存 王 )
丘仰文(襄周 省斋 )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超乐)得法弟子九人,其最著者明铨,字量闻,栖金陵蒋山香林寺,继主金山。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赐紫,五十九年修《金山新志》,据行海旧书,重加润泽,为十六卷。其《宗统一门》诠次明晰,详于旧志,其编次多出其徒实雄之手,雄宇独峰。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六
释福聚,字文海,号二愚。姓骆氏,义乌人也。父林,母载氏。夙契净根,并修善果。尝梦月华流辉,著身皆白,感而有孕。诞育之夕,神光下烛。暗室生明,闾里惊异。方及髫龄,独自度桥。骇坠水中,不能游泳。顷之,似闻人语曰:绍隆之业,其在斯乎。少焉浮出,因得拯救。由是永念慈航,归心普济。年近志学,依溧水上方寺静生剃染。初习讲诵,渐通义趣。日礼佛号,自课清修。苦行十年,志虑湛定。乃诣宝华得戒于闵缘,外检律表,内澈圆光。寻事游参,经历八载。尝叩天童天目,默印深契。咸以肩承正法,远相期许。然机锋捷悟,终属言筌。波提木叉,乃照宝相。复上华山,闵已迁化,珍辉主席。方以真如正觉,丕倡宗风。既承洽契,遂令入室。未几,珍辉示疾,亲付祖衣。弥扇戒芬,龙象景从。鸣鹤九皋,声闻于天。时世宗耄勤,深求梵典。延揽高僧,研味弘旨。虽秦徵童寿,汉请摩腾,道契冥符,蔑以加兹。雍正十二年春,福聚奉诏入都,卓锡悯忠寺。屡承圣眷,宠幸时临。讨穷藏法,实悦帝心。悯忠主席法藏律师,同出南山,方敷讲座。仰福宿德,瞻此帝徽,如爝火见日,光耀自息。私维远引,以避贤智,未几迁化。而世宗倾慕益切,恩渥载隆。复新厥庙,更称法源。御制碑文,立石庑下。垂兹宸翰,播扬弘奖。特开戒坛,命和硕庄亲王及内府官从,董理坛事,普给衣钵,传授法戒。期中弟子千八百九人,吁亦盛矣。在昔世尊常随听法,才千二百五十人,兹乃过之。家国休祥,德人爰降。上下孚应,有感斯通。是以宏戒之日,天朗气清,庆云微荫,倏焉龙见,围绕中庭。四众嗟异,传为奇瑞。乃临坛讲毕,逡巡静退,坚请还山。盖澹定之怀,本无留恋。欲得三昧,永离十缠。于是悯忠继席慧宽,,别创寺宇,名曰“定慧”。而法源嗣位,更传弟子性实。由兹得徒,遂辞帝里,言旋华山。复蒙赐紫,赠施有加。重发内帑,修饰宝华。殿宇寮舍,百美具臻。荣光绚赫,一时无比。四方缁白,皈向弥殷。敷筵举拂,日不暇给。尝以世宗所示心要,诱掖初机,参考推寻,老而弥笃。课馀所辑,有《瑜伽补注》、《施食仪观》、《南山宗统》、《宝华志馀》诸编。寂于乾隆乙酉八月二日,寿八十,腊七十,坐夏五十有四。依法阇维,金光烛天。烬馀,获舍利数十,粒莹如珠。弟子八十二人,建窣都于龙山之巅。性实于乾隆癸亥,为建寿塔于京都彰仪门外柳巷村,和硕显亲王为之铭云。
释弘礼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又弘礼,字廓曙,枝江人。青年落发,师玉泉道隆,圆具后往参莲月老人,数载精求,发明心地。康熙癸丑,主上方法席,增置水田以供香积,建讲经台,修东禅堂,善论说,喜吟哦。曾题朝曦阁云:“𡽡岩一片草萋萋,古阁斜阳石径迷。十载凭临惟此迹,青山一路鸟空啼。”寂于雍正五年三月二日,塔地藏院后。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福住,字灵峰。姓卢氏,世居峄阳。其父始徙于宿迁,遂为宿人。生有灵兆,幼而颖异。静幽成性,寡于言笑。然体嬴质弱,病缠弥载。其父祷于佛,而疾少瘳。七岁,遂依护国庵瑞贞受染。稍长,诵经习礼,殷勤不懈。炬步度式,过于老宿。年近不惑,欲得名师指其觉路。环视区宇,殊难其选。