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丘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2,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241 242 243 244 245 247 248 249 250 下一页
释无彼(字 高岸 陈 )
释通朗(字 明照 杨 )
释悟春(字 流长 金 )
释虚白( 朱 怀仁、虚白 字 虚谷 号 倦鹤、紫阳山民 )
释修敏(字 定峰、耐庵 任 )
释大定(字 密源 邓 名 大顶 )
释续成(字 觉道 徐 )
僧大著(字 豁然 )
僧药龛( 昭尘 号 石头陀 赵 )
释光莲(字 利华 )
邱对欣
释普德(字 慈云 傅 )
释松青(字 空万 蔡 )
释离尘(字 镜江 万 )
其它辞典(续上)
丘联恩(字 伟堂 )释无彼(字 高岸 陈 )
释通朗(字 明照 杨 )
释悟春(字 流长 金 )
释虚白( 朱 怀仁、虚白 字 虚谷 号 倦鹤、紫阳山民 )
释修敏(字 定峰、耐庵 任 )
释大定(字 密源 邓 名 大顶 )
释续成(字 觉道 徐 )
僧大著(字 豁然 )
僧药龛( 昭尘 号 石头陀 赵 )
释光莲(字 利华 )
邱对欣
释普德(字 慈云 傅 )
释松青(字 空万 蔡 )
释离尘(字 镜江 万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9 【介绍】: 清福建同安人,字伟堂。丘良功子。初袭男爵,授乾清门侍卫。咸丰间随胜保镇压太平军,擢南阳镇总兵。旋率部入皖,镇压捻军,击张洛行部于亳州,又与胜保分守黄河南北岸,阻止捻军前进,后为捻军击毙于豫东。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无彼,字高岸。姓陈氏,清泉人也。身干雄伟,胸怀磊落,有古豪士风,曾以军功授蓝翎千总。发逆平定,还乡省亲,闻衡阳罗汉寺法空成说法有省,乃叹曰:“世相无常,荣名非宝,吾当于兹披精进铠,除烦恼贼矣。”成因为剃染,命从东林律师圆具,后佐恒志开法岐山紫云。无彼持律精苦,常以杜多行自励,闻九疑岩谷幽邃,携杖孤往,道过东安麒麟观,因留习定,士民向其梵行,争营净宇,衲子从者如云,遂成丛林。晚年专修净业,入太华山缚茅以居,而檀施所集,轮奂斯崇,戒定薰修,蛇虎驯伏,其慈心密行,感物若是。未几,邑人迎还麒麟阁,开阐毗尼,四众从之乞戒者,凡百有七十馀人。寂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世寿七十有七,僧腊三十有五。弟子遵其遗命,奉龛归太华建塔。释敬安状其道行,以昭来许。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通朗,字明照。姓杨氏,崇宁人。母季氏,梦僧追虎入室,惊觉而娩,心异之。幼时随母入法忍寺,见尊者挖心出佛像,指问何人。母告曰:“心中有佛故。”对曰:“儿心亦然。”稍长,即思出尘,礼普照寺普荣披剃。道光癸卯,赴昭觉,道公见而器之,付正法眼藏。备历执事,调护水利,报效输将,弗殚艰险,几二十年,愿力甚钜。其职西堂时,已建成都准提阁殿宇。同治癸酉夏,继主昭觉,勤俭自持,清偿积逋,为数巨万。甲戌以后,重葺天王殿、五岳宫,修治北路官道塔院,彩绘庄严,足人信仰。戊寅翻刻《释迦谱》,以宣佛果。一时名公巨乡皆为莲社。制府丁公稚璜,尝相过从,若有夙契,偶至方丈,问曰:“此为丈室,和尚又在何处?”朗曰:“制府今在何处?”相视辗然,又问:“坐禅如何?”朗曰:“随时而坐。”曰:“坐时如何?”曰:“前有龙眼桥,后有威凤山,中间方丈室。”复以拂子一拂,云:“不即不离,若即若离。”丁公曰:“真善知识也。”嗟叹者久之,为奏颁“龙象神通”题额赠之,以表异焉。廉访如公,亦深于禅宗者,闻丁公言,造寺咨厥要旨,且问:“如何是究竟法?”朗曰:“得安乐时即安乐。”如公笑曰:“恁般安乐?”朗曰:“廉访自能分晓。”如公不禁怃然曰:“昨与丁公言,深得禅中三昧,殆不虚也。”乃携手上经楼,问:“此楼创自何人?”曰:“康熙时修自丈雪。”曰:“可重建矣。”朗曰:“早有斯志,但力未足耳。”公举一茎草建梵刹竟之旨,朗曰:“释谛须实地。”公首肯,助银三千两成之。一日自云:“佛诞之后,即吾归期。”时光绪乙酉四月十七日丑时,大众闻佛声西去,寿六十五,腊五十八,得戒弟子千馀人,得法者二十四人。朗性刚直,操行坚决,智慧皆从阅𠪾中出,人目为“伏虎再来”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三
