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52,分44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私蓄
手头
私愤
子虚赋
私忌
口味
每位
私嫌
认识
分传
学费
信徒
代表
私誓
国籍
《漢語大詞典》:私蓄
亦作“ 私畜 ”。
(1).个人的积蓄。礼记·内则:“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晋书·食货志:“帝出自侯门,居贫即位,常曰:‘ 桓帝 不能作家,曾无私蓄。’故於 西园 造 万金堂 以为私藏。”明史·黄凤翔传:“陛下富有四海,奈何自营私蓄?”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钱粮者,朝廷之国课,非县官之私蓄。” 何香凝 《孙中山与廖仲恺》:“后来,我为了玉成他出国求学的志愿,变卖了我娘家给我陪嫁的所有妆奁饰物,连同私蓄一千多元,才算筹得盘缠和留学用费,我们二人便先后东渡 日本 。”
(2).私自贮藏。清史稿·敬谨庄亲王尼堪传:“又坐不奏 阿济格 私蓄兵器,降郡王。”
《國語辭典》:手头(手頭)  拼音:shǒu tóu
1.身边。《水浒传》第一回:「再有一个玉龙笔架,也是这个匠人一手做的,却不在手头。」
2.手中所有。指个人经济状况。《喻世明言。卷二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不瞒你说,两日不曾做得生意,手头艰难。」《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手头用来用去的,只是那散碎银子。若是二两块头好银,便存著不动。」
3.日常所用。如:「手头字」。
4.亲身、切近。《朱子全书。卷一六。论语七。太宰问于子贡章》:「圣人事事从手头更历过来,所以都晓得。」
《漢語大詞典》:私愤(私憤)
个人间的怨恨。宋史·张永德传:“ 高进 曰:‘ 张侍中 诛我宗党殆尽,希中以法,报私愤尔。’”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十一》:“予谓史书,实録也。詔誥一时之大事,纵使帝之所行不能副其言,岂容悉没之乎?此自 迁 之私愤,而 吕氏 深取之,遂以判 班 马 之才识,予未敢知也。”
《国语辞典》:子虚赋(子虚赋)  拼音:zǐ xū fù
文章名。汉代司马相如所作的赋。文中藉虚构的子虚、乌有、亡是公三个人彼此问答,用以讽刺帝王的骄奢。
《漢語大詞典》:私忌
(1).个人的仇怨。左传·昭公三年:“ 叔弓 如 滕 ,葬 滕成公 。 子服椒 为介。及郊,遇 懿伯 之忌, 敬子 不入。 惠伯 曰:‘公事有公利,无私忌。’ 椒 请先入。乃先受馆, 敬子 从之。” 杜预 注:“忌,怨也。” 孔颖达 疏:“ 懿伯 是 惠伯 之叔父,为人所杀,及 滕 郊遇 懿伯 之忌,逢其雠也。 敬叔 不入,以礼 惠伯 ,欲使 惠伯 报叔父之讎,杀彼人也。”
(2).私家的忌日。指父母及祖父母、曾祖父母死日。北史·毕义云传:“﹝又驾幸 晋阳 ﹞四品以下五品以上,令预前一日赴 南都 署表,三品以上,临日署讫。 义云 乖例,署表之日索表就家先署,临日遂称私忌不来。”新唐书·卢迈传:“将作监 元亘 摄祠,以私忌不听誓,御史劾之。”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二年:“ 卢迈 得风疾,庚子, 贾耽 私忌,宰相絶班,上遣中使召主书承旨。” 宋 洪迈 《夷坚丁志·西津亭词》:“今日太守私忌,郡官皆不会集。”
《國語辭典》:口味  拼音:kǒu wèi
1.珍馐美味。《北史。卷七九。列传。宇文述》:「帝所得远方贡献及四时口味,辄见班赐,中使相望于道。」
2.滋味。《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及至上了楼,要了菜,喝上酒,口味倒也罢了,就只喝了没两盅酒,我就坐不住了。」
3.对食品的嗜好。如:「川菜的辛辣,最合他的口味。」
4.对事物的爱好。如:「这件事正合他的口味。」
《国语辞典》:每位  拼音:měi wèi
每一个人。如:「此次活动所需费用,由每位同仁自行负担。」《红楼梦》第四三回:「老祖宗只把他姐儿两个交给两位太太,一位占一个,派多派少,每位替出一分就是了。」
分类:个人
《漢語大詞典》:私嫌
私人间的嫌隙;个人间的不和。晋书·刘乔传:“宜释私嫌,共存公义。”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六节:“ 张保皋 、 郑年 为保护 新罗 民众,放弃私嫌,合力禁止人口卖买,无愧为 新罗国 的英雄。”
《國語辭典》:认识(認識)  拼音:rèn shi
1.曾经相识。《红楼梦》第六回:「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馀者皆不认识。」《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打听仲翔在这里,特地找他说话。慕政也合他认识,拉来同坐。」
2.认得。如:「他上小学前,已认识很多字。」
《漢語大詞典》:分传(分傳)
(1).谓分别撰写传记。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明史稿:“至於 李廷机 与 沈榷 、 沈一贯 , 毕自严 与 陈新甲 同传,未免鸞梟并栖,殊无分晰,不如史臣之分传也。”
(2).指单个人的传记,与“合传”相对而言。
《國語辭典》:学费(學費)  拼音:xué fèi
1.求学所需的费用。《文明小史》第三九回:「我本来就要出洋的,只请东翁借给我一千银子的学费,我明天就动身。」
2.学生缴纳的肄业费用,别于杂费、膳宿费等而言。
《國語辭典》:信徒  拼音:xìn tú
信仰某一宗教的人。亦泛指信仰某主义、某学派、某伟人的人。如:「我们都是儒家忠实的信徒。」
《國語辭典》:代表  拼音:dài biǎo
1.由机关、团体选举出来或受委托及指派以代替众人、团体办事或表达意见的人。
2.替代人选。《文明小史》第四三回:「今天大帅本来是要自己出来演说的,因为多说了话怕发喘病,所以特委了这胡道台做代表。」
3.某一地、事、物的象徵物。如:「大使代表国家,所以他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漢語大詞典》:私誓
个人之间立的誓言。左传·襄公十八年:“ 卫 ( 夙沙卫 )杀马於隘以塞道。 晋 州绰 及之,射 殖绰 ,中肩,两矢夹脰,曰:‘止,将为三军获;不止,将取其衷。’顾曰:‘为私誓。’ 州绰 曰:‘有如日!’乃弛弓而自后缚之。”
分類:个人誓言
《國語辭典》:国籍(國籍)  拼音:guó jí
1.广义指权利之主体或客体隶属于某一国家的关系而言。如自然人、法人、船舶、航空器等,均有其国籍。
2.狭义仅指自然人,个人隶属于某一国家的关系而言。近世各国,均有其国籍法,必须取得某国的国籍,方为某国的国民。
3.国家的典籍。《魏书。卷六二。列传。李彪》:「今求都下乞一静处,综理国籍,以终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