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布罗温斯文学(布罗温斯文学)  拼音:bù luó wēn sī wén xué
中世纪法国东南的布罗温斯极为富饶,诸侯均好宴游,所以发展出以宫廷为主的方言文学,称为「布罗温斯文学」。
《国语辞典》:圆桌武士(圆桌武士)  拼音:yuán zhuō wǔ shì
中世纪英国亚瑟王(King Arthur)与骑士,常以圆桌举行会议,共商国家大事,故称这些骑士为「圆桌武士」。圆桌武士常行侠仗义,后世因此流传了许多浪漫爱情故事与英勇冒险事迹。
《国语辞典》:吟游诗人(吟游诗人)  拼音:yín yóu shī rén
西方中世纪末期一种流浪诗人吟唱诗歌、弹奏竖琴的传统。上自贵族王公,下至贩夫走卒,皆以欣赏为乐。
《国语辞典》:阿奎那  拼音:ā kuí nà
Thomas Aquinas
人名。(西元1225~1274)中世纪的神学家及哲学家。生于义大利的罗加萨加贵族家庭。一生以维护教理而努力,首次用亚里斯多德哲学的方法,以哲学方式论辩上帝的存在、上帝的性质与一般行为。讨论人类知性的能力与极限及善恶问题,以及人性如何透过耶稣基督与神性相合。著作极多,最重要的是《哲学大全》和《神学大全》。是士林哲学集大成者,被天主教会封为天使博士。
《国语辞典》:基尔特(基尔特)  拼音:jī ěr tè
欧洲中世纪时,工匠或商人依据行业,为了互相帮助、保护,以及垄断工艺技术所形成的一种协会,后来逐渐成为职业独占团体,也就是公会,如商人公会、手工业公会等,此制度于产业革命后衰落。基尔特经常被视为现代同业公会的前身,其目的与功能包括调解同行贸易利益的冲突、议定共同遵守的规范,以及建立与维护行业形象。基尔特议定行规的公共聚会场所与聚落,也常成为早期大学与城市的雏形,如牛津、佛罗伦斯、伦敦等。为guild的音译。
《国语辞典》:奥坎(奥坎)  拼音:ào kǎn
William Occam
人名。(西元1285~1349)英国哲学家,为中世纪最著名的唯名论者。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存在皆是个别的、单独的,而没有共相存在。为近代科学经验思想的先导。著有《逻辑大全》、《物理学节释》等书。
《国语辞典》:奥古斯丁(奥古斯丁)  拼音:ào gǔ sī dīng
Aurelius Augustinus
人名。(西元354~430)非洲迦太基人,中世纪教会哲学的鼻祖。曾综合希腊哲学与希伯来宗教信仰,用辩證方式表达教会中信仰的奥秘。著有《忏悔录》、《上帝之城》、《基督教教义》等书。
《国语辞典》:大陆法系(大陆法系)  拼音:dà lù fǎ xì
大陆法系系渊源于罗马法。罗马法自中世纪被欧洲大陆接受后,几成欧陆各国的通法,如现在的德国、法国、义大利皆是。由于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加速,因此在法律的精神或形式上,有些国家即不免彼此类似,而成为一个系统。如亚洲的日本及我国的法律,即属此系统。与大陆法系相对的是海洋法系,二者在刑事诉讼制度上相差很大。
《国语辞典》:鲁特琴(鲁特琴)  拼音:lǔ tè qín
乐器名,弹拨乐器。主要指中世纪到巴洛克时期在欧洲使用的一类古乐器之总称。为英语Lute的音译。其构造面平背驼,形似被剖成两半的西洋梨,琴弦由四条到二十条不等。西元十四到十七世纪间相当流行。后世的梨形乐器如曼陀铃等,均属鲁特琴类。
《国语辞典》:罗宾汉(罗宾汉)  拼音:luó bīn hàn
Robin Hood
中世纪英国民间故事中的传奇英雄。罗宾汉原为贵族,后因犯法而逃亡到诺丁汉森林,转而啸聚其他绿林豪强,从事劫富济贫的侠盗活动。其替天行道,济弱锄奸的行谊,不仅为时人津津乐道,更成为后代口传文学中的典型。
《国语辞典》:加巴拉  拼音:jiā bā lā
中世纪犹太宗教哲学的一派,主张对宗教经典作神秘的解释。其哲学结合东方神话及希腊思想而成,流传于欧洲各地。后泛指神秘的教义、魔法。
《国语辞典》:天动说(天动说)  拼音:tiān dòng shuō
中世纪前许多人相信地球静止在宇宙中心,而太阳、行星及其他天体环绕在地球周围运转。此说是与地动说相对立的宇宙观。也称为「地球中心说」。
《漢語大詞典》:烦琐哲学(煩瑣哲學)
(1). 欧洲 中世纪在学院中讲授的以解释天主教教义为内容的哲学,实际上是一种神学体系。由于采用烦琐的抽象推理的方法,所以称为“烦琐哲学”。
(2).指罗列表面现象,拼凑枯燥条文,使人得不到要领的作风和文风。
《漢語大詞典》:阿尔汗布拉宫
又称“红宫”。中世纪摩尔人统治者在西班牙建立的格拉那达王国的宫殿。建于1354-1391年。位于地势险要的山头上。四周围墙用红色石块砌筑。沿墙筑有或高或低方塔,墙内有许多院落,其中狮子院以其轻巧的券廊和雕有十二只狮子簇拥着的喷泉著称。整座宫殿的建筑风格富丽精致。
《漢語大詞典》:莫斯科公国
中世纪俄罗斯的封建国家。公元13世纪末以莫斯科(建于1147年)为中心形成。1328年伊凡一世获得“大公”称号后,改称“莫斯科大公国”。1480年伊凡三世时结束蒙古人的统治,1485年采用“全罗斯大公”的称号。1521年完成俄罗斯国家的统一。1547年伊凡四世称“沙皇”。后领土不断扩张,1721年彼得一世称皇帝,国名也改为“俄罗斯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