悟春,字流长。姓金氏,监利人。幼为江陵庄王寺僧,得具万善寺。长游洛伽峨湄,皆穷其胜,不以艰阻见止。后归焦山,遍读三藏经论律仪,皆通大义。咸丰三年春二月,粤寇东下,陷金陵镇江维扬,所过残灭。雠视二教,梵宇道观,焚荡无遗。焦山环向三郡,中江而立,扼长江之嗌,用兵者所必争。三郡既陷,知寇当来,乃议一往探之。了然、悟春遂相携入城,见寇酋罗大刚,陈说利害。大刚故鄂人,悟春操鄂音,感以乡谊。然大刚貌绝狞恶,遍体黑毛,常裸身入阵,被发覆面,以口衔刀,人莫敢近。及觏两僧,清辩哀颜,悯怀戚戚,亦为之动,竟允其请,书纸悬寺门,禁止践踏。而金山北固已相继燬灭,烟燄霄举,火光彻夜照江中。人声叩呼,水波若沸。了然但与诸弟子默念佛号,祷求护佑而已。凡涤者,字漱波,丹徒王氏子。依松寥阁秋岩出家。首发守山之议,有日记纪事甚详。性节俭,能储所入,以资兴复,尽改旧观。凡超为海神庵主。木森为别峰主。圣举为香林主。了因、净因同居水晶庵,净因后至金山,规复江天寺,终于副寺。超尘、一诚、智林、明道皆随侍了然,分司执事山中。彝鼎法物,尤为寇所欣羡,尝拥众入山,即询周鼎漠炉、伏波铜鼓安在,幸寺僧薶藏,卒保无恙。了然亦终于此寺。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虚谷(1823-1896) 俗姓朱,名怀仁。后出家,名虚白,字虚谷,号倦鹤、紫阳山民,以字行,室名觉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本籍新安(今安徽歙县),移家广陵。初任清军参将与太平军作战,意有感触,出家,不茹素,不礼佛,惟以书画自娱。生平诗不多作,辄有奇句,仁和高聋公编次《虚谷和尚诗录》一卷。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三
释修敏,字定峰,一字耐庵。姓任氏,丹徒人也。方九龄,祝发于自然庵,礼玉衡平心为师。地擅江山之胜,游客登临,日不暇给。积累既钜,几无可支。及敏继席,清检旧逋,亏金三千。遂一意撙节,卒偿所负,更以馀赀,重新宇舍。临江右岸建观音阁,为文人燕息之所。又以定慧殿栋,年久荒残,金像露坐,慨然以中兴为己任。道光庚戌夏,南州彭都转玉雯避地养疴,假居寺寮。敏偶从谭论,得申其请。两江制府陆公立夫,输三千金,踰月而轮奂蔚然,更廓旧式。咸丰庚申,英吉利至天津议和,开五口商岸。于镇江设领事税务。时润城犹因发寇戒严,不得设关建署,乃移焦山。税务司者,已踞松寥阁,麾其主僧出。领事至自然庵,麾敏曰:“去、去。”敏若不闻也者。因复语之曰:“尔不解邪?”敏曰:“解则解矣,属有所思耳。吾意中西虽别,国礼无异。今日可夺吾庵者,他日亦为人夺。何必自君始邪?”领事默然,后欲去佛像,亦为敏所折服。领事知不可夺,立约租为宾主焉。然西人性乐山水,尤喜高旷。自海门溯江而上,焦山屹立中流,形若砥柱。南屏象阜,北带沙州,波谲云诡,旦夕数变。屡欲购地筑室,以为游息,终以敏一言而寝其事。故西人虽久寓山中,不得置一椽者,敏之力也。平昔虔心焚修,寺规整肃,中外钦之。以同治甲子四月二十七日示寂,塔于城东万寿寺云山。隙任赐为之传,杨葆光并记其与英人问答,详具山志。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六
