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丘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2,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245 246 247 248 249 251 下一页
邱炳萱
释常照(字 昌道 号 云帆 夏 )
释常慧(字 朗照 )
释常顺(字 智成 王 )
僧廉泉(字 惠卿 号 南湖、岫云、小万柳居士、万柳夫人 名 廉庄 )
邱汝滨(名 宗华 )
释常析(字 五空 刘 )
邱景章(字 端甫 号 苏斋生 )
丘树甲(字 崧甫 )
释宗兴(字 世昌 张 号 富蓄 )
丘复( 馥 字 果园、菏公 号 荷生 )
释华山(字 云泉 陈 )
释慈寿(字 松华 号 幻栖 )
释日照(字 信林 孙 )
其它辞典(续上)
僧宗仰(别称 中央 号 楞伽小隐、乌目山僧 浩舜 )邱炳萱
释常照(字 昌道 号 云帆 夏 )
释常慧(字 朗照 )
释常顺(字 智成 王 )
僧廉泉(字 惠卿 号 南湖、岫云、小万柳居士、万柳夫人 名 廉庄 )
邱汝滨(名 宗华 )
释常析(字 五空 刘 )
邱景章(字 端甫 号 苏斋生 )
丘树甲(字 崧甫 )
释宗兴(字 世昌 张 号 富蓄 )
丘复( 馥 字 果园、菏公 号 荷生 )
释华山(字 云泉 陈 )
释慈寿(字 松华 号 幻栖 )
释日照(字 信林 孙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宗仰(一八六五—一九二一),又称中央,别号楞伽小隐、乌目山僧。俗家姓黄,名浩舜,常熟人。出家三峰寺为僧,转投镇江江天寺受戒,后投身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参与辛亥革命。圆寂于南京栖霞寺。
人物简介
维基
邱炳萱,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光绪乙未科殿试,登进士三甲55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常照,字昌道,号云帆。姓夏氏,海陵人也。根植菩提,生而敏慧。九岁厌腥,领鉴澄远。年及舞勺,通经史大义,不逐嘻游。值洪扬之乱,家人流离,孑焉块处。有衣紫者,奇其俊峭,欲裸负之以为其子,照不屑也,因以计说。年十五乃归依春庭于观音庵受薙,经翻贝叶,口诵如泻,香动木樨,心清得妙。弱冠受具于焦山大须,神秉隽悟,智理双融,典习律教,中边俱彻。须器其量识,授以衣钵。乃本其誓愿,期济群惑,辞师行脚,苦志参方,望名蓝而戾止,入虚白而知空。偶息金山,从观心慧研穷一乘,复返焦岩执事监院。铠披坚忍,幢树精进,清课六时,调御四众。及主丈席,提倡戒乘。钟磬凛彻于鹫峰,杖拂谨严乎鹿苑,慈云罨覆,觉树虇蕍,甘露沾濡,慧珠莹澈,密持功行,殚心梵籍,尝注《金刚般若经》若干卷,尚待梓行。二十年间,虽事著述,不坠事功。创建海云枯木诸殿堂,整设僧寮,严饰佛像,朝晖灿其雕栋,宝燄见其金身,吁亦勤矣。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示寂,僧腊五十有三,塔于夹山竹林寺右。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二
