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0,分56页显示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52  53  54  55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不按君臣
辨证论治
产后风
产后热
馋痨痞
缠经
肠痈
掣纵
拔火罐
败火
艾绒
八证
八髎
案扤
崩症
《國語辭典》:不按君臣  拼音:bù àn jūn chén
中医称药方中主药为「君」,辅药为「臣」。「不按君臣」指不依正规方式配药。引申为使用毒药的隐语。《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如此两三度,搅入一两样,不按君臣的药末,饎起成糕。」《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宋四公怀中取出酸馅,著些个不按君臣作怪的药,入在里面,觑得近了,撇向狗子身边去。」
《漢語大詞典》:辨证论治
中医指根据病人的发病原因、症状、脉象等,结合中医理论,全面分析、作出判断,进行治疗。也说辨证施治(‘证’同‘症’)。
《漢語大詞典》:产后风(産後風)
中医指孕妇产后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一种病症。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题叙:“ 梁三 的命运不济,接连着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于产后风。”
《漢語大詞典》:产后热(産後熱)
中医指孕妇产后因外感、血虚等原因引起的发热症。 海默 《从城里来的姑娘》:“我们儿媳妇害了产后热了,你看这药方能吃不?”
《漢語大詞典》:馋痨痞(饞癆痞)
中医病名。患者食欲特强,故称。亦以指贪吃的人。《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西门庆 笑道:‘儍花子,你敢害馋癆痞哩,説着的是吃。’”
《漢語大詞典》:缠经(纏經)
即传经。中医学名词。指外感热病的六经传变。即本经症候消失,而变为另一经症候。红楼梦第一○二回:“ 贾珍 连忙请了大夫看视,説感冒起的,如今缠经,入了足阳明胃经,所以譫语不清,如有所见。”
《國語辭典》:肠痈(腸癰)  拼音:cháng yōng
中医指肠腔脓肿。可分为大肠痈及小肠痈,前者指急性阑尾炎,多因湿热、气滞、血瘀等留驻肠中,气血郁阻而引起。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局部性压痛和腹肌紧张等。
分類:中医
《漢語大詞典》:掣纵(掣縱)
中医指痉挛的症状。
《國語辭典》:拔火罐  拼音:bá huǒ guàn
1.一种短小的烟囱,以铁或陶土制成,用时罩在火炉上,使燃烧的炭火更加旺盛。也称为「火拔子」。
2.一种中医疗法。以竹筒、陶瓷等制成的小坛或宽口瓶作为火罐。拔罐时,将点燃的酒精棉或油纸条,直接置于火罐内片刻后,趁热将罐倒扣在皮肤上。罐内因燃烧而空气减少,产生负压,皮肤被吸,引起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以达到治疗效果。通常用于腰痛、头痛、神经痛、关节炎和哮喘等多种病症。也作「拔罐子」。
《國語辭典》:败火(敗火)  拼音:bài huǒ
消除火气。如:「这是一剂败火的药。」
分類:中医清热
《國語辭典》:艾绒(艾絨)  拼音:ài róng
一种灸用之中药材。将艾叶阴乾捣碎、除去青渣而成。用于灸法,亦可作印泥。
《漢語大詞典》:八证(八證)
中医学名词。我国古代中医在诊断疾病过程中,把各种疾病的复杂表现综合归纳为八种不同的证候,即寒、热、表、里、虚、实、邪、正。《元亨疗马集》载有《八证论》篇。
《漢語大詞典》:八髎
中医学名词,即尻骨两旁的四孔。史记·货殖列传“马蹄躈千” 唐 司马贞 索隐引《埤仓》云:“尻骨谓八髎。”《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胸背部》:“尾骶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
分類:中医医学
《漢語大詞典》:案扤
按摩。中医治疗方法的一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 俞跗 ,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鑱石撟引,案杌毒熨,一拨见病之应。” 司马贞 索隐:“扤音玩,亦谓按摩而玩弄身体使调也。”按,扤为“抏”字之讹。参阅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卷五。
《國語辭典》:崩症  拼音:bēng zhèng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或持续出血。也称为「崩漏」、「血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