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绿杨两家春

相关人物
张融
 
陆慧晓


《南史》卷四十八《陆慧晓传》
慧晓与张融并宅,其间有池,池上有二株杨柳。点叹曰:「此池便是醴泉,此木便是交让。」及武陵王晔守会稽,上为精选僚吏,以慧晓为征虏功曹,与府参军沛国刘琎同从述职。琎清介士也,行至吴,谓人曰:「吾闻张融与慧晓并宅,其间有水,此必有异味。」故命驾往酌而饮之。曰:「饮此水,则鄙吝之萌尽矣。」

例句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白居易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骈字类编》:两家(两家)
唐 白居易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分类:两家
《國語辭典》:一手托两家(一手托兩家)  拼音:yī shǒu tuō liǎng jiā
替两方说合、办事,立场中立,不偏向任何一方。《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可倒别的人家作媒,是拿把蒲扇;姐姐作媒,是拿把刀。一手托两家,当面鼓,对面锣,不问男家要不要,先问女家给不给。」
《漢語大詞典》:一客不烦两家(一客不煩兩家)
谓一人全部承担或始终成全其事,不必另托他人。续传灯录·堂远禅师:“一鹤不栖双木,一客不烦两家。”后多作“一客不烦二主”。
《漢語大詞典》:一家不成,两家现在(一家不成,兩家現在)
常用为说亲不成,但两家关系仍然照常之意。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列公,你道‘两好并一好,爱亲才作亲’;一家不成,两家现在,何至於就糟到如此?”
《漢語大詞典》:一家女不吃两家茶(一家女不喫兩家茶)
俗谚。谓一女不嫁二夫。 清 翟灏 通俗编·仪节:“俗以女子许嫁曰喫茶,有‘一家女不喫两家茶’之谚。”
《漢語大詞典》: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一家人不説兩家話)
俗谚。意谓自家人不说客气话。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五章:“别说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家里没吃的,我分这一份钱,放在手里没用,我心里能过得去么?”
《国语辞典》:一女不吃两家茶(一女不吃两家茶)  拼音:yī nǚ bù chī liǎng jiā chá
一个女子不能许配给两家。旧时订婚礼上,男方须送茶叶给女方,所以女子许配人家,称为「吃茶」。《醒世恒言。卷五。大树坡义虎送亲》:「爹把孩子从小许配勤家,一女不吃两家茶。」
《國語辭典》:黄卷(黃卷)  拼音:huáng juàn
书籍。古时为防书蠹,多用黄檗染纸,因纸色黄,故称为「黄卷」。《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传》:「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
《漢語大詞典》:韩魏(韓魏)
指 春秋 时 晋国 的 韩 氏、 魏 氏两家大臣,后又共同分 晋 立国而为诸侯。后亦以“韩魏”称富贵之家。孟子·尽心上:“ 孟子 曰:‘附之以 韩 魏 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朱熹 集注:“ 韩 魏 , 晋 卿富家也。”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 秦 用 商鞅 之法,东弱 韩 魏 。” 唐 杜牧 《阿房宫赋》:“ 燕 赵 之收藏, 韩 魏 之经营。”
分類:两家大臣
《漢語大詞典》:二氏
指佛、道两家。 唐 韩愈 《重答张籍书》:“今夫二氏之所宗而事之者,下乃公卿辅相,吾岂敢昌言排之哉?” 宋 文天祥 《义阳逸叟曾公墓志铭》:“维二氏之蔽於死生兮,小其用於一身。” 清 阮元 《〈国朝汉学师承记〉序》:“两 汉 经学所以当尊行者,为其去圣贤最近,而二氏之説未起也。” 胡适 《费氏父子的学说》:“山林幽简之儔行于一室,名曰二氏。 老 氏,其徒静坐相传为专养心性。佛氏,其徒静坐相传为专悟心性。”
分類:两家
《國語辭典》:顶门(頂門)  拼音:dǐng mén
1.头顶、脑门处。《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諕得尚让顶门上丧了三魂,脚板下走了七魄。」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这三檐伞下怎向顶门上遮?唤侍妾,引领者。」
2.代人受过。如:「错并不在你,你何苦替人顶门?」
《國語辭典》:年家  拼音:nián jiā
科举时代,同年登科人的互称。《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德称两处投人不著,想得南京衙门做官的多有年家。」《醒世姻缘传》第九四回:「同县的认做表弟表兄,同省的认做敝乡敝友,外省的认做年家故吏。」
《國語辭典》:亲家(親家)  拼音:qìng jia
1.姻戚的通称。《荀子。非相》:「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续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东都之仪,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计吏会陵。」
2.称谓。男女两姻家的父母,对彼此的称呼。《新唐书。卷一○一。萧瑀传》:「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谒,帝呼为亲家。」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亲家》:「凡男女缔姻者,两家相谓曰亲家。」
《漢語大詞典》:两姓(兩姓)
结成婚姻关系的两家。《南齐书·礼志上》:“夫人伦之始,莫重冠婚,所以尊表成德,结欢两姓。”《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元来 唐 时衣冠人家,婚礼极重。合卺之夕,凡属两姓亲朋,无有不来的。”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小引》:“五伦之外,无妨别缔良缘;两姓之餘,到处可逢佳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