释常慧,字朗照,霍山人,少从池州青阳九华山净度寺出家。光绪初元受具戒于甘露。十七年四月九日,始来常州天宁。归心净土,专诚念佛,刻苦精勤,阅十五载,无一息稍懈。后迁普同院,仍持苦行,至老不衰。寺内有闭关僧,慧每为护关,亦经多期。日诵《法华》,见药王焚身,因弘兹愿,舍身救世。宣统三年,时事改革,天下多故,道德日丧,欲实行其志,昌明佛法,挽回人心,化争竞为慈祥,弭贪嗔于未发,天地杀机庶有止息,耿耿此怀,久不得遂。甲寅四月十七日夜半,于院墙东畔,积薪如小座,端趺于上,举火自化。时年六十有九。慧有一徒,为乡寺主,数日前属之曰:“余欲焚身,烦尔举燎。”徒漫应之,终不果来。当火起时,往观者众,见其合掌,端坐于火光中,盖焚已过半矣,乃袈娑成灰,而铜钩犹悬于肩下,的然不坠。盖其道心坚决,视死如归,故能周身火发,节节然烧,痛苦俱忘,分寸不移。非具真解脱,得大自在,讵能端凝不动,从容以去如此乎?树旁设香案,垆火未烬,想见虔诚礼佛,然后就化。当时见者,莫不敬仰嗟叹,发起信心,群竞施舍,于焚身处建塔其上,狄葆贤为记其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三
释常顺,字智成。姓王氏,俗呼王三,涉人也。父母早世,少依邑中松尔寺同兴祝发,蔬食苦行,幽闇独坐,不与众处。常自言笑,若与人晤,及就察之,块然一室,人莫测所由。清同治十三年,诣京西潭柘山,从慈云受具戒。既得度牒,便造寺北高峰极颠置焉。归谓其侣曰:“吾牒俾虎守之。”人笑其妄。然自是居无常所,髣髴若狂。寺东山旁有蝎子洞,六月寒风袭人,或不敢近。顺独居之无恙,人始异焉。尝为人治病,无方药针炙,偶拾木叶草茎,杂以牛溲马勃,饮之辄愈。人以是奇之,竞相传说。求医者日益多,则息于树梢崖巅以避之。有寻得者,辄谩骂。已而复随拾与之,使去。时值瘟疫流行,顺至津沽,为人驱疫,所至就差,人多信仰,为造像奉之。今河东桥畔人家,犹时相膜拜。顺往来津京,飘忽无定,时见时隐,或向人作禽言兽舞,多不可解,以“魔佛”号之。光绪十六年春,顺赤体跣足,手持白灰粉石,于山树崖壁,图画龟黾鱼鳖。人或怪之,但云到时便知。至秋七月,山洪暴发,寺门外石桥,沟深十丈,至是水高于桥数丈。荡析林屋,漂流数百里。寺中铜鼎重万两,为水冲至罗滩村南,后运还寺。新房村东首庙前古槐,大十围,乘水浮去,自佛门沟至房山县,地四五十里,因根石盘结,树随水行,不偏不倚,卒止于沟口,亭亭若张盖,至今存焉。当水发时,居人登高,见有兽而角者,涌浪澎湃,状若怒涛,或云:“此蛟也。”顺独预知其兆,人始服其神异。庚子之变,肇于拳民。联军入京,两宫西狩。六部长官,先后奔赴行在。达宦富室,纷纷迁徒,都城一空。先数月,顺不著衣履,游行市间,袒露胸膊,指示人曰:“上半截,一扫光。”且行且唱,多不解其故。及拳祸作,红镫教出名曰“一扫光”,其言乃验。当水灾后,寺宇倾废,方欲兴修,正待募集,适恭忠王出游,将至山寺。顺悬两铁钩于颐,独坐石桥候之。王至,奇其状貌,又习闻山有异僧,因戏之曰:“汝坐此何为?”曰:“化缘。”王曰:“化谁。”曰:“谁肯舍,吾化谁。”王曰:“吾闻汝有道行,能食椒四两不死,吾助此缘。”顺果食之,卒无恙。恭王前后舍施钜万,规模闳廓,金紫㶷赫,殊胜于前,顺之力也。然鸠工估直,出入经营,顺不过问。敝衣行囊,放浪自若。尝游京市,走入倡门,直躯卧闼,踞床高坐,两手金钱盈握,伎女环观,复指肘后一囊,白光粲粲,若数千银饼,笑谓之曰:“若爱我,即予若。”然伎寮素闻魔佛,敬之若神,俱莫敢近。顺出以金钱掷地,铿然有声,迫而视之,若流入地中,都忽不见。行疾如飞,走马逐之不及。宣统元年正月元日,示微疾,作偈别众,曰:“始来终去五旬五,状疯类禽与兽舞。人赠别号称魔佛,愿众醒迷说三涂。”寂于水云堂。清御史徐花农者,感厥神异,执弟子礼。是夕梦顺至其家,伎乐前道,天花缤纷,与之别曰:“吾今他去,老虎洞里,烦君护持。”醒而异之,明日探视,则顺于子时入灭。徐于西山洞中,塑像奉之。