深居独处,几四十年。雍正甲寅春,宪庙诏文海入都,改建法源寺。敕开戒坛,受法者千九百人,住始与焉。既卒事,访万寿寺调梅、西方寺不二,俱相深契,期以远大。因留京邑,荏苒四载。尝值秋初,登玉泉山。俯临湖水,溁洄曲抱,几十数里。其中蒲荷菱芰舆沙禽水鸟,隐映于烟霭楼阁间。觉胸襟壅积,豁然开朗。因念江浙名胜,尽为禅薮,当更有异。乾隆戊午暮春南还。自淮之广陵,谒福缘寺济生。连床话旧,夜镫忘疲。复渡江,抵金山,大晓老人为江天寺主,一见如故,相留弥月。偶于山楼静坐,更深月落,天气昏黑。忽见江心火光,星散照曜,林木楼鸟皆惊。晓曰:此木华《海赋》所谓“阴火潜然”者。住闻之,爽然自失,别有所悟。又数日辞去,由昆陵泛舟平渚,访生公说法台于虎邱下。然后次馀杭,过六桥,出西湖,寻济颠旧迹。凡石甑、虎林、栖霞、飞来峰诸胜,靡不穷探幽索,證所闻知。独至鸟窠立法之处,惟存古木扶疏,颓垣破院,怅望久之。乃历东阳而南越蒿坝,渡关岭,涉楢溪,步石梁,得寒山拾得隐居岩穴,与智者大师拜经台故阯。遂悠然神往,折方竹为杖,陟天台最高顶,以望赤城、苍洞、天姥诸峰。盖徘徊不能去,云侍者曰:“自此入天童、阿育王寺,有古舍利在焉。”乃复攀崖扪萝,趋拜其下。见白光昱然,显于塔中。厥后礼普陀,见海雾明灭,列嶂耸秀。高出云表,阴睛变幻,其状不一。山下波涛汹涌,雷砰电激,海岸孤绝。信非慈航,不能飞渡。庚申秋返宿,居极乐庵。检阅龙藏,两易寒暑。时慧朗尊宿,方修寿圣古刹,延住主席。更扩二楼,翚其式廓。至戊寅,年七十有一,传席其徒云浦,退处东林。石门深处,板桥隐隐。禅房花木,时有清香。户外松阴,池边竹韵,雨霁烟消,苍翠欲滴。怡然自适,忽焉一纪。惟扫地焚香,终日兀坐。神光圆湛,回出尘世。庚寅春示疾,二月六日淹然而化。寿八十有三,腊三十有七,塔于五华山顶。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明德,字圣眼,海宁马氏子。四岁出家梵天寺,性孤僻,不好世务。偶得喘疾日甚,犹延僧开净业堂,实贤亦舆焉,德闻众唱佛声,恒默随之。已而自知时至,乞贤开示。贤曰:“当净舍万缘,了脱生死,在此一时,宜急著力。”德遂偕众持佛名,复发四宏誓愿,语极恳切。至夜半佛声方竭,即转身垂目而逝,时雍正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也。
邱镛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邱镛(?年—1725年8月6日),字惕若,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人,卫籍,清朝官员。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乙未科进士。
释慧宗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慧宗,宇灵乐,姓赵氏,澧人也。幼孤,依叔抚立。年十八,礼龙潭智弘祝发。闻密云开法金粟,乃从之圆具,授以万法归一语,参之期月,服膺拳拳。既而密迁天童,慧居小北河,锄园种蔬,每于青烟数点,绿菜一畦,举锸芸芸,别有会心。一日,扶锄矗立,僵然定去,寮侣寻至,唤曰:如此作么生?慧举锄喝曰:非汝境界。即说偈呈密,云:“我生真面月,处处不会藏。塞满虚空界,随缘自主张。”密曰:“所主张者何?”慧曰:“棒下无生忍,当仁不让师。”密连棒之,退而有省。偶值修筑,众多疾病,慧主药寮,凡经治无不立愈,遂号“灵药”。一日,密拈梅一枝,与慧,慧掷之曰:“莫惑人。”喝之,因作偈曰:“东南岭下一枝梅,叶落枝枯切莫推。九九逢春寒艳发,也应令汝摘花魁。”慧礼谢之。已而负笈远游,遍迹名胜,及返滇主席五华,复开石屏之天宁、宁州之海镜,且重修灵照。康熙壬寅,更创富民九峰山之西华寺,法席逾盛,道声益弘。至庚戌四月二十八日示寂,先三日上堂垂语云:“人世无常,终当有尽。吾道从虚,体寂为真。”又别众偈云:“东倒西歪,世人难猜。了无一法,何必安排?”语方竟,侍僧报曰:“侍者心安。已坐化矣。”慧曰:“何太忙。”掷杖而逝。得年六十六,腊四十,塔于九峰之阳,有语录数卷。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五