释大定,字密源,姓邓氏,黄陂人也。父学浩,母蔡氏,雷雨中见宝塔涌见其前,感而有身。故生有自来,幼而素食,有志遗尘,及严慈见背,诣随州仁圣寺礼本分剃度,同参大千知为道器,时善诱之。定为沙弥,即精进猛勇,胁不沾席。咸丰五年,定年三十二,从襄阳净信寺映川圆具。遭逢寇乱,三为贼虏,皆因缘得脱。避兵年馀,居徙无常。入蜀至宝光寺,参妙香不契。乃遍历终南、五台、九华、普陀,维扬之高旻,毗陵之天宁,皆定问道处。最后至金山见观心慧,令参念佛是谁有省。定本名大顶,观问名时,聆音未悉,误为大定,乃曰:“一定多少时?”对曰:“不堕诸数。”观笑曰:“可谓大定矣。”自是始更名大定,久之命为领釉。同治甲戌,观示寂。时定已还鄂,居归元寺,迎之还山。初不言住持事,既至丈室,首座惟请继席,竖辞不允。惟偕众僧环跪不起,定不得已,许之。然性枯淡,居二年即退。仍禅诵不倦,虽老不假给侍,躬自缝浣,或略失威仪,即跪佛前痛自责励,学者为之感泣。室中惟一禅床,常坐一日如弹指顷,尚言恐有走漏,愧古人多矣,其真诣如此。光绪癸卯年已八十,众讲开期弘法,登坛乞戒者五百馀人,极一时法会之盛。丙午七月,偶患疾,延医视之。定笑曰:“我本无病,奚用药为?”犹兀坐自若。高居士者,本五戒弟子,辞之他往。定曰:“勿去,恐汝回时不及见。”或以为戏言。至八月三日,有请益者,初不之答,哀恳再三,乃厉声曰: “汝真欲参禅,祗须到底毋懈,若中道而返,前功尽弃。”言词痛切,闻者堕泪。明日五鼓,呼侍者扶起,端坐至日午,头稍低侧。或呼曰:“老宿平时脊梁如铁,今何乃尔?”定闻,即举头,泊然而寂。清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四日也。寿八十三,腊五十有五,坐五十二夏。茶毗火灭,远见其面目如常,俨然入定。近视则薪尽无馀,获舍利无数,塔于五峰山之阳。生平教人真参实悟,不贵口头利滑,偶拈古人论说,皆得其要。尝游普陀,与一座主论“二六时中,安身立命”之处。喟然叹曰:“真妄相待,纵饶證真,亦是对待边事,岂究竟耶?”闻者感服。弟子慈本,状其行事,乞释敬安为之铭。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
释续成,字觉道。姓徐氏,善化人也。家世力农,澹怀朴素。幼而祝发,入邑中城隍庙为沙弥。性明敏,主僧如静教之经论,便能了解,知为法器,久之竟付衣钵。当咸同间,粤寇窃发,曾国藩治兵衡湘,一时豪隽,浮湘上下,多与成为方外交。及乱定,安辑抚恤诸善举,成率隐与有力,而尤以兴复祖庭为志职。初上林寺被摧毁,改为印卷局,而省会遂无丛林。成慨然动念,请于巡抚王文韶,卒申所愿,讲席复启,祖道重光。开福寺,旧为丛席,寺田为田户所夺,日形衰削,田户隶曾国藩部下,积功至总兵,主僧无可如何。成乃倡捐巨赀,赎归侵田,立石以警来者。麓山寺田亦为人侵据,成亦殚力清还。见义勇为,不辞劳勚,谷山住持改传法为薙度,法门讼之,成为晓譬,谷山退院,其讼遂息。成广颡方颐,谦下洽众,乡夫村童,望而展敬,以光绪甲申仲春示寂,寿六十一,腊五十四,塔桐溪寺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5—1882 【介绍】: 清僧,字豁然。出家四川合州双观寺。儒雅有识,嗜于医学。尝应合州天上宫主持僧之召,入该寺修行。天上宫所储医籍甚多,遍览诸书,医道日进,尤以外科最精。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药龛(一八二五—一九零九),名昭尘,号石头陀,俗姓赵,常熟人。虞山三峰寺和尚,后升主持。好读书,内典而外旁及子史百家,工诗善画,与翁同龢友善。有《药龛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六
光莲,字利华,泰州合氏子。八岁出家,初事岱岳寺僧为师,后于华山受具,遍游天台、九华、南海。光绪纪元五月朔,祢修夜起,见香炉有光,状若莲花。五日,而光莲至寺,祢修异之,因授以衣拂。垦荒竹,重造山门及金刚殿,以节省馀资,未尝募叩。生平苦志清脩,与物以诚,无疾言厉色,尤好劝人为善。光绪戊戌二月九日示寂,年七十四,亦葬玉带槁南。
人物简介
维基