至今乞药者,灵感尤甚。顺生时尝作偈云:“将来罗侯岭上平,片野荒凉行路希。”独自吟咏,人莫得其故。及洪宪改元,袁总统将即帝位,使人至西山,削平罗侯岭顶,以通车路。殆所谓岭上平与?尚未至行路希也。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廉泉(1868-1931) 字惠卿,号南湖,又号岫云。无锡人。在杭州与上海有别墅皆号"小万柳堂",远祖廉希宪为元右丞相,曾在北京钓鱼台构别墅,周植柳数百株,名之"万柳堂",此盖袭之,以怀先德也。杭州小万柳堂在花港观鱼处,亦名廉庄,后归蒋国榜,即今之蒋庄也。27岁中进士。 曾参与"公车上书",结识孙中山、徐锡麟、苏曼殊、吴稚晖等。 辛亥后隐居北京潭柘寺(又名岫云寺,廉号本此),殁即葬此。有名句"夕阳穿树补花红"。 吴芝瑛(1868-1934) 女,字紫英,号万柳夫人。桐城县高甸人。廉泉妻。生于桐城派文学家庭,父吴康之(号鞠隐),与吴汝纶为族兄弟,历任山东恽县等地知县,为官期间结识山东齐河县知县无锡人廉仲高,订儿女婚约。光绪十一年结婚,在无锡南门水獭桥居住十二年,后随丈夫移居北京。以诗书闻,瘦金书尤佳,慈禧称赏所书《楞严经》,特予召见,受两宫赏赐。光绪三十三年(1907)盟妹秋瑾被害于绍兴古轩亭口,吴方病,即约盟妹徐自华在杭州西泠桥畔买墓地,义葬秋瑾,并手书墓碑"鉴湖女侠秋瑾之墓",旬余撰《秋女士传》、《秋女士遗事》。归上海"小万柳堂"家中,供奉秋瑾遗像,改堂名"帆影楼"为"悲秋阁"。袁世凯称帝,愤然作万言书,有云:"公朝去,而吾民早安;公夕去,而吾民晚息;公不去,而吾民永无宁日。"人物简介
廉泉,(1868.3-1931.10),字惠卿,号南湖,又号岫云、小万柳居士,无锡城内水獭桥人。5岁入学读书,16岁中秀才,19岁与安徽桐城吴芝瑛结婚。1894年中举人。精诗文,善书法,嗜书画、金石,并以其诗文书画交游于王公贵人之间。 民国20年,他独赴北平潭柘寺养病,并因信佛而入寺为僧。同年10月6日,病逝于北平协和医院,安葬于潭柘寺旁,终年63岁。 遗著有《南湖集》、《潭柘集》、《梦还集》、《梦还遗集》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邱汝滨,1898年生,别名宗华,潮州府城人。位窘于宦途末阶,身囿于南粤一隅;然著述未间,有诗集《瞩云楼吟草》、《适己集》、《一叶集》、《归里集》、《村居集》及笔记总汇《蕉窗随笔》等。1998年汝滨百年诞辰时,潮州诗社为其集成《瞩云楼诗存》6种。抗战期间曾为揭阳电报局长,记录榕江逸事颇多。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八
释常析,字五空。姓刘氏,衡阳人。赋性诫悫,本分自持,取予之严,甚于一介。衡俗八月,男女相率朝岳,三五七步,手持香灶,拜于道左,劝孝歌词,高唱入云,响应山谷,远近化之。析于光绪七年,欲报叩劳,积诚三载,遇果月师,赠以《法宝坛经》、《佛祖心要》及净土文,读之敬喜交并,乃诣罗汉寺求静田开示,示以念佛法门,拳学服膺,十四年,始受具于南岳祝圣。精进毗尼,兼穷性相,诵《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句,知本来无物无相,须自性妙明心中所见,一切境即见自心如来。看《法华经》知此中开权显实,深固幽远,无人能到。读《地藏经》至“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知住相布施有为功用,凡所作一切功德,迥施法界众生,不作所施,不作所受,不求果报,三轮体空,福无比量。自是目涉诸经,皆有启悟。