实道,字正宗,号无隐,岳阳人。七岁薙染,年十八参雪鉴,遂秉戒。后闻理安迦陵音,道风藉甚,相随十有一载。尝以临济家舍途中公案诘之,疑情顿发。偶于香版下豁然开悟,怀香入室,为众秉拂,授以大法。庄亲王向其道范,令主京都大千佛寺,衲子归之。复振锡庐山归宗,已而继席理安。以癸酉十月二十日示寂,亦塔于莲花峰,寿六十三,腊四十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僧。江苏武进人,俗姓庄,本名梁奕,字甸山,出家后号如川。幼读儒书,偶因堕车遇救,悟道出家。雍正元年召见,命居圆明园悟道,赐紫衣,封无阂永觉禅师。有《语录》。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六
释性实,字天月,号澄庵。姓刘氏,山阳人也。父国栋,乐善不倦,虔诵佛号,每见异徵。尝㝱菩萨垂光,觉而内室举子。时方中宵,昙花隐见,知有自来。故生而颖悟,性根不凡。甫及弱冠,志存遗俗。祝发后,闻金陵宝华山文海为一代尊宿,遂入山膜拜,从之学律。夙夜精修,不间寒暑。亲承密谛,妙悟环生。摄𪗋经坛,职司都讲。婆娑双树,龙象俱驯。既而文海紫衣内召,趋廷有喜,改建法源,说戒无遮。于是情殷辅导,因为教授。四禅风靡,胜流总至。金碧烟凝,同生悲悟。未几,道场圆满。文海请旨还山,承恩召对,垂询法源继席。时新更寺名,未敢自私。故不举其徒,而荐诸寺长老。复奉钦命,南山法嗣同举引见。特诏性实,继主法源方丈,遂履斯任。然库藏屡空,人莫之识。惟率众静修,澹然无营。久之,四众归仰,十方施助。于是殿宇寮垣,涂茨丹雘,鸠工以时,庄严宏丽,焕然改观。生平誓愿,居不安逸,厨无香积。春冬说戒,结夏安禅。宵夜精勤,胁不著席。一钵一盂,身先率众。布衲一袭,不敝不更。数十载如一日。故年登大耋,视听不衰。王公卿相,往来参契。接其幽旨,皆相悦怿。不兢于心,不眩于目,澹然无欲。若遇道俗,虽至愚下,必与均礼。大众平等,斯为近之。乾隆丁丑岁,已传席圆林,退院间居,恬静自得。时皇四子学山,颇好游猎。尝憩寺门,车马阗喧。乃定中初起,扶杖款扉,草履迎侯。皇子挹其谦光,皓首庞眉,物我胥蠲,赧然心折。投弓珥笔,贻之篇章,传为遗宝。以乾隆三十九年春正月八日示寂,寿八十有二,腊六十有三,弟子圆升别起灵塔,不附悯忠。仰其芬菲,昭兹来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34 【介绍】: 清僧。苏州府常熟人,俗姓时,字思齐,号省庵。少甘蔬食。出家后,初修禅寂,晚皈净土。虔修持名念佛。主四明阿育王寺,恒躬率四众,定期礼念,精进无比。后世尊为净土第十一祖。有《劝发菩提心文》。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释实贤,字思齐,号省庵。姓时氏,常熟人。少甘蔬食,出家后参念佛是谁有省。曰:“吾梦觉矣。”掩关真寂寺,三年昼览藏文,晚课佛号。诣鄮山礼阿育王塔,大合缁白,广修供养,发四十八愿,卒感舍利生辉,作《劝发菩提心文》,激厉四众,诵者多为涕下。雍正十一年腊月八日,告弟子曰:“明年四月吾其去矣。”独闭一室,日课佛名十万声。至期书偈辞众,断食歛目,危坐五鼓,具浴更衣面西寂。然送者,麋至忽张目曰:“吾去即来,生死事大,各净乃心。”连声诵佛,少焉即瞑,雍正十二年四月十四日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六