邱对欣,广东琼山县高坡人,进士出身。咸丰六年(1856年),登丙辰科进士,钦点知县、签掣直隶柏乡县知县。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普德,字慈云。姓傅氏,大兴人也。母贾氏,慈心爱物,茹素奉佛。生子三,长次皆以痘殇,德最小尤钟爱,及痘发,复濒于危,乃虔心祷佛,愿度为僧,竟获安。九岁礼药王庙奇峰为师,未入寺而峰寂,因从同参长者学经典。寺有塾师,教授童蒙,日就正之,兼诵儒书,颇解文义。年十九,始祝发。道光二十五年冬,登潭柘山秉尸罗于西峰。由是亲近善友,栖息禅堂,精研毗尼,举止威仪,昕夕无懈,众以清才目之。后膺维那,充收掌,和辑僧伽,权衡出入,秋豪不爽。复擢引礼,至教授羯磨。二十年间,备𠪾辛勤,尤以谨慎小心,不昧因果为本,故一生廉介自持,不宝珍玩,不茍财利。尝曰:“珍奇异物,人之所欲,远之则无害。仁义道德,人之所尚,行之则致祥。吾辈身登戒品,当力除贪嗔,勉修梵德,庶报佛恩耳。”翊教寺海然,察其功行,知为法门砥柱,以所得敕封阐教禅师达天理祖衣卷付之,为贤首宗三十四世,达天第五传也。自得法后,益加策励。同治六年,为众推举,继席岫云,倡导清修,法侣云从,食指恒逾二千,法喜之盛,异于曩日。每念梵宇倾圯,风雨飘摇,游众往来,无所栖止,于是先立刹竿,以壮观瞻,次修斋堂以供僧饭,继而东西诸殿,南楼禅寮,左右廊庑,方丈、静室,上则舍利塔、大悲殿,外则龙潭、观音洞、少师室,阙者补之,旧者新之,金碧辉煌,参天耀日。其他则有黎园奉福寺,城内翊教寺,皆下院也,并严藻绘,蔚为大观,二者尤以奉福为香火出纳财产总汇之区。每当秋月春风,游客往来,檀越憩息,得信宿之安,免奔驰之劳,人多便之。普德幼性颖异绝伦,双眸炯炯如晓星,言笑不苟,素喜事佛,虽在尘俗,常默默端坐如僧伽,识者知为再来人。事母尤孝,所得䞋资,悉以供养,不使年老有所缺乏。既居丈室,更持平等,六时行道,一意念佛。法眼所照,职事得人,故能兴废起衰,所作皆办。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松青,字空万。姓蔡氏,安陆人。幼性诚实,喜聆因果。年方舞勺,便从剃落,栖于沙津清凉寺。弱冠禀戒于旧口莲华寺,专精毗尼,笃志勤修。尝受《华严》、《法华》、《涅槃》大乘诸经,知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故矢志弘扬净土,以令佛为本,及从事游参,诸方尊宿,佥以法器目之。咸丰九年,始来东山,时章华法席欲坠,沙市耆旧马印川、李星垣辈,举松为住持,请于江陵令张公,一见即相赞许曰:“松禅师神气静穆,不染浮嚣,是诚有道者。”及入院,见败宇颓垣,荒榛满目,慨然以兴复为己任。始事叩募,有以秽物予之,松绝不与校,坦然无忤。虽重耳受块,师德乾唾,方之蔑然,人以是服其雅量,感厥真诚,欣欣乐助。不二载,佛像庙貌,焕然一新。三年退谢,尽其所馀,遗之继席,一衣一钵,飘然长往。首登五台,旋践峨嵋,四年复返沙津,仍栖东山。四众叩请,更还本寺,因念规制粗定,将专志净修,闭关七载。一日寺僧上市,马君印川问曰:“松禅师何日出关耶?”寺僧曰:“未也。”马君曰:“吾昨于行路见之非邪?”遂从至寺,见封识如故,乃叹其神异,久之而去。松生平笃厚,语不妄发,六时礼诵,五十馀年无一日虚度,归依弟子数百人。尝建涅槃会,垂数十秋。光绪二十六年佛涅槃日,忽喟然曰:“余于斯会,止于今矣。”明年春,果示疾,二月十九日,合掌向西,说偈而逝。寿七十六,腊六十三。茶毗时,五色火光似莲花飞舞,远近观者,睹此异相,嗟咨无已。塔于本寺旧藏。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八
释离麈,字镜江。姓万氏,衡阳人也。幼性慧颖,不好俗嚣。虽贫困失学,而出语成韵,若有夙因。咸丰丁巳祝发郡城韩公祠,礼师禅机长老,究心生死,苦行二十年,拜《华严经》六部,勇猛精进。一日始破本参,有偈曰:“在麈都不染,自乐性真天。”犹恐见道未明,慨然舍去,朝九华、南海诸名胜。豁尔了悟,复呈偈云:“一朝打破万缘空,面壁达摩成正觉。”及归于衡城中正楼,创立禅林,一时名流,如刘观察晟斋、杨廉访赓云,皆乐为之助,卒成厥志。自是日持一卷,朝夕朗诵,以笃修净业为务。尝有偈云:“煆成炉火已纯青,内宝何须外索因。性海圆融归一片,时时不昧本来人。”清泉盛炳昆为叙其事,入宗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