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2,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分类词汇(续上)
壮乳
扇风耳朵
人工蜗牛
耳三漏
耳下腺
腮腺
猞猁狲
《漢語大詞典》:壮乳(壯乳)
粗大的鞋耳。乳,草鞋上穿绳子的两耳。 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细端详……带着个高一尺和顶子齐眉的毡帽,穿一对连底儿重十斤壮乳的麻鞋。”
《国语辞典》:扇风耳朵(扇风耳朵)  拼音:shān fēng ěr duo
人的两耳轮倾向前方者。
《国语辞典》:人工蜗牛(人工蜗牛)  拼音:rén gōng guā niú
一种帮助两耳全聋的病人重获听力的电子装置。分成耳内及耳外装置两大部分,耳内装置包括内感应圈及两条电极线,耳外装置包括麦克风、外感应圈及刺激器。先由外耳道上的麦克风接受声音,刺激器将声音变为电流,送到感应圈,再经电极刺激听觉神经。
《漢語大詞典》:耳三漏
亦作“ 耳参漏 ”。 谓两耳各有三孔。旧传为圣人的异相。《淮南子·修务训》:“ 禹 耳参漏,是谓大通。” 高诱 注:“参,三;漏,穴也。”《尚书帝命验》:“ 禹 身长九尺有六,虎鼻河目,駢齿鸟啄,耳三漏。” 晋 葛洪 神仙传·老子:“﹝ 老子 ﹞耳有三漏,足蹈二五,手把十丈。”
《國語辭典》:耳下腺  拼音:ěr xià xiàn
两耳下方分泌唾液的腺体。可分泌唾液至口腔,内含淀粉酶及黏液素,可帮淀粉分解及润滑食物。也称为「腮腺」。
《國語辭典》:腮腺  拼音:sāi xiàn
分泌唾液的腺体。位于外耳下方,分泌唾液至口腔,内含淀粉酶及黏液素,帮助淀粉分解,并润滑食物。也称为「耳下腺」。
《國語辭典》:唾液腺  拼音:tuò yè xiàn
口腔中分泌唾液的腺体。有助于润滑口腔、浸润食物及消化淀粉。分为大、小唾液腺;大的有腮腺、颚下腺及舌下腺;另外还有许多小的唾液腺。也称为「唾腺」。
《漢語大詞典》:猞猁狲(猞猁猻)
又称猞猁。兽名。似猫而大,尾短。两耳尖端有两撮长毛,两颊的毛也长。全身淡黄色,有灰褐色斑点,尾端黑色。四肢粗长,善于爬树,行动敏捷,性凶猛。皮毛厚而软,是珍贵的毛皮。红楼梦第一○五回:“珠宝俱全……黄狐三十张,猞猁猻皮十二张。”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国土产东珠、人葠、紫貂、元狐、猞猁猻。”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九章:“这一天,降将 祖大寿 等献出了许多珍贵物品……皮裘一类有紫貂、猞猁狲、豹、天马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