释普悦,字敷和。姓赵氏,江宁人也。幼习儒术,颇擅文词。应童子试,已铮铮有声。乃志切超尘,自行薙染。得戒后,即依隆觉冶牧。精研律部,操行笃谨,不踰矩矱。每当春雷冬雪,馥㦽戒香。调护苾刍,为引礼导师之冠。冶牧迁化,乃就主席。愿力弥宏,躬行愈励。尝谓“毗尼一门,为入道之始。非踵其形迹,奉其圆具,即诩南山正宗也。”必于教授导引之旨,悉心研求,夙夜罔懈,精实猛进,乃能讨覈律义,庶几不误。否则捍格难通,无有是处。是以规仪严肃,不教而成。十方学子,群仰陶铸。大江南北,声誉流闻。与千岁戒法,两相辉映。得法弟子若岫雯清者,号为一时龙象。以乾隆三十一年九月十日示寂,寿七十有三,腊五十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义果,字巨涛。姓章氏,丹徒人。年十一,父母命出家于焦山,及长薙染,操行清苦,自名薅草行人。陈太守沧州甚器重之,受具于燕京西山潭柘寺德彰。后至杭侍云林谛晖,执勤九载,略无倦容,命参不是话,久之入堂,便问“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何语?”未竟,晖迎击一簏,因有省,即呈偈云:“一击敲开海底天,尘尘刹刹尽归源。当场拈出无私句,铁马嘶风跃九渊。”晖颔之,旋受付属。雍正时,继席云林。未几,入长安于法门,多所保护。乾隆戊午,复主院事,道望益崇,汪光禄感其精恳,舍赀建筑,废坠一新。寂于乾隆二十三年六月,寿六十四,有《语录》及《薅草行人诗集》,沈廷瑞为之序。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圣通,字贯一,晚号拙存。姓王氏,常熟人。生有灵兆,少怀逸志,长就外傅,略加指授,即便成诵。因病废业,遂专心学佛,往依城中长寿庵履贞薙染。素风老人为寺尊宿,喜其颖异,诗法书画,皆所教导。年十九,圆戒于三峰川回,以法器目之,复思参叩发明大事,首谒虎邱洞明尊者,授无梦无想话,如云开见日,获睹旧物。虽力究苦研,胁不沾席,负簦两载,遍访诸方,殊少所契会。川倡道维扬上方,趋往依止,深相印合。川再主三峰,倚畀甚重,付以大法,及川迁化,即命继席。乾隆时,翠华南幸,驻跸云林,感荷圣恩,重光祖德。因建大殿、筑山门,以承先志,辉焕林际。先是白雀寺火,曾就烬馀,更事鼎创,及东城方塔燬,又应众请,力完胜果,并主智林,次弟修举,劳不知疲。年且七十矣,虑诸弟子,将以新春为寿。癸未残腊,避居郡之北禅寺。甲申正月九日,偶示微疾,奄然顺化。寿七十,腊五十有一,塔于白雀。圣通夙具慧心,深明谊谛,因人说法,成就众多,而文词微妙,阐发菩提,信口吟咏,亦得玄旨。其事素风老人尤谨,辛未迎就白雀寺,孝养有加,病时亲调药饵,殷勤累月,略无惓容,及其灭也,丧葬如法。复为校刻《息影斋诗钞》行世。圣通于法语外,亦有著述,但存录颇少,今所见者,有《自题画牡丹诗》云:“纷纷红紫斗春风,国色天香一瞬空。何似毫端呈色相,一枝影见墨痕中。”又《谢顾钝伯山以兰卷见贻》:“点染幽芳巧逼真,恍从九畹吐花新。淋漓墨幻山中意,浓澹香含砚北春。纵笔横施皆有法,间涂漫洒亦通神。安排棐几供清玩,看取烟生湘水滨。”
丘仰文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6—1777 【介绍】: 清山东滋阳人,字襄周,号省斋。雍正十一年进士,官陕西保安县知县。罢官著书,不入城市。有《楚辞韵解》、《省斋古文自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