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0,分56页显示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50  51  52  5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肝阳
肝阴
肝郁
狗皮膏药
膏剂
膈食病
革脉
遁尸
恶阻
风疟
缓脉
黄汗
黄水疮
喉蛾
喉痧
《漢語大詞典》:肝阳(肝陽)
中医学名词。指肝的某些功能活动方面的变化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肝阳和肝阴保持相对平衡;如果阴不制阳,就会肝阳上亢,产生头痛、眩晕、易怒、耳鸣、失眠等症状。 叶圣陶 《抗争》一:“她想到这里,又兼早上起来还没吃东西,便觉一阵头晕,把旧有的肝阳病引起来了。”参见“ 肝阴 ”。
《漢語大詞典》:肝阴(肝陰)
中医学名词。中医认为肝脏有阳气,称肝阳;有阴血与阴液,称肝阴。二者相互为用,保持阴阳协调。红楼梦第八三回:“肝阴亏损,心气衰耗,都是这箇病在那里作怪。”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头昏口苦,这是肝阴不足啊!所以痰多气闷。”参见“ 肝阳 ”。
《漢語大詞典》:肝阴(肝陰)
中医学名词。中医认为肝脏有阳气,称肝阳;有阴血与阴液,称肝阴。二者相互为用,保持阴阳协调。红楼梦第八三回:“肝阴亏损,心气衰耗,都是这箇病在那里作怪。”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头昏口苦,这是肝阴不足啊!所以痰多气闷。”参见“ 肝阳 ”。
《漢語大詞典》:肝阳(肝陽)
中医学名词。指肝的某些功能活动方面的变化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肝阳和肝阴保持相对平衡;如果阴不制阳,就会肝阳上亢,产生头痛、眩晕、易怒、耳鸣、失眠等症状。 叶圣陶 《抗争》一:“她想到这里,又兼早上起来还没吃东西,便觉一阵头晕,把旧有的肝阳病引起来了。”参见“ 肝阴 ”。
《國語辭典》:肝郁(肝鬱)  拼音:gān yù
肝气郁结所引起的病症。有胸闷、脾气暴躁、饮食不振、腹痛等症状。如:「经常保持心情愉快,可减轻肝郁所引起的不舒服现象。」
《國語辭典》:狗皮膏药(狗皮膏藥)  拼音:gǒu pí gāo yào
1.中医外用的膏药,专治跌打损伤。贴于患部的皮肤表面,即可发挥止痛疗伤的功用。
2.旧时走江湖的人常假造狗皮膏药骗取钱财,故用以比喻骗人的东西。如:「你老是信口开河,简直和街口卖狗皮膏药的一样。」
《國語辭典》:膏剂(膏劑)  拼音:gāo jì
为中药一种内服剂型。系指中药材加水煎熬,滤渣,加入冰糖、蜂蜜等,熬得的稠厚膏状物。如茯苓膏、枇杷膏。
《國語辭典》:膈食病  拼音:gé shí bìng
中医指患有胸腹胀痛、下咽困难、吐酸水等症状的疾病。如:「他患膈食病已有好一段日子了,却一直医不好。」
《漢語大詞典》:革脉
中医学名词。脉象之一,外急而中空,常见于亡血失精之症。《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辨脉法〉》“寒虚相搏,此名为革”注:“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谓之革。革脉者,以鼓革而得名,外急中空之象也。”《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四诊心法要诀上〉》“浮极力革”注:“浮而极有力谓之革脉。” 晋 王叔和 《脉经·脉形状指下秘决》:“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絃。”
《漢語大詞典》:遁尸
中医学病名。流注的一种。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忍冬:“五种尸注……遁尸者,附肉入骨,攻凿血脉,每发不可见死尸,闻哀哭便作也。”参见“ 流注 ”。
《國語辭典》:流注  拼音:liú zhù
1.流通贯注。如:「长江流注东海。」
2.中医上指原发性脓肿沿著组织间隙、血管、淋巴管等导引到别处,形成新脓肿的症状。如瘀血流注、流注脓疡、淋巴管炎。
《國語辭典》:恶阻(惡阻)  拼音:è zǔ
1.消化不良,不想吃东西。
2.中医上指妇人受孕后,出现恶心、呕吐的妊娠反应。
《漢語大詞典》:风疟(風瘧)
中医病名。即疟疾。《素问·生气通天论》:“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漢語大詞典》:缓脉(緩脉)
(1).中医脉象。弛缓松懈之脉。常见于湿邪及脾胃虚弱等症。
(2).中医脉象。和缓均匀之脉。此为平人之脉。
《漢語大詞典》:黄汗
中医病名。《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集注引 尤怡 曰:“黄汗,汗出沾衣如柏汁,得之湿热交病,而湿居热外。”
《漢語大詞典》:黄水疮(黄水瘡)
中医外科病症名。皮肤病之一。初起如粟米,四周略有红晕,多痒少痛,破则出黄水。通称脓疱病。
《漢語大詞典》:喉蛾
中医病名。也叫乳蛾。症发时,咽部两侧咽弓、扁桃体肿胀、疼痛、糜烂,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患处很象蚕蛾,故称。《老残游记》第三回:“有个小妾害了喉蛾,已经五天,今日滴水不能进了。”
《國語辭典》:喉痧  拼音:hóu shā
中医上指猩红热一类的病。由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主要症状为高热、咽喉肿痛、发炎、溃烂,且全身伴有猩红色痧点。多发生于冬、春两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