居来阳金钱山一载,究竟念佛,不与人言,坐禅左右,不问名字。十八年壬辰,归衡职西禅寺监院,时主座普明,方事兴造,除莱缉宇,因基成殿,自禅堂、法堂至于厨库,一砖一瓦,一木一石,筹运所需,丝豪无苟,佥曰:“非析相助,无以语此。”故昔年寺租才五十石,既赡工食,反增旧额,至三百馀石,此可概见也。已而求静,退处小庵,取藏中诸祖语录,切近日用者,节其大要,编入课本,以为规式,行住坐卧,字字指心,句句是佛。清晨合掌,名佛千声,迄于昏暮,精神罔懈,或礼《净土忏》,或诵《楞严咒》,回向三归。数十年中,无或稍间。庚申秋,北至燕都,居法源寺,主僧道阶旧与同参,仰其清操,付以管钥,勤劳三载,举千日水陆,开无遮大会,功果圆成,更弘戒法,新徒四百,聚食万指,庶务殷繁,而析以积叩示恙,至壬戌正月四日说偈别众,偈曰: “本来无有种,无种亦无生。不出亦不入,当生生不生。本来无有念,无念亦无生。不变亦不动,当念念不生。”又曰:“念本无念,弥陀全见。圆圆明明,不动不变。”阇维,舍利莹然大者如豆,小者如粟,将归塔衡阳云。
人物简介
维基
邱景章(1872年—1920年),字端甫,号苏斋生,安徽全椒县人,晚清进士,学者。邱景章世居城内金家巷。其父母早丧,16岁入选廪生,18岁乡试中举,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进士,殿试居三甲第五十名,试署湖南嘉禾、宁乡、清泉知县,后实任邵阳知县、宝庆知府。民国元年(1912年)春,安徽都督柏文蔚聘其为政治顾问,因故未能成行。同年出任全椒县首届参议会议长、全椒中学校长。
人物简介
全台诗
丘树甲(1873~1900),字崧甫,苗栗县铜锣湾人。为丘逢甲三弟。兄弟皆受教于父亲丘龙章,不但读书互相砥砺,母丧后更彼此扶持,昆仲感情甚笃。丘逢甲尝赋诗称崧甫「三岁识四声,七岁能文章。十三冠童军,英声震文场。」(〈题崧甫弟遗像〉),可见其属早慧之才。丘树甲于光绪年间补博士弟子员,文章曾受知于唐景崧与刘铭传,故唐景崧特命其随兄丘逢甲入台南府署读书。甲午战起,奉檄办理全台义军营务处。内渡后,返嘉应州镇平原籍定居,并由广东巡抚许振袆奏准为海阳县学廪生。光绪二十三年 (1897)往来于潮、嘉之间,兼事农商,以所得资助丘逢甲办学。光绪二十五年(1899)冬,与丘逢甲共同筹画岭东同文学堂事宜。翌年春,原拟与逢甲同赴南洋群岛筹募学堂款项,未能成行,是年因病过世,得年二十七。〖参考张胜彦《台中县志‧人物志》,台中县政府,1989年9月;邱炜萱〈挥麈拾遗〉,《岭海云日楼诗钞》,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 〗其诗作目前仅得见以下数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宗兴,字世昌。姓张氏,崇庆人也。父万锜,有隐德。母郑氏,梦抚松枝而生。兴赋有殊性,髫年秀发。幼礼上光严寺心维薙度,初习课诵,即问其师曰:“出家如此,还有事否?”心维大异之。年二十四,始受具于宝光慈心。上光严寺者,亦称上古寺,禅林虽启,毗尼无闻。及兴得戒归,一方观感,始重律仪,更励苦行,不惮勤瘁,经营缔造,寺貌聿新。旧有《龙藏》,岁久蠹蚀,颇多残缺,兴为之写补,凡数十百卷,累时经岁,几易寒暑乃告完备。及登主席,百废具举,规制弘大,无异丛林,达士名流,咸与亲近。已而发志南游,参访名宿,光绪癸卯冬归。所證益深,宝光本立驰函相促,即付以法,畀之重任。先是,宝光古刹建自唐时,垂数千年,号为富蓄,人多觊觎。清之季世,新学流行,夺寺设校,所在告控,本立处此,难于应付,知兴精敏彊干,善解方便,必能操纵裕如,兼品德清高,众所推敬。故继席之后,外侮不侵,寺中资积,赖以无损。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丘复(1874-1950年),原名馥,字果园,别号荷生,又字菏公。念庐,其居室也。福建龙岩上杭县人,生性聪颖好学,岁赴省试,考中举人。他从事教育的同时,潜心著述,著有《念庐诗稿》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三
