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0,分56页显示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9  50  51  5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补气固表
标本同治
直接灸
慢惊风
噤口痢
间接灸
亡血家
药捻子
心包络
生物能
太阳病
太阴病
干血痨
干霍乱
肝风
《国语辞典》:补气固表(补气固表)  拼音:bǔ qì gù biǎo
中医学上指如有心气虚、肺气虚,会产生自汗的现象,时当服用黄芪、白朮等,可补气虚、停止自汗,称为「补气固表」。
《国语辞典》:标本同治(标本同治)  拼音:biāo běn tóng zhì
1.中医上指治标与治本同时进行,依症状的主次、轻重诊治用药。
2.对问题的根本与表面现象,同时进行处理。如:「这种问题需要标本同治,才能澈底解决。」
《国语辞典》:直接灸  拼音:zhí jiē jiǔ
中医上指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或患处燃烧的一种灸法。
《国语辞典》:慢惊风(慢惊风)  拼音:màn jīng fēng
中医上指一种小儿病,患者常因吐泻而引起全身痉挛或神智不清,成人亦偶患此病。简称为「慢惊」。
《国语辞典》:噤口痢  拼音:jìn kǒu lì
中医上指患者不想进饮食的痢疾。
《国语辞典》:间接灸(间接灸)  拼音:jiàn jiē jiǔ
中医在施用灸法时,不将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而隔著姜片、蒜片、食盐末或药品制成的薄饼施灸,称为「间接灸」。
《国语辞典》:亡血家  拼音:wáng xiě jiā
中医上指平时患有呕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和金疮等失血性疾病的人。
《国语辞典》:药捻子(药捻子)  拼音:yào niǎn zi
中医外科治肿溃、外伤常用纸裹药成细管状以塞入疮口内,称为「药捻子」。也称为「药捻儿」。
《国语辞典》:心包络(心包络)  拼音:xīn bāo luò
中医上指十二经络之一。是包在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附有脉络,可通行气血。与心脏壁间有浆液,能润滑心肌,以避免心脏受伤。简称为「心包」。
《国语辞典》:生物能  拼音:shēng wù néng
中医上指气,是存在活体内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能。
《国语辞典》:太阳病(太阳病)  拼音:tài yáng bìng
中医的六经病症之一。为感受风寒邪气,正气开始抵抗的阶段,主要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颈项强硬。
《国语辞典》:太阴病(太阴病)  拼音:tài yīn bìng
中医六经病症之一。属里虚寒證的开始阶段,其特点是不发热,常见腹满、呕吐、泄泻、口不渴、食不下,脉缓弱等症状。
《漢語大詞典》:干血痨(乾血癆)
中医指妇女闭经、身体瘦弱、皮肤干枯、面色暗黑等症状。《歧路灯》第六五回:“俺家媳妇子,如今在家气的有乾血癆了。”《醒世姻缘传》第八回:“一个小丫头,唤着 小青梅 ,年纪十六岁了,忽然害起乾血癆来。”
《國語辭典》:乾霍乱(乾霍亂)  拼音:gān huò luàn
1.中医指患者腹中绞痛,吐不出泻不出的疾病。多由饮食不洁引起肠胃闭塞所造成。也称为「绞肠痧」。
2.比喻无缘无故的忙乱。《金瓶梅》第八二回:「諕的经济气也不敢出一声儿来,乾霍乱了一夜。」
《國語辭典》:肝风(肝風)  拼音:gān fēng
中医上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引发头晕目眩,四肢抽搐,口眼歪斜等病症。也称为「肝风内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