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0,分56页显示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4  55  5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尺脉
促脉
搭脉
传尸痨
椿皮
跷脉
七冲门
七方十齐
岐黄家
祛瘀
怯症
切诊
清补
逆胪
内灸
《國語辭典》:尺脉(尺脈)  拼音:chǐ mài
手脉的一部分,位于前臂内侧,诊脉时第三指所按之处。也称为「尺泽」。
分類:中医切脉
《國語辭典》:促脉(促脈)  拼音:cù mài
中医称跳动急促偶而有不规则停歇的脉搏。
《漢語大詞典》:搭脉
切脉。中医的一种诊断方法。《中国民间故事选·白娘子》:“ 许仙 听 白娘子 说身子上勿适意,连忙端来一只小方枕,搁在桌上,挪过 白娘子 的手来搭脉。搭了右手,又搭左手。”
《漢語大詞典》:传尸痨(傳屍癆)
中医称肺结核病。
《漢語大詞典》:椿皮
香椿的树皮。中医用以入药。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椿樗:“椿皮色赤而香,樗皮色白而臭……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皮;气分受病有鬱者,宜用樗皮,此心得之微也。”
《漢語大詞典》:跷脉(蹺脈)
亦作“蹻脉”。 见“ 蹺脉 ”。
亦作“蹻脉”。 中医奇经八脉名。包括阳跷脉和阴跷脉。灵枢经·脉度:“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司马贞 索隐述赞“效验多状” 唐 张守节 正义:“人两足蹻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漢語大詞典》:七冲门(七衝門)
中医学名词。指消化系统中七个冲要之门。《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賁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衝门也。”太仓,胃的别称。下极,指肛门。
《漢語大詞典》:七方十齐(七方十齊)
泛指中医的各种方剂。齐,方剂。 清 钱谦益 《范司马参机奏疏序》:“良医之治病,有剂有本。治标者,寒热补泻,七方十齐,可以诊而知,知而言者也。”参见“ 七方 ”。
分類:中医方剂
《國語辭典》:七方  拼音:qī fāng
中医上依方剂组成的不同,分成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等七种方剂,称为「七方」。
《漢語大詞典》:岐黄家
中医医生。 清 袁枚 《徐灵胎先生传》:“其用药也,神施鬼设……诸岐黄家目憆心骇。” 清 昭梿 啸亭续录·蒙古医士:“故时有秘方能立奏效,非岐黄家所能及者。”
分類:中医医生
《漢語大詞典》:祛瘀
中医指祛除不流通的血脉。也叫“化瘀”
《國語辭典》:怯症  拼音:què zhèng
旧时称肺结核病为「怯症」。《醒世恒言。卷一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在庵中得了怯症,久卧床褥,死时只剩得一把枯骨。」
《国语辞典》:切诊(切诊)  拼音:qiè zhěn
中医界指运用指端的触觉,在病患身体的某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诊病方式。分脉诊和触诊两类。脉诊常自病人腕关节下方桡动脉的寸口部,探取脉象的变化。触诊是对病人的皮肤、腹、胸及病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测知局部冷热、软硬、压痛、包块或其他异常变化现象。
《漢語大詞典》:清补(清補)
中医用语。谓以清淡平和的药物或食物滋补身体。《天雨花》第十四回:“ 光宗 之病,本因哀毁先帝,又日理万机,烦劳所致,治法只宜清补。”
《漢語大詞典》:逆胪(逆臚)
中医病名。 隋 巢元方 等《巢氏病源·四肢病·手足逆胪候》:“手足爪甲际皮剥起谓之逆臚,风邪入於腠理,血气不和故也。”
《漢語大詞典》:内灸
一种中医疗法。指吞食大蒜治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一·葫﹝发明﹞引 陈藏器 曰:“昔有患痃癖者,梦人教每日食大蒜三颗。初服遂至瞑眩吐逆,下部如火。后有人教取数片,合皮截却两头吞之,名曰内灸,果获大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