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清溪渔隐图
中国画。宋代李唐作。绢本长卷。水墨。画面为浙江钱塘江一带溪山景色。绿树垂荫,茅屋缘坡,浅濑露石,清溪穿桥,芦苇丛中一渔人泊艇垂钓。章法巧妙,用阔笔长皴极为淋漓畅快。
《國語辭典》: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圖)  拼音:qīng míng shàng hé tú
宋代张择端所作。绘东京(开封)士女野游的景致,人物风光,栩栩如生,为工笔的佳构。
《漢語大詞典》:泼墨仙人图
中国画。宋代梁楷作。纸本册页。水墨。画面上一位仙人袒胸露腹,身披布衫,曳履独行。人物除面部、胸部细笔勾轮廓外,皆以阔笔泼墨横扫而成,水墨酣畅淋漓,恣肆狂放。造型上额头宽大,五官奇特,诙谐可爱。
《漢語大詞典》:墨梅图
中国画。元代王冕作。纸本立轴。水墨。画面上梅梢倒垂,桠杈重重,枝条密缀朵朵梅花,如一天繁星,珠胎隐现,风神绰约,仿佛乾坤清气尽被摄入其中。为作者繁梅画的代表作。
《國語辭典》:飞白(飛白)  拼音:fēi bái
1.飞白书的简称。参见「飞白书」条。
2.白,白字、别字。飞白指将语言中的方言、俗语、吃涩、错别,故意加以记录或援用的修辞方法。
《國語辭典》:泼墨(潑墨)  拼音:pō mò
一种中国山水画的画法。用笔蘸水著墨在画纸上,大片洒泼,将所描绘的物体形象表现于画纸。如:「泼墨山水」。
《國語辭典》:双钩(雙鉤)  拼音:shuāng gōu
1.一种书法的描摹方式。用透明或半透明纸蒙在范本上,用细笔钩描帖字的点画外廓,称为「双钩」。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朱其背,肥瘦正得本体。宋。陆游 秋阴诗:「妙墨双钩帖,奇声百衲琴。」
2.一种中国画技法。用线条勾描物像轮廓,因以左右或上下二笔勾勒而成,故称为「双钩」。
3.双钩执笔法的简称。参见「双钩执笔法」条。
4.旧称缠足妇女的脚。
《國語辭典》:渲染  拼音:xuàn rǎn
1.国画的一种用色技巧。以水墨或颜料,衬托物像,使分出阴阳向背的效果。
2.言词、文字过度吹嘘誇大。如:「新闻媒体常有渲染的报导。」
3.一种电影创作的表现手法。它透过对景物、人物、环境的心理、行为,做多方面描写形容,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國語辭典》:写意(寫意)  拼音:xiě yì
1.抒发心意。《战国策。赵策二》:「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唐。李白〈扶风豪士歌〉:「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2.国画画法之一。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物体的神态,以表达意境,不重视细部的写实。
3.舒服惬意。如:「到风景明媚处度假是非常写意的事情。」
《國語辭典》:没骨(沒骨)  拼音:mò gǔ
一种国画画法。为不用线条勾勒,直接用彩笔绘象的画法。
《國語辭典》:点苔(點苔)  拼音:diǎn tái
画山水画时,在石头、地面、枝干、树根旁等,加上细点,作为苔藓、杂草,或在峰峦上加细点,作为远树,称为「点苔」。
《國語辭典》:花青  拼音:huā qīng
一种蓝色颜料。参见「靛蓝」条。
《國語辭典》:皴法  拼音:cūn fǎ
国画山水树石中,表现凹凸阴阳之感及线条、纹理、形态等的笔法。如披麻皴、荷叶皴、褶带皴、解索皴、捲云皴等。
《漢語大詞典》:吴装(吴裝)
亦作“吴粧”。
(1).指中国画的一种淡着色风格,相传始于 唐 吴道子 的人物画,故名。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论吴生设色:“尝观( 吴道子 )所画墙壁、卷轴,落笔雄劲,而傅彩简澹……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 吴 装。”
(2).形容色彩淡雅者。 宋 洪适 《海棠花二绝》之一:“雨濯吴粧腻,风催 蜀 锦裁。”
《國語辭典》:工笔(工筆)  拼音:gōng bǐ
中国绘画的一种表现方式。用笔工巧细密,著重细部的描绘。可分为「工笔白描」与「工笔重彩」二大类。