释华山,字云泉。姓陈氏,乐清人也。生有奇资,气宇清峻。十岁出家于双狮山净济寺,礼允参度为沙弥。初习教乘,敏慧天钟。光绪十一年,听大海讲《弥陀疏钞》,辄能依所闻义,对众敷演。时年近志学,人多惊叹。后得戒于明因寺宝祥。遂游学明州广利寺,从晓柔妙智二师习天台,于弘纲要旨,了然解悟。梵呗之暇,兼嗜文学,吟咏山水,自适性情,尤善绘事。中岁遍游名胜,历蹑讲筵,所至之域,靡然从风。道誉日隆,顾操行刻厉,不欲以辩慧自见。尝闭关于净济寺,忽焉三载。又结茅天台深处,不入尘市者几易寒暑。三十二年春,讲《妙法华经》于台南五峰流庆寺。已而言旋东瓯,复奄关于法华寺。会世变方棘,学风日坏,僧纲不振。州县竞立新学,往往假佛寺为校,提僧产充之,而缁林骚然。始谋自保山方,厌弃牙慧。研穷玄理,博极中外。哲学群书,宗教典籍,天文格致,唯物唯心诸学说,靡弗贯通,会彼万殊,融入佛乘。故发论铮铮,群相折服,始得请于学部,行省自设僧学,立佛教会。前所侵借,率多归返,山启之也。宣统二年春,讲经于灵隐。未几,为谛闲要任佛学编辑,而浙西当湖宝塔寺本山提倡净宗者,又请讲《弥陀疏钞》,法雨缤纷,席不暇暖。后因兴复乡寺,重修白鹤,改为丛林。不数年,果于荒烟中,化为宝坊。佛光道声,与东南诸名刹相晖映。而山竟超然善去,功修俱圆。盖寂于戊午九月二十日也。著有《卐云诗稿》一卷,为当代词家所称赏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慈寿,字松华,号幻栖,汉阳黄氏子。九岁于江夏龙池堂礼福善披剃,初学瑜伽,见日落时便凄然泪下。十五闻雷声得念佛法门。光绪三十年,受具戒于黄州安国寺慧明,始事游参。尝于真寂寺耆旧堂有宏上人问不去不来时䛡,疑情如窒,忽闻墙外人声,豁然有省。遂述偈云:“十年参叩事更奇,无端平地忽生疑。一声打破疑团后,万妙千玄总自欺。”即阅《宗镜序》“真源湛寂,性(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云云,似有證据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日照,字信林,姓孙氏。生而颖异,托迹桑门。年十二,依福善庵谷山薙染,内外经典,锐志研求。光绪二十年,受具于金陵宝华浩净,律学精勤,威仪无忒。旋于焦山讲筵,谛听真义,金山宗匠,参叩玄旨。由是教观双明,禅心独印。复闻通智法师讲《楞严》于维扬万寿寺,径往相依,止息十年。忽生惺悟,刺指书《华严经》八十一卷,《法华经》七卷,血痕犹在,悲愿益深。更礼阿育王释迦舍利,然指两度,信心泼泼,了无恸苦。尝慨念祖庭,栋屋颓败,力任修建,焕然改观。寻徇众请,主席扬州福缘八载,辛勤重造山门、河堤、禅堂、经楼、净室、廊庑七十馀间,将次落成,忽遇狂飙,楼阁倾覆,忿不欲生,赴水几没,以救得苏。复感檀助,劬劳三载,卒复旧模。以辛酉九月三日示寂,春秋四十有八,僧腊三十有六。照戒行森严,生平无倦,《楞严》十卷,晨夕讽诵,寒暑罔间,于禅教莲宗,皆得其奥,念佛利生,望人甚深,开导法化,如瓶泻水,倾心造福,财不私蓄,